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幸福课》观后感(精选3篇)

《幸福课》观后感(精选3篇)

《幸福课》观后感(精选3篇)《幸福课》观后感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幸福课》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幸福课》观后感1幸福是什么?按专业的术语来说——幸福,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反应,一种能表现出愉悦与幸福心理状态的主观情绪。

而在大部分人口中——幸福,是个人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是短暂的,是易逝的,获得也相对简单。

在看了“幸福课”的公开课视频后,我对幸福又有了新的定义——幸福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只要做着令你快乐、使你投入、拥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幸福。

幸福并不是一种随机现象,一切都只是角度问题,对于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角度,能产生不同的感受,所谓的幸福就是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只要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任何事,你就会感觉到快乐、感觉到幸福。

而我们要怎样才会拥有乐观呢?如果想改变不好的事物,不妨想想这些事物的好处。

就好像当我们想改变自己的某些品质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不想冷酷,但这说明我们严肃认真;不想太容易相信别人,但这说明我们善良;不想拥有罪恶感,但这说明我们有责任心。

养成良好的习惯。

成功的经验能增加人的自我效能,没有什么比成功本身对成功更好的催化剂,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使人们进入了良性的循环、并保持这个良性的循环,我们要先塑造习惯,才能让习惯改变我们。

制定目标。

制定目标可以让我们更快乐,因为我们在追求自己在意的事,还可以解决内在的心理冲突,如果我们有选择,那就是快乐的预示。

十九世纪的William James说,“我时常觉得定义一个人性格的最好办法,就是寻找特定的心理,或道德态度,他们出现时,他觉得自己最为积极和活跃,在这种时刻,他内心有一个声音说,‘这就是真的我!’”当你按照你的人格力量行为时,你会觉得充满活力和动力。

运动与冥想。

实验表明,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培养人乐观、积极向上用于进取的精神;可以收获乐趣,找到信心,还可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而冥想不仅仅可以使人感觉舒畅,心情平和,还可以改善脑结构,实实在在地健脑,有实验表明,冥想者的大脑皮层在一些地方比普通人更厚;除此之外,时常深呼吸,也能增加幸福感。

看了幸福课后,对于幸福有了不同的体会,也懂得了很多获得幸福的途径,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实践获得幸福的方法,使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加和谐幸福。

《幸福课》观后感2首先在这里郑重感谢贾总指导我看了《幸福课》,我在看到第二级课的时候,我知道我会非常喜欢学习这门课,并且会非常认真地看完每一集,我做了不少笔记,并且在我自己的微博上将自认为精华的只言片语共享出来。

我看视频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那种欣喜,缘于Tal 讲述的许多理论或者道理,都是我自己在多年生活中的感悟,经Tal 一讲述,我倏然发现这些原来就是宝藏,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继续应用这些朴实的原理,追求卓越的同时,倘佯那种幸福的感受。

正如Tal 所说,他不是要教大家一些新的知识,而是提醒大家一些原本浅显的道理,只是它们被现实污染而遮盖。

课中的许多道理,不仅可以应用在子女教育、家庭生活中,有许多也同样适用于工作中。

在这里我主要就工作相关的部分分享一下学习的心得,其它方面我会在其它地方分享。

首先来看Tal 对于压力的精彩评述,是不是整天生活在没有任何压力,无拘无束的工作就是幸福,就会快乐?答案是否定的。

人其实应该保持在一种压力的拓展区,亦即在让自己需要勤奋努力工作,才能完成目标的一种状态,比如设定绩效,应该设定在你正常努力去做能够完成的基础之上,再稍微提升一点,但也不应该设定高到你一看就知道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地步。

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你的创造和挑战的热情,这样才可能得到“超额包”,获得那种按部就班情况下无法得到的成就感。

要注意的是既要给自己适当的压力,又要合理安排释放压力的休息时间,比如高效率地工作90分钟,安排15分钟的放松时间,紧张地工作了一周,得到周末的休闲,这个原理Tal 用“无菌环境”生长的婴儿是否健康作为实例,做了精彩的讲述,就如同我自己对于锻炼的理解,许多人说我一直在家做家务,就是锻炼了呀,不用再单独找时间去锻炼了,其实我自己理解是不一样的,不能完全取代的。

做家务就好像日常的工作,这种状态下你自己的肌肉不用作出超平时负荷的努力即可完成所有工作,这种状态下你的肌肉虽然也有锻炼,却没有成长,除非你是像少林小子那样挥扫把。

在专门锻炼的情况下,你会去不断尝试挑战自我,这时就相当于让你的肌肉工作在一种拓展区,超负荷会损伤肌肉,但合理的加压锻炼,然后短暂的休息调整,这样才会提高肌肉的力量与耐力。

对于工作中的适度压力,则是会提供你的工作能力,所谓我们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幸福,要通过努力奋斗,给予自己适当压力,竭尽全力去完成。

