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绍功经验集 中风分两类 中风病从痰论治 沈绍功---经验方药歌括 温胆汤辨证、组方要点浅议 脉诊 师生18问

沈绍功经验集 中风分两类 中风病从痰论治 沈绍功---经验方药歌括 温胆汤辨证、组方要点浅议 脉诊 师生18问

沈绍功经验集中风分两类+中风病从痰论治+沈绍功---经验方药歌括+温胆汤辨证、组方要点浅议+脉诊+师生18问沈绍功经验集中风分两类(转载)发表者:赵东奇690人已访问中风这个病名西医已经通了,它知道中医的中风就是它的脑血管病。

中医讲中风分两类:一类是真中风,真中风就是外邪与外风引起的;另外一个一般没有外风引发的是内风,叫类中风。

脑血管病主要指的类中风。

这类中风呢它主要的特点分两类:一类呢就突然昏倒了,尚失了意识;第二类呢神志是清楚的,但是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和半身不遂。

另外呢西医呢它把脑血管病它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缺血;一类是出血,两大类。

出血主要指脑溢血,当然脑溢血的部位可以不一样,可以基底动脉、大动脉出血,那个很厉害,死亡率很高,可以内囊出血,这个部位出血也多见,这个脑溢血呢它要占28%,占脑血管病的整个发病率的28%;第二个就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个表现剧烈的头痛,这个大约占脑血管病的15%,这两个病就构成了出血,就是脑血管病的一大类,是出血性的。

第二缺血。

缺血里面最多见得就是脑血栓形成,这要占到一半,占到50%,在脑血管病里面发病率最高,脑血栓形成;第二就脑栓塞。

脑栓塞就除了血栓以外,就给他输液不小心,气泡进去了,气泡堵在脑血管里面,堵住了;或者这个人很肥胖,血液里面的脂肪滴呀,损伤了,随着血液循环到脑子了,把脑血管堵住了;还有一些是脑膜炎脑炎,细菌栓子拴在脑血管里了,这些都叫脑栓塞,这也属于缺血的一种。

但脑栓塞发病率低,只占7%。

在上个世纪,脑血管病,心梗和肿瘤是人类的三大死亡原因,到了新的世纪了,我昨天给大家介绍了,9个病种,临床4个病,脑中风其中的一个,所以国内国外对脑中风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是西医呢还有好多盲点,人们有个错觉,认为脑中风急性期呀靠西医来抢救,中医没办法,这是一个误解,最误解中医治疗脑中风加不加中药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很大的关键。

但实事求是来讲,中医却就缺哪一块呢?就是脑压升高以后,就是书上讲的颅内压升高,这很容易引起脑疝,枕骨大孔里面就孔里面卡住了以后延脑,生命中枢,那他就死亡了,所以这是脑血管病最严重的,最重要的一个死亡原因。

那西医有个好办法就是脱水,他给他脱水剂呀,山梨醇、甘露醇、高渗葡萄糖,那比中医强百倍,我们中医不行,这一条就要交枪投降,要毫不含糊的把脱水剂用上,否则变成脑疝死亡了。

所以用这个脱水剂呀,就逐水药,黑丑、白丑、商陆、芫花、大戟,你就加倍的用量给病人吃下去,病人的反应绝对不是小便哗哗流,从肛门里面流水,止不住的流水,小便走不了多少,从大便走,但这个量走得很少,它达不到脱水的目的,所以中医的逐水药他比不上脱水剂,抢救的时候就这一条中医是不行的。

另外加上中医的措施,抢救成功率明显的提高。

另外西医呢,他由于得脑出血,他没办法了,脑出血他理论上诊断清楚了,用止血剂,好多先进的止血剂,最后止不住,它不起作用是理论上的止血,实际上止不住,脑出血病人加上中药,它可以明显的止血。

尤其是水蛭,我以后要讲到这个水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尤其是水蛭破血,水蛭有毒,中医内科大夫对水蛭特别忌讳,不敢用,实际上从我们动物实验,临床发现,水蛭是一个很好的止血药,也是很好的溶栓药,心血管的溶栓尿激酶、链激酶,不如水蛭的,这以后慢慢讲。

