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论 发布时间:2011-8-21 信息来源: 作者:黄道霞 对于农业现代化,中国的探索与认识过程是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依据自己的国情创造了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还由于有世界上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可资借鉴,中国将以跨越式的发展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一是不断地研究和出台新的政策与法规,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治理大江大河,维修和新建水利设施,实行森林保护和水源地保护,植树造林,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和实行区域开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国家的农业现代化。 一、中国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历程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此,中国有一个摸索、认识的过程。尽管国际上已经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可资借鉴,但中国自己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最终只能依照本国的现实及国际大环境给予的条件,由自己走出来。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目标,他说:“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2页。)。从他当时和随后的一系列论述看,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其主要内容是“集体化加机械化”的模式;当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后,到1959年就又被概括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注:《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84页。)。这可说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认识。这同当时西方封锁我国,我们只能“一边倒”、学习和参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有关。那时,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集体农庄,是中国努力追求的方向。 20世纪60年代,我们逐步了解、研究了美国、日本以及法国、荷兰、比利时等西方国家的农业在战后“确有很大发展”的事实,同时,也更多地知道了苏联的农业,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毛泽东从1956年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到1966年3月写《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封信》,多次质疑苏联农业,提出为何它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21页。),他说:“苏联的农业不是基本上机械化了吗?是何原因至今陷于困境呢?此事很值得想一想。”(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8页。)周恩来在此期间在不同的场合与会议上多次讲到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说美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美国“农业过了关,我们还没有”(注:《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419页。)。他在1957年11月28日和1962年9月16日接见日本客人时,谈中国农业要从水利、化肥、小型机器化、改良品种、消除病虫害、水土保持、绿化等方面向日本学习。1965年8月28日,他说:农业,在欧洲,法国搞得最好,荷兰、比利时也好。周恩来还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概括为实行“四化”: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这可说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第二阶段,它比第一阶段的视野宽了,不再把苏联模式当做农业现代化惟一的追求目标,也开始重视和借鉴西方农业现代化的好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农业现代化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的50年间,前30年主要是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后20年进入现代化的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我们既继续、继承了前述两个阶段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又在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崭新的认识,这总的集中为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论述,可以称为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这可说是我们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究竟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9页。)。“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3页。)。这表明,我们党已经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实中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不仅要依靠机械、通用技术,更要依靠科学,依靠生物工程、尖端技术;把农业的根本出路,从在于机械化,提升到了在于科学,在于生物工程、尖端技术。这样,我国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科学化相结合的有益经验吸收过来,形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赶超格局、跨越趋势,使我们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及时跟上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前沿,跟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即由工业化社会,跟上、并提高到了后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生物化社会。如果说,现在我国大多数农民对这些现代化内容还比较模糊的话,那么,随着第三步现代化战略的实施进程,这些现代化科学化内容,就会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规划设计变为实践现实。 第二个重点,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关于如何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环境、以及宏观领导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宏观环境,最终从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1986年我国决定参加国际贸易组织,重新申请恢复“入关”、“入世”。加入世贸组织,表明中国决心把实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从一般对外开放,转变为全面对外开放。现在,我国已全部完成了“入世”谈判,并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我国农业现代化,将在直接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贸易合作与竞争的环境下实施。“入世”,是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及整个四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决策。 二、总设计:预期历时“百年” 按照邓小平关于“三步走”发展战略总设计,预期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整个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表,是在21世纪的中叶,即从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算起,经历的时间大体上是一百年。 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安排充分,时间打够,是邓小平重视历史经验的结果。他接受了我们党在五六十年代四次确定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的时间都嫌短、一再变更的教训。即:1953年定的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间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注: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到1955年改变为“四个至五个五年计划,即二十年至二十五年的时间”(注: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1959年又变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49页。);1966年又变回为“用二十五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注:《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第851页。)。可是,到1980年时,不仅农业机械化没实现,而且,全国约有三分之一农民、2.5亿人口,连温饱尚未解决。这是我们党经历过的教训。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领导我们制定“三步走”新发展战略时,把实现战略目标的时间充分打够,提出了要再用7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正好是大约一百年。从西方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所经历的时间看,我国这个预计经历的时间是最短的。西方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历时百年以上。 我国预计时间中,按农业现代化说,可以分为两段:现代化的启动阶段(不包括启蒙、酝酿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实施阶段。启动阶段,是指农业经济社会基础的变革,即从封建主义的经济社会基础变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基础。实施阶段,是指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温饱;小康;现代化。 西方习惯把“现代化”称为“工业化”。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或称产业革命),其实质是把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工业化也因此有时被称为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或现代化。其当时引发这种革命的科学技术条件是热能蒸气机的发明和运用。 工业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大潮流。至今已历时200多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先后完成了工业化,也就是实现了现代化。但就联合国现有190多个成员国来说,完成工业化或现代化的国家还不足30个(如加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则不足40个)。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同工业现代化的完成,总的说是相互依托、相互结合的;不过,一般的国家,其农业现代化要稍晚于工业的现代化。那么,这些国家完成农业现代化所经历的时间有多长呢?以西方七国集团为例,包括它们进行农业经济社会基础变革的启动阶段的时间在内,其农业现代化所用的时间,大约是:英国200年左右,法国180年左右,意大利180年左右,美国150年左右,日本120年左右,加拿大120年左右。它们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大体是在20世纪的40年代至80年代之间,美、英在40年代,日本、加拿大在60年代,法国在70年代,德、意在80年代。 不过,尽管举世公认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但是它们其中没有一个国家自己宣称已经完成了农业的现代化。这表明,农业现代化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一个动态性的目标,其内容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的。如美国从“独立战争”后,于18世纪末开始发展经济,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150年间,可以分作三段:第一段,现代化启动阶段,在约50年的时间内,在战争(第二次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中完成农业经济社会基础的变革,从殖民、奴隶制劳动的农业经济社会基础变革为独立、自由、农民手工劳动工具为主的农业经济社会基础;第二段,现代化实施的前段,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了农业的半机械化,主要普遍采用了马拉农具,用畜力及畜力农具,代替了人力和手工农具,尽管其间于1892年美国最先发明了拖拉机,但在20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推广不了,因人力畜力成本低廉,机械、石油昂贵;第三段,现代化实施的后段,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中间,实现了以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