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育苗及栽培
沙棘起源于亿年前的喜马拉雅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目前水利部一直把沙棘作为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关键树种。
它具有防风固沙,遏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固氮能力。
在防止荒漠化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还是提取绿色饮品的主要原材料,同时具有提升免疫力、抗肿瘤、抗癌、抗炎症等功效。
一、繁殖方法
1.播种法。
采摘充分成熟的果实,将种子漂洗干净,阴干,室温下干燥贮藏,潮湿贮藏易使种子丧失发芽力。
春播或秋播,选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中性壤土或沙土,施足底肥,深翻25~30厘米。
春播时,用45℃的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用0.5%硫酸铜液消毒两小时左右,用清水洗种,捞出控干,条播时行距10~15厘米,开深3厘米的沟,把种子均匀撒入,覆土镇压、浇水,一般1~2周后出苗、定苗,2年后移栽定植。
秋播在10月~11月上旬进行,种子不需要处理,播后覆土,冬季灌防冻水,翌年春季出苗。
2.组培法。
茎段培养:取长4厘米左右有芽的休眠茎段,插入培养基,1周后腋芽萌发,20天后伸长3~5厘米,茎段基部长出不定根。
将此幼梢剪下后培养在相同的培养基上,15天生根率可达75%以上。
腋芽、叶片培养:茎段经水培后所产生的腋芽及幼嫩叶片长0.5~1厘米时取下,在培养基上生长15天后,芽基部和叶缘诱导出白色颗粒状愈伤组织,且不断增殖,接触培养基的叶片全部愈伤组织化,1个月后愈伤组织在其表面分化出许多圆形芽点,之后每块愈伤组织可形成10~13个芽,待不定芽长到3厘米以上时,从基部剪下,转移到别的培养基中培养,即可生根,形成完整的植株。
3.断根育苗法。
选生长健壮的沙棘植株,于树冠外围垂直投影下开挖30~40厘米深的环状或条形沟,宽度约30厘米,将断根切平。
沟内施入部分腐熟的农家肥,拌细土搅匀填平,
灌水,促发不定芽,形成新植株,到秋季落叶后分株即可成苗。
断根时间可在秋季落叶前进行,也可以在春季萌芽之前进行,也可以结合林地隔行间伐或隔株间伐进行。
二、沙棘的主要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人工种植沙棘,多选择河谷、坡地、河滩地、湖泊岸边等。
造林前,深翻土地,除去杂草、树枝、石块,多施基肥,晒土使其熟化。
沙棘栽培应选择通透排水良好的轻沙土和沙壤土;以及营养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活性磷酸盐浓度高(≥200毫克/100克土壤)的疏松的轻壤土。
2.定植。
种子育苗2~3年,扦插育苗1~2年即可移栽幼苗造林。
栽植最好在春季随起苗随栽植。
单纯林株行距2米×4米,30厘米大小穴,每穴1株,苗木根茎埋深10~20厘米。
雌雄株比例一般为8∶1,对果实成熟期不同的品种,可分片栽植,便于管理。
栽植时忌与速生树种相毗邻,易因光照不足而生长不良。
定植时要注意将果期和雌雄株花期一致的品种栽在一起,便于授粉和挂果。
为提高成活率,尽量现起现栽,栽时,要理顺根系撒上混有有机肥的混合土,然后覆土踩实并起垄,浇足定根水。
3.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作为防风固沙用的沙棘,只做一些简单的修剪即可,但作为沙棘果园栽培时,可适当进行灌水、整地、除草和施肥等工作。
灌水主要在春季萌芽期、快速生长期、枝条成熟期、果实成熟时各进行一次。
因沙棘为浅根性树种、松土、除草时要浅,一般5~7厘米。
前期追肥以氮、钾肥为主,枝条停止生长后以磷、钾肥为主,一般每亩7.5~10千克即可。
沙棘果园最重要的管理便是整形修剪,一般对4~5年生植株,以整形为主。
疏去平行枝,截短细枝和长枝,使主枝空间配置合理,树冠紧密面低矮。
5~6年时,沙棘进入盛果期,以疏枝为主,使树冠透光。
7~10年时,将老枝剪除,促进其重新萌发并形成灌丛。
沙棘对病虫害抵抗力强,偶见蛴螬、蝼蛄为害。
沙棘园需注意防风,特别在花期,以利授粉。
4.采收、加工与贮藏。
一般于冬季果实冻硬时采收。
采收后,果实经干燥或蒸后干燥即可。
贮藏于干燥处,防霉变、虫蛀。
沙棘以果入药,果以粒大、肉厚、无杂质者为佳。
另外,沙棘还是青杨极佳的伴生树种,既能改善林分的立体结构,又能达到以林养林的目的。
沙棘所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及迅速繁殖成林的优良生态学特征,以及在荒山荒沙
绿化中的“先锋”特性,在防治沙漠化,尤其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