所以要形成个概念,脑血管病就急性期,中医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的,加不加中药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就抢救过来以后残废了,都会起很大作用。

中医呢对中风呢还有各种称呼,最早就《内经》,《内经》里面就对脑中风呀就有好多名称,内经就称之为“厥”呀,把脑中风称之为“厥”,有各种“厥”,有“大厥”,有“蹇厥”,但这个厥就属于中风。

昏迷就是在《内经》的中风里面称它“薄厥”;一般的不昏迷的,这个脑血管病神志清楚的,但是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所以《内经》里面就有“偏枯”,或者叫“痱”。

这些称呼多限于中风,也就属于脑血管病。

临床分类就辨证分类始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里面张仲景分类,我们对这一套系统有先兆证,就脑血管中风有先兆而且可以预防。

这个《证治汇补》很早就提出来了,在明代就提出来了,而且比西医高明呀,西医不认识脑血管病能预防,有先兆它不认识。

它说上个世纪的95年开始,它开始叫意外。

为什么叫意外?就意料之外,这前后差2000多年。

那么其实脑血管病的病因,这个因为中风是个大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的探讨很深入,你翻中风的书呀,几百多部,但病因病机呀都有挥发,里面归纳起来三个原因:第一个就肝风内动;第二就心肝火盛,现在我给你们归纳从中药的医家来给它归纳起来,第三个就痰热阻窍,中风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就这三条。

这个三条对临床治疗很有指导,肝风内动所以治疗脑血管病必须得熄风;心肝火盛,这个火要泻火;痰热阻窍这个痰瘀要祛痰。

由于这个病机分析得很透彻,符合临床,所以治疗脑血管病也就中风的大的原则就是熄风、泻火和祛痰,离不开这三个原则。

中医讲的中风要分两大类:一类就神志清楚的叫中经络;一类神志昏迷的叫中脏腑。

这个中风呀,咱们中医研究的比较早,由王永炎院士牵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就提出来诊疗标准,这个证类标准他们分得比较细,中经络分了5个,中脏腑分了4个,一共9类。

第一类就是肝阳化火。

肝阳化火,当然熄风泻火这是治疗原则。

另外好多方子,但关键里面几个主药,我要给你点明白,起主要的作用,这一个证类没有这几个药就没有疗效,对这类药我要给你点明白。

他除了我刚才讲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以外,还要见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者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这个当然要平肝泻火,用平肝泻火法。

这里面主要的药就离不开钩藤。

那么它的代表方我就不讲了,因为方剂仅仅是个参考,是个样板,但病里面的药很重要,所以钩藤是个第一主药。

钩藤分两种情况:假如这个病人伴有高血压的,你钩藤一定要后下,另外钩藤的降降血压成分是个挥发油,怕热,你必须得后下;假如这个病人血压不高的,那你钩藤用不着后下,一般用15g。

第二个白菊花用5g、川牛膝15g,这就用中医的升降理论,白菊花主升,川牛膝主降,升的药要轻,降的药要重,这个中医泻火有各种办法,有泻火、有降火、有清火,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升降,火往上走了,一升一降,这个火就自然下来了,这中医的升降理论,所以用菊花和川牛膝,就是升降。

夏枯草15g、牡丹皮10g和珍珠母30g。

这个珍珠母不必先煎了,因为珍珠母已经打碎了,你过去的块,必须得先煎,否则药效出不来,现在用不着了,混在汤药里面煎就行了,因为碎的,这是第一个类型,肝阳化火。

第二个类型风痰瘀阻。

除了刚才的主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以外,还要见眩晕,舌质是淡暗,苔薄白腻,脉弦滑,这个治疗法则就要化痰通络,里面用半夏,法半夏10g、生白术10g、天麻10g、丹参30g和香附10g,用香附就理气,另外痰呀风痰呀,必须通过推动力,推动力这个痰才能化,香附就提高理气是个推动力,这第二个证类。

