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跌宕起伏,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统一的复合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应该区别对待。
(一)好的方面外交道义:(仁爱原则、贵义原则、崇和原则)道义或道德都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道义或道德可用于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
一、贵和尚中的影响: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
贵和的意思是主张和谐,而尚中指的是主张中庸,不走极端。
天地万物存于自然之中,他们的运行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
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向来主张和谐,自然地,在国际间的合作中,中国也保持着这样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以此构建和谐新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风范。
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集成和升华。
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争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问题。
二、和平互利的国家关系:中国素以“仁义”为宗旨,与邻国和平共处时期远长于征战时期。
中国自古疆远民众、国力强盛。
但即使强盛如汉唐时期,也不曾超出本国领土范围外出侵略,而注重传播本国文明、接纳外国客商的和平外交,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
古代中国提倡“中外一体、天下一家”宽待外族政策。
如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失国后,人口流散于东到印度,西到非洲至西欧的广大区域,在许多地方受到迫害。
而在宋朝流徙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却受到宽厚待遇,获准维持原信仰和风俗,参加科举并与汉人通婚。
19世纪末叶,开封犹太人的传统、衣着与汉、回等民族人民已毫无二致。
这是世界史上唯一的一例犹太民族自然同化。
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不能妥善处理主体民族与移民的关系,颇可从中国古代史有所借鉴。
三、儒家和睦思想:而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和睦思想作为儒家“和”文化具体体现,对中国外交思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和睦思想的核心是中和思想和中庸之道,忠恕思想和义利之辩是以价值观的形势作为和睦思想的延伸,而和睦思想在具体施政时的应用便是德政和仁政思想。
和睦外交思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基础;和睦思想是我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在和睦思想影响下的睦邻和平友好外交关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论断;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提出-中国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表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外交战略的提出-中国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运用;“致力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转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睦外交战略的新举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睦外交战略的新突破;“和平发展”外交战略——和睦外交战略的新途径;“构建和谐世界”外交战略——和睦外交战略的新秩序观;“睦邻友好”外交战略——和睦外交战略的周边外交新政策;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和睦外交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四、中和思想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由孔子和子思阐发关于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指的是天人合一,需要人们自觉的修养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致中和”,做事留有余地,不偏执,以此妥善地处理了矛盾,安定团结的局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和维护的。
新中国刚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在面对激烈的争论所带来的紧张氛围时,及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由此妥善缓解了参会国人员间的矛盾,搁置了争议,最大程度上使会议顺利地进行。
后来求同存异也成为中国外交的一条基本原则,例如“一国两制”原则的提出,其实质就是求同存异,它的实行成功地使香港和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也为台湾的早日回归积累了经验。
再有就是改革开放,虽说中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又不失为一条良策,因为一味地坚持计划经济,不与时俱进是不符合历史潮流发展规律的。
以上政策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但是坚持中庸之道还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否则过犹不及,反而得不偿失。
五、树立大国新形象:中华民族自古就认为自己是泱泱大国,因此中国即为“中央之国”,就应该有大国所应有的风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光是人口就有13亿,占了近全球人口的1/5。
同时中国已参加了近300个国际条约、130多个国际组织,除了按照规则履行自己的责任外,中国还积极地援助他国,为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而努力。
这不仅仅因为中国是国际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也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为树立国际新形象所应该积极行动的。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中国主张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赞成单方面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和平对话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中国是被排除在国际之外的,但是不可否认通过我们的女里,现在的中国重新崛起于东方之林,为了得到国际的认同,我们付出了很多,不管前路如何坎坷崎岖,我们都应该风雨兼程,无惧无畏,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韧、自强,为目标而奋斗。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信”的美德,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而无信,何以为言”。
孔子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从中国的外交风格看:所谓外交风格是指一个国家外交家的思想、品德、作风在外交实践中的形象体现,它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的反映。
新中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以信为本,说话算数就是突出的表现。
六、“天人合一”思想与环境外交“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启蒙时代的自然观和人生观,阐发了人类早期的生态意识。
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环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当前,环保与生态问题已经被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环境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是一国推行其环境外交政策、维护其环境权益、促进其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七、“以人为本”思想与领事保护外交“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正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转型,或者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注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人民关心的小事做起、向着更加有人情味的方向努力。
这实际上是近期中国新一届政府精神和风格的传达,是一种重要的新导向。
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领事保护外交。
面对新的形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外交理念,切实增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努力作好维护我公民和法人在境外合法权益的领事保护工作,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处处彰显着我国新时期外交“以人为本”的特点。
八、非功利主义的战争中国人民崇尚独立,反对侵略,对外战争多属自卫,基本是在中国国土上进行的。
在传统文化和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对外战争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非功利主义;二是重视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战争多带有反侵略的自卫性质。
尽管抵抗外侮、师出有名,得胜也不贪图战败方的赔款或土地,适度惩戒便退守休战,全义兵之名。
这深刻反映了“仁爱和平”的文化传统和强调“义兵”的军事思想。
当代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协调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双重任务。
此时,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仍贯穿于中国外交实践,得到相当程度的发挥并起到良好的作用。
首先,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指导思想上,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中的四个“互”字、一个“共”字,鲜明体现了中国重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始终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提倡和平共处的主张。
它的基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提倡“和为贵”,排斥“国相攻”“强执弱”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政府针对相邻国家领土、权益的争议提出的,是“知行合一”、和平处理对外关系的典范。
其次,中国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始终坚持把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第三,中国对外战争及战争观,充分体现了和平慎战的非功利主义思想。
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周边个别国家曾先后对华武装挑衅,入侵中国境内,中国军队被迫自卫还击,但在收复失地后立即回撤,并采取了有利于和平解决的措施。
这种非功利主义军事思想在世界战争史上独树一帜,与古代雅克萨、廓尔喀之役等一脉相承。
九、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强调“天下主义”,“天下为公”的思想,“和谐世界”外交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外交战略的目标是建立“和谐世界”,中国追求世界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国“天下主义”观念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由于受地理环境及历史条件的原因,“天下”相对于“国家”使用的范围更广。
古人认为,地在天之下,所谓“天下”就是中华大地,而中华大地则是世界的中心,没有现代意义上主权国家的概念,只是“以天子为中心,诸侯为外围,‘四夷’为诸侯的外围层层防卫系统”,从先秦开始,中国传统思想就形成‘个人—家—族—国—天下’的结构意识”。
中国传统战略文化所强调的“天下主义”观念,是以文化为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时,以文化作为连接的纽带,采取“恩威并施并以和为主”的政策,使得周边民族不断的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形成民族融合的大一统。
因此,不论是“协和万邦”还是“天下为公”,都是中国古代和平主义外交思想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对和平与公正的追求及中国以文化和道德立国的优良传统。
十、忠恕思想及义利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深入人心互不干涉内政是儒家忠恕之道在外交上的最好诠释。
从国与国的关系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主权丧失,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土被霸占,都不希望国家统一受到破坏等等。
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尊重别国的主权,不要去侵占别国的领土,不要去破坏别国的统一等等。
要想自己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要想自己的国家民主,也就要让别人的国家也民主;要想自己的国家强盛,也就要让别人的国家也强盛等等。
十一、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共荣性外交思想具体来讲,所谓“有所作为”,就是要在世界上发挥一定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是一般的作用和一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