对于幸福感,则会提高你的幸福基准水平。

是不是幸福的人不会有失败,不会有挫折?这个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幸福的人从来不回避失败,他们把失败作为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通过失败去发现自己潜在的弱点,去寻找弥补自己薄弱环节的方法,争取下一次的成功。

幸福课程中,Tal 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Fail to learn or learn to fail” ,成功者并不是生来就成功的,他们往往是那些失败最多的人。

所以在追求我们自己的目标时,永远记住我们学会走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爬行,不断摔倒练习,最后才能够优雅地迈步。

而在这个过程中,迈出的勇气至关重要。

而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前行。

在心理安全的组织中,可以安全地讨论过失,不会害怕告密,不会害怕摔倒。

这样的组织才可能会是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因为员工有机会从失败中学习。

幸福的人是不是完美主义者?肯定不是的,完美主义者即使获得幸福,也是极其短暂的,Tal 用X 先生的精彩实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幼儿园小孩,成长为一个跨国公司执行董事的案例。

我们放弃作为完美主义,是不是就没有追求,就是幸福?同样不是,放弃完美主义不是放弃志向,而是允许和接受失败,不会放弃自己的雄心,不会放弃整个旅程和结果。

我们应该成为那种追求卓越的人,这里Tal 重点比较了完美主义者和追求卓越者之间的差别,虽然他们都同样充满对事业的追求,追求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但是缘于心态的不同,对于失败解读的不同,造就了他们本质的差异。

完美主义者往往认为一件事要么全部做到最好,要么根本不做,完美主义者对于失败有种失能性的恐惧,始终追求一种直线到达目标的捷径,完美主义者不能接受批评,是一种典型的逐利者,完美主义是事情耽搁的最主要原因。

而追求卓越者,从来不认为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他们认可能够接受失败,认为成功的路途荆棘密布,一种曲折、带有起伏螺旋式的路程,认为失败是一种反馈,一种成长的机会,他们不仅意识到目的地的重要,同样重视沿途的风景,他们心胸开阔,虽然喜欢接受批评,但也并非享受批评,因为他们明白这是成长与发展必须的重要部分,他们不仅关注成功,也享受过程。

对于优缺点的关注,从Tal 的讲课中,我同样觉得很有收获,虽然以前读过类似的介绍,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诠释让我更为容易接受。

是否我们必须去掉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缺点,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答案也是否定,我们可以去努力去除我们的缺点,但我们更因该关注于培养我们的特长,就如同我们在员工管理上,我们不要寄希望于重现锻造每个人,去除他们的缺点,达到我们理想的同一个机模,然后用这些标准素材去完成工作。

充分合理利用每个人的长处,强化他的优势,充分认识和感知他的优点,这点才是用好人的关键。

我们在群体中可以集体讨论过失,但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在集体中好的方面,Tal 教授讲解“自我实现预言”时,用了美国黑人女教师Marve Collins 在教育学生时重要的一条是“挖掘学生的潜能”或者“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擅长什么而不是他们聪不聪明”。

只关注失败、错误,会让我们对美好的事物、优异的表现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漠不关心,员工会不在乎自己是否优异的工作,而只是想我不要失败就可以。

不断感激优异的工作表现和成绩,他们就会增值,否则就会贬值。

关注优异的表现,不等于忽略失败,而是要坦然接受失败的现状,冷静分析失败产生的原因背景,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再犯。

关注自己的长处比关注自己的短处更能让自己快乐和成功,问题缔造现实,总是关注各类失败最好的结果是不再犯同样的失败,确不能走向卓越,我们的关注点,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认知,你只关心社会的黑暗面,你的世界将永远处在黑暗中,你天天关注社会的美好方面,怀着感恩的新,你的世界将永远阳关灿烂,长期关注优异的表现也更会让企业走向成功。

在“过犹不及“一课中,Tal 谈到专注是关键,工作生活都是如此,减少任务,避免同时进行多个任务,多个任务同时进行时,人的智商其实是严重下降的。

只坚持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完成的更多,多则劣,少则精。

聚焦工作,则工作效率更高,状态更佳。

谈到选择要做的事情时,Tal 给出建议:确定你可以做的事,然后确定你想做的事,然后确定你最想做的事,最后确定你最想最想做的事。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幸福课其实就是主要讲解积极心理学,我在这里借用快乐传播的途径,隆重推荐各位读到此处的人去观看学习幸福课,因为不是说你看完了,你就整天洋溢在幸福的海洋中,而是你即使面临挫折,你也可以具有很强的心理的免疫系统,你可以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拥有幸福地工作与生活的良好心态,坚毅勇敢地走向追求卓越之路。

《幸福课》观后感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

寒假,读了《幸福课》一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这种幸福的课堂真谛真是感人至深。

想起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这也时刻告诫这我读书是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就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他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他的这一理念及其精彩的授课,使得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这种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目标指向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完善发展。

一、转变幸福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很多衡量幸福的标准可能是,考上好的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建立美满的家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

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