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经部文献 (一 ) 《周易》
《周易》:是编录上古筮辞以及解释筮辞内容的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周人所作。
“易,”学者认为有变易、不易、简易之义。 《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的内容即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画、 卦名、卦辞、爻( yáo)辞四部分。传是经的最古解释, 共七种(10 篇), 汉代人称为“十翼,”意为《易经》之羽翼。今文学家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今天看来,传的成 文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至秦汉
朱熹: 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术史上
标志人物。在经学方面,除了有《周易本义》外,有影响的还有《四书集注》等。
《周易本义》:宋代朱熹所撰写的为《周易》作注的书。朱熹撰,正文共二十卷。汉代以 前,《周
易》的经、传各自单行,后来经、传合一而编。但宋代经学家吕祖谦和朱熹却认为应该 恢复《周易》本来面目,即经、传分编。朱熹解《易》 ,最重要的是有两点:一是强调《周易》 “本 为卜筮而作”;二是把经、传分开,要让学人在读“经”时不要为《易传》所束缚。《周易本义》旨在 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故名“本义”。朱熹易学不排除象数。
(二 ) 《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其记事上起尧舜,下记春秋
中期的秦穆公。多数篇章重在记言, 记述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词, 另有少数叙事之篇。《尚 书》分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周书》部分大都是当时作品; 《商书》部分, 有不少篇章应是后世拟作; 《虞书》和《夏书》都是成文于后世,尤其像其中的《禹贡》 ,可能晚至秦 朝。《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诰( gào)、誓、命
《今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 《今文尚书》即 汉初伏胜
所传尚书,共 28 篇。传抄过程中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写。汉代中期用战国文字的尚书出土 后,伏胜所传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
《古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汉初流行的尚
书是用当时隶书写成的, 汉代中期不断有由六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出土, 为以示区别, 称《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 《 伪古文尚书》 即今
传尚书。这种尚书是东晋初年由梅赜 (zé)献给朝廷而流传开来的。 共 58 篇,加上孔安国的序, 共 59 篇。宋朝已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 ,列出一百 二十八条证据,标出“古文有,今文无”的25 篇为伪作;另有 33 篇“今古文皆有”的,是由伏胜所传《今 文尚书》拆成,非真古文尚书
《伪孔传》:即今传尚书最早、最完整的经典注释。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献给朝廷的《古
文尚书》,内有孔安国作的注,称“孔传”,宋朝开始就有人怀疑其真实性,清代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 证》,证实非孔安国所注。因此孔传为伪作成为定论。
即唐代孔颖达编纂的尚书注解。孔颖达主要是根据南北朝刘炫、刘焯等经学学 者原有的著作基础上编成。 ( “疏”是南北朝发展起来的一种注解体例。)
孔颖达: 字冲远(亦作仲达) ,唐代经学家(学者) ,主持编写《五经正义》
阮元: 字伯元,号芸台,清代学者。学识渊博,除经学外,天文、地理、历算等学著述颇丰, 撰写《经籍
籑( zhu àn)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尚书正义》: (三 )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我国传统的核心经典。现代 学者一般将
其看作诗歌总集,古人将其看作政治道德伦理标读。 《诗经》共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 首,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主要是地方音乐,共十五国风,一百 六十篇,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极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王室宫廷和京畿一代的乐歌,大部分是 贵族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大序与小序: 小序:《诗经》每一首诗前都有一小段“序”的文字,解释或概括该诗的内容或者要点的为“小
序”。 大序: 在第一首诗《关雎》前的那篇“序”,在讲《关雎》之前,用了更长的文字来讲整部《诗 经》的总目和主题,称为“大序”。 《诗序》是用一种较晚的语言风格写成,过去认为是孔子或其弟子们所作,现众说纷纷。
诗集传》:宋代朱熹著《诗经》研究著作。《宋史?·艺文志》著录 20卷,今本 8卷。《诗集传》
现存两部宋刻本,都不全。
(四 ) 《周礼》 “三礼:”
指《周礼》、《仪礼》、《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礼制的汇编; 《周
礼》是叙 述周代官制制度的著作; 《礼记》秦汉儒生追述讨论《礼》的著作。 《周礼》: 是一部叙述周代官制制度的书。 《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 冬官六个
部分。分别设官分职进行叙述,每官先标官名,综述职掌,然后分述各级官署的官名、 爵等、员数以及各自的职掌。 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初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年称 《周 礼》。
