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课地震构造解释

第6课地震构造解释


整一
整一
整一
T53
右侧接触 关系 整一 削截 上超 削截 下超 整一 整一 整一 上超 削截 整一 整一 整一
界面性质
区域角度 不整合面 局部不整
合面 最大水进
面 首次水进
面 局部不整
合面 最大水进
面 首次水进
超层序 SSQ5
SSQ4
层序 SQ1 SQ1
SQ1
SQ1
T21 T22 T30
T10
界面名称
沉积背景
构造背景
②剖面解释
是构造解释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 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
③空间解释
主要是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 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
3.1.4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具体步骤
①确定反射标准层,主要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 择特征明显的反射同相轴,结合地质解释赋予其明确的 地质意义;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将反射 B归位到B处,D归 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NE119剖面
3.2.4 地层褶皱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回转波
• (1)凸界面反射:
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凸界面 反射波同相轴显示的范围比 实际凸界面范围大; •凸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 极小点是凸界面的顶点 •凸界面反射能量较弱。
P226
冀中坳陷荆丘潜P227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O1
O2
O

D
D
B
B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并不重
程称为“构造确认”(structural validation) • 通过研究认为是“正确”的构造解释模型称为“确认
构造”(a valid structure) • 一个“确认构造”应该在物理学(几何学和运动学等)
和地质学的解释上都是合理的,必须很好地满足4条 准则:即在几何学上必须是①精确的、②可接受的、 ③可复原的和④平衡的构造。
T32 T53
界面名称 T10 T20 T21
左侧接触关 系
整一 整一 上超 顶超 下超 整一
T62 T63 TG
中部接触 关系 整一 削截 整一 顶超 下超 整一
右侧接触 界面性质 超层序 层序 体 关系
整一 削截 上超
区域角度 不整合面 局部不整
SSQ5
SQ15 SQ14
削截
合面
下超
最大水进
H
整一
T31
T32
左侧接触T关40 中 部 接 触

T41 关系
上超
整一
右侧接触 关系
上超
削截
T50
T51
上T5超2
整一 整一 T53
削截 上超
T60削截
整一
削截
上 T61超
上超
整一
整一
上超 T62
上超
T63
整一
T整G 一
上超 削截 上超 削截
整一
上超
上超
削截
整一
削截
整一
下切
下切
顶超
顶超
顶超
整一
上超
上超
整一
T63 整一
TG
顶超
上超
上超
整一
顶超
下超
下超
整一
整一
下超
上超
削截
削截
右侧接 触关系
上超 削截 上超 削截 上超 顶超 整一 整一 上超 削截
界面
区域 不整 局部
合 局部
合 最大
面 区域 不整
左侧
T21 T22 T30
中间
T10
T20
T31 T40 T41
T42
T50
T51
T52
T60
T61
T32 T53
(3)构造描述
• 构造剖面图 • 构造平面图 • 地层厚度图 • 原始地层厚度图 • 剥蚀厚度图 • 古构造演化剖面图 • 古构造演化宝塔图
3.1.3 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构造解释的 过程一般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 •空间解释
①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收集与本区或邻区有 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3.2.1 地层不连续条件下的地震响应——绕射波 3.2.2 侧向不连续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反射折射波和侧面反射波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3.2.4 地层弯曲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回转波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象——上提或下拉 3.2.7 浅层强界面造成的构造假象——多次波
•3.2.1 地层不连续条件下的地震响应——绕射波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不规则体, 如断层的断棱点、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 等,这些不规则突起会形成向四周发射波的一个新的 点震源,由这些新的点震源产生绕射波。
3.2.2 侧向不连续条件 下的地震响应——反射 折射波和侧面反射波
削截
削截
上超
整一
T61
顶超
顶超
右侧接 触关系
上超 削截 上超 削截
界面
区域 不整 局部

T10
T21 T22 T30
界面名称 T60 T61 T62 T63 TG
T20
T31
T32
T40
T41
T42
T50
T51
T52
左侧接触关
T60

整一 T61
T53
中部接触 关系 整一
削截 T62
削截
上超 顶超
• 2.3.3整合界面
①海泛面 ②沉积速率剧变面 ③沉积饥饿面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4.1不整一界面
–(1)削截界面 –(2)视削截界面 –(3) 顶超界面 –(4)上超界面 –(5)下超界面
• 2.4.2整一界面
–(1)连续整一界面 –(2)不连续整一界面 –(3)下切面
2.4.3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正确区分
• (1)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2) 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3) 上超与下超的区分 • (4) 上超与削截的区分
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 2.5.1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和特征 • 2.5.2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 2.5.3 不同级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地震识别 • 2.5.4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2.5.5 地震层序的年代地层意义

T21 T22 T30
T10
T20Leabharlann T31T32T40
T41
T42
界面名称 T10 T20 T21 T22 T30 T31
T50
T51
T52
左T侧60接触关

整T一61
中部接触 关系 整一
整一
上超 T62
削截 整一
顶超 下超
T6顶 3 超TG
下超
整一
整一
整一
整一
顶超
整一
上超
上超
顶超
顶超
下超
下超
整一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2.1.1 地震子波的有关概念 2.1.2 地震波在空间域的特征 2.1.3 地震波在时间域的特征 2.1.4 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 2.1.5 形成单道地震记录的绕射积分模型 2.1.6 地震波的分辨率 2.1.7 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首先要收集和准备与解释和作图有关的资料,它主要 包括: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加偏移时间剖面,测线坐标和 相应的地质资料。根据勘探开发目的和要求准备不同比 例的测网图(标注剖面线的排列方向和间距)。
其次,地震解释工作者要了解工区的区域地质背景, 仔细研究与解释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要对工区 地质背景、盆地类型和主要构造特点有基本认识。
关系
上超T62
整一
削截 T63 T整 G 一
上超 削截
区域角度 S 不整合面
上超
T41
削截
整一 整一
上超 削截
局部不整 合面
上超
T42
整一
上超 整一
上超 削截
局部不整 合面
上超
T50
整一
上超 整一
上超 削截
局部不整 合面
T21 T22 T30
T10
T20
界面名称 T40 T42 T41 T42 T50 T51 T52 T53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六课
课件编著人:王英民、黄捍东 2008年5月16日
课堂练习1:地震界面的识别
左侧
中间
右侧
界面名称
作业1的解释成果表
左侧接触关系 中部接触关系 右侧接触关系
整一
整一
上超
T40
削截
整一
削截
T21 T22 T30
T10
T20
T31 T40 T41
T42
T50
T51
T52
T60
T61
T62 T63 TG
右侧
课堂练习2:地震层序划分
T21 T22 T30
T10
T20
T31 T40 T41
T42
T50
T51
T5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