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河高速公路沿线客家化景观设计

梅河高速公路沿线客家化景观设计

浅析梅河高速公路沿线客家化景观设计摘要: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一座城市绿地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精神和物质的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两个特色要素。

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必须从城市自然景观、本土人文环境和人工环境三方面综合着手,来塑造城市特色。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设计;文化景观
前言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人们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坍塌局限在原先的仅仅是解决行车快捷和舒适、安全的问题,而且更加强调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观念的展现。

文化景观的建设就是这种生态观念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但目前高速公路文体景观的设计还停留在传统的“绿化”的层面,不能凸现调整公路沿线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和“地方性”结合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大省的总体发展思路,本文就梅河高速公路沿线的客家文化特色展开探讨
1梅河高速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不同于公园、住宅小区、广场的园林景观设计的静态性特点,它是集园林艺术、建筑艺术与路政建设三位一体的环境工程艺术。

高速公路文化景观的设计首先要满足高速公路的行车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司机、乘客的行车感受,使司
机和乘客在乘车和落车的动静结合中充分享受文化景观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感。

有鉴于此,梅河调整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是整体规划,分段设计。

在规划设计中具体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
1.1性相结合原则。

即沿线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要人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丰富内涵出发通过沿线客家文化景观的展示,使人们对粤东客家文化的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文化破碎感;同时在不同地段,要凸现当地的“特色”客家文化现象,避免客家文化景观类型的重复设计和流于平淡。

1.2传统性与现休性相结合原则。

即沿线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既要突出客家历史文化坐标追求。

这就需要在景观的设计上,对客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吸收精华,不盲目地进行文化移植或再现。

1.3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在注重不同路段客家文化景观特色塑造的基础上,在一些重要的交接点或互动立交处,突出标志性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建造。

2梅河高速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2.1隧道文化景观设计
梅河高速沿线主要有葵岗隧道、三断岭隧道。

黄牛坳隧道、东山岗隧道四个隧道。

隧道的客家文化景观设计主要体现在隧道洞口和隧道内部两个方面。

隧道洞口的景观设计要考虑与隧道洞口
的开关及与周边的植被、山形相融合、协调。

并且与进出口路基自然过渡,避免复杂,以免分散司机的注意力,从而妨碍行车安全。

2.1.1洞口设计
隧道的吸引人处是其出入口,造型别致大方的洞门会引人入胜。

2.1.2隧道内部设计
基于隧道内的封闭性特点,在隧道内部的文化景观设计上主要通过照明灯光的设计来达到景观效果。

传统隧道内部根本无景观可言,隧道只是一个单调枯燥,令人标的的行车通道。

车辆在驶出隧道时,司机乘客都会产生一种“重见天日”的感受。

因此在梅河高速的隧道文化景观设计可考虑运用“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花灯”形广告牌或隧道内用“花灯”形路灯来展现当地的独特管家文化内涵。

2.2房建工程文化景观设计
房建工程是高速公路的附属工程,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河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主要有服务区、收费站、停车场及公路养护区等服务设施。

他们在景观分类上属于景点景观。

因此在进行文化景观设计时要注意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单个建筑元素上应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在整个建筑群体上要相和谐,并且还要与周边的社区聚落或自然环境相融合。

2.3互通立交文化景观设计
立交区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中的节点,也是与其他道路交叉行驶时的出口,是景观构成的重要区域,直接影响道路景观的总体印
象。

它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最道路的标志性景观。

梅河高速公路共设置了9处互通式立交,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应以绿色为主基调布局上采用规则式和自然相结合的手法,强调整体效果。

2.4边坡的文化景观设计
梅河调整由于所经地区为山岭重丘区,高填方,深挖路堑,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路段数量众多。

全线高填方大于20米的有46处,大于30米的有12处,高坡路堑105处,这种线路特点使得沿线出现大量的边坡,对边坡的处理成为梅河高速文化景观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的部分。

以往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对于边坡的处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对于挖方边坡一般在裸露的边坡上铺设三维植被网植草,在坡面上凿设凹槽,培土种上爬山虎,地棉,迎春等攀藤或者悬垂植物,在每层路堑平台上种植不同高度的灌木,竹林等方式,形成多层次的绿化,营造一种层次的绿化韵律。

对于填方边坡,主要是采取将高填方路段的坡率降缓,在坡顶种草,坡脚种植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灌木,花草,或者是当地种树,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消除高速公路带来的灰色视觉污染,上述边坡设计只是注重从绿化,生态环境的角度消除挖方,填方带来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视觉污染,而忽视了边坡景观设计中文化理念的介入。

实际上,无论将边坡设计得如何美观,始终给人一种人工斧凿的痕迹,高速公路边坡的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为主,使人们感受到边坡是自然地形的一部分,而不是人为的整齐“贴
面”。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者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如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宫花收费站附近的上边坡大面积的砌石边坡对沿途景观造成很大的破坏,设计师采用少许混凝土在大面积的边坡石壁上绘出突起的图案:“逍遥之旅”和“幸福的黄手帕”,人为破坏的景观经过加工,成为高速公路的点缀,景观得到很大的改善。

然而这种景观设计理念还是割裂了设计创意与地方文化的联系,达布到很好的效果。

在梅河高速边坡的文化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两种设计手法来凸显客家文化的地方特色。

一种是在边坡绿化的基础上,运用不同颜色的花卉,植被制作客家地区实物景观图。

如围龙屋,圆形土楼等,文化与生态达到和谐统一。

另外一种便是将高边坡改造层层而上的梯田形式,再辅之以植被,既能防止山体塌方,又可以凸显客家农耕文化特色。

结语
从地域文化景观全面揭示以建筑与聚落为核心的生活景观,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生产景观和以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景观共同展示的风景园林的地方性景观特征,彰显地方性环境认知,环境伦理和文化价值,因此,对风景园林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应是全面而系统的,是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景观整体保护与传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