孙诒让: 又名德函,字仲容,号籀( zhòu)廎(qǐng),浙江瑞安人。中国晚清经学大师。
著书三十多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多方面, 且都具优异成就 其中尤以《周礼正义》 、《墨子间诂》二书为世所重。 《周礼正义》: 晚清孙诒让对《周礼》的注解,近 30 年时间完成,是一部二百三十万字 的巨著,也是清
代经书新注新疏中的巅峰之作。此书运用以经決注、以注決疏的原则,广泛吸收 旧注旧疏以及清代学者的成果,或从或驳,实事求是。尤其在名物制度上的疏解,往往带有总结 性。书中将各种古代文献所见职官,与《周礼》进行普通比较,为研究其间异同变迁提供了必要 材料依据。
《仪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 11 篇,内容记载 周代各种礼
仪,以记载士大夫礼仪为主,秦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另有古仪礼 56 篇,现已遗失。
(五 ) 《礼记》
《礼记》:秦汉儒生追述讨论《礼》的著作。 “记”是相对于“经”而言,是解释“经”的文字
《礼记》即解释《礼经》 (《仪礼》)的书。礼学家在传授礼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了解释、 说明或补充经文的大量资料—记,来帮助传习者加深对经文的理解。全书四十九篇,内容非 一人所为、非成于一时,内容庞杂,既记载古代日常生活习俗、礼仪制度、教育问题、孔子 言行,还有解说《仪礼》经文的专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成书于汉,西汉礼学家戴
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郑玄: 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 就及由其学术而
形成的学派, 后世称之为“郑学。”郑玄所注群经, 有《周易》、《毛诗》、《仪礼》、 《周礼》、《礼记》、《论语》、《孝经》等。郑玄经注详于典章制度,名物训诂,统一了今、古 文之争,对后世经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大戴礼记》 和《小戴礼记》:西汉传《礼》鲁人高堂生传至后仓,后仓传至戴德、 戴圣、庆
普,形成二戴与庆氏三家之学。戴德、戴圣在向弟子传授经义的过程中,各自选编 了一部分《礼记》,因为戴 圣是戴德的侄子,故称戴德所辑为《大戴礼记》 ;戴圣所辑为《小 戴礼记》。 郑玄注礼: 东汉末年,郑玄为《周礼》 、《仪礼》、《小戴礼记》作注,由于郑学渐盛, 故《小戴礼
记》地位随之提高,到唐代则入经的行列,而《礼记》也成了《小戴礼记》的专 用名称。研读《大戴礼记》 的人越来越少, 原本八十五篇多有散失, 只有三十九篇流传至今。
郑学: 东汉末年郑玄开创的经学学派。在遍注群经的基础上,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 今文经学之长,
融会为一。以其丰富的著述创立了“郑学”,初步统一了古文经学,使经学进入 了一统时代。
(六 ) 《左传》
《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以 年、月、日为
次记事。相传曾经孔子删定整理。 《春秋》记事语言简练,措辞隐晦,几乎每句 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有《公羊传》、《榖梁传》分别为《春
秋》作解释,称为“三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传》 、《春秋内转》,汉后才称《左 传》。相
传战国初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 、《榖梁传》合 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 35 卷,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记述范围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772 到公元 前 468 ),不仅记载鲁国历史,还记载其他诸侯国历史,内容以政治、战争为主。
杜预: 字元凯,京兆郡杜陵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将领、学者。著有《春秋 左氏传集解》、 及《春秋释例》等,成为明朝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七 ) 《孟子》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其书: 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成书约在战国 中期。《孟子》
一书,在体例上模仿论语, ,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 散文集,对后世影响很大。
《孟子正义》:清代焦循博采顾炎武以下六十多余家著作中有关《孟子》和赵岐注的论说。 为孟子和赵岐
注作疏,但突破了过去“疏不破注”的成法。
(八 ) 《尔雅》 《尔雅》:
是一部解释古代经典词语的词典,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 词
典,我国现存最早的训诂书。
史部文献、 (一 ) 纪传体
纪传体: 以帝王为中心、人物为主体,通过叙述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题材,以为人物 立传记的方式记
叙史实,是我国官方编订史书的主流。帝王的传记称“纪” ; 一般人的称“传;”特殊 情况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为“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体例上以纪、 传为主体,并辅以表、志等,各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
1.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原名《太史公书》。记述黄帝时代至 汉武帝天汉年间
3000 多年的历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
了深远影响。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 以八书记制度沿革 , 立十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