第三个证类是风热腑实。

有风热,大便又干结,这在中风里面是一个很普遍的,多见的一个类型,而且抢救成功的关键一定要通腑。

下面我要讲,抢救中风里面的几个关键,其中一个关键就要通腑,病人大便干那必定要通腑,就是大便不干你也给他拉,一拉以后抢救成功率就提高了,当然你要中病即止,你不能没完没了,听了我这么一说,中风病人老给他打,打三天以后,中风病人就完了,但第三天病人昏迷的时候,你必须给他拉,甚至拉不出来给他洗肠,给他拉,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一个很大的关键,当然这个分类,它本身也重视,那肯定要通大便,叫风热腑实。

这个除了刚才讲的共有证以外,这个病人腹胀便干,痰多喉鸣,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这个时候呢就要祛痰通腑。

用生大黄15g、芒硝10g,都要后下,这两个都要后下,就要通便,这个通了一两天,大便通了,你芒硝和生大黄都要取消,这个芒硝就打得很厉害,它通便的力量,就引起肠子剧烈的收缩,所以通便很厉害,所以这个芒硝你要中病即止,这在抢救的时候你用,通腹有好处,用了一两天,大便通了,你赶紧拉闸。

生大黄它不会有危险,但生大黄我昨天给你讲了,弄不好反过来大便更干结、更干燥。

胆南星,胆星有毒的,生南星你绝对不要用,要用胆汁煮了以后,胆南星用10g,全瓜蒌30g,加上赤芍15g,这是中经络里面的三个证类,这三个证类都是实证。

第四个证类气虚血瘀。

当然这个病人神志是清楚的,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还加上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心悸出汗,肿胀,手脚脸部肿胀和便溏,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这是气虚血瘀。

治疗就是益气活血,治疗的原则益气活血。

里面主要用生芪,这个黄芪呀是补气的好药,有效的药。

但黄芪呢分生黄芪和蜜黄芪,就蜜制黄芪,一般我就很喜欢用生黄芪,但是理论上来讲生黄芪补气的力量不如蜜黄芪,但是生黄芪能固表,能托毒。

那么为什么我很愿意用生黄芪不愿意用蜜黄芪呢?事实上生黄芪的补气力量并不小,蜜制黄芪以后有好多场合就不能用了,那个蜜是甜的里面有糖分,中老年人不能用了,血糖高的更不能用了,另外蜜黄芪以后比较滋腻了,有的就碍胃,所以蜜制黄芪有这么几个不好的地方,所以一般我就不用,用生黄芪,生黄芪就克服了这几个地方,血糖高的也能用,它不会碍胃,也不会增加糖分,而补气力量不亚于蜜黄芪,而且它又能固表又能托毒,所以有毒的情况下都可以用生黄芪来扶正祛邪,所以这个生黄芪呀量也可以大,可以用15-30g,甚至60g都可以用,它不会碍胃,我说明一下一般用生黄芪。

用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

川芎这个药一定要注意,它的作用就是扩张血管,它全身的血管都可以扩张,尤其扩张心脑血管,所以用川芎的时候你要注意,量不能过,就用10g 以内,量过了以后脑血管扩张的很厉害,病人就引起头痛,川芎本身治疗头痛的一个药,而且川芎给他透窍的药,我昨天讲的外感病,里面透窍都离不开川芎,所以有个古方叫川芎茶调散,川芎调茶治疗外感感冒,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透窍药,也是一个很好的治头痛药。

川芎和天麻合在一起叫大雄丸,这治偏头痛呀是一个很好的药,就这两个药,一个是川芎,一个是天麻,大雄丸,这个川芎又能透窍又能止痛,但它可惜扩张血管的力量太大,所以要注意它的副作用,什么副作用呢?就用量要小,不能超过10g,低于10g,否则的话头不痛了,病人也会头胀痛,有这个副作用,这第四个。

第五个就是阴虚风动。

这个就要除了共有的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口眼歪斜以外,病人还要见五心烦热,烦躁,失眠,眩晕,耳鸣,舌质红绛,脉弦细数。

治疗的原则就要育阴熄风。

主要的药用玄参10g、女贞子10g、生白芍15g、生地10g、桑寄生10g、白蒺藜10g。

这五个分类是中经络的分类,都是神志清楚的,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分了这五个类型,三个是实的,两个是虚的,一个气虚,一个阴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