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膀子功效与食用方法

牛膀子功效与食用方法

牛膀子功效与食用方法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是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消肿,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瓜蒌牛蒡子汤,牛蒡子杜仲酒,连翘牛蒡子茶,牛蒡子桔梗茶,牛蒡子解毒汤。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牛蒡子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的功效,牛蒡子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1、牛蒡子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食疗本草》2、牛蒡子消斑疹毒。

《纲目》3、牛蒡子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李杲)4、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

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

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

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

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经逢原》5、牛蒡子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

6、牛蒡子主风毒肿,诸痿。

《本草拾遗》7、牛蒡子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

8、牛蒡子消利咽膈。

《医学启源》9、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

《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

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

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

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

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

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

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本草正义》10、牛蒡子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

11、牛蒡子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

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

12、牛蒡子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

13、牛蒡子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

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14、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

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

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本草求真》15、牛蒡子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

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

16、牛蒡子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

17、牛蒡子专入肺。

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

辛苦冷滑。

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

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

深得表里两解之义。

是以感受风邪热毒。

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

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本草崇原》18、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

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

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

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

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本草经疏》19、牛蒡子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

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

20、牛蒡子气寒,味苦辛,无毒。

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

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

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

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药鉴》21、牛蒡子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

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

22、牛蒡子入手太阴经。

降肺气而不燥,祛滞气以利腰。

疗疮疡,以其解热之功;消风毒,以其辛散之力。

得旋覆花,治痰厥头痛。

配荆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风热瘾疹;配羌活,治历节肿痛;配蒌仁,治时疫积热。

佐生石膏,治头痛连睛。

牙痛,生研绵裹噙患处,去黄水即愈。

泄泻,痘证虚寒,气血虚弱,三者禁用。

《得配本草》23、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

泻热解毒。

辛平。

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

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

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

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

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

肉反出如花状。

《本草备要》24、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

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药性解》25、牛蒡子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

26、牛蒡子润肺散气。

《主治秘要》27、牛蒡子味辛、苦,气平。

无毒。

鼠过之则缀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

止牙齿蚀疼,散面目浮肿,退风热咽喉不利,及腰膝风凝;驱风湿瘾疹盈肌,并疮疡毒盛。

生吞一粒,即出疮头。

明目补中,润肺散气。

《本草蒙筌》28、牛蒡子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

29、牛蒡子味苦辛,降中有升。

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景岳全书》30、牛蒡子治风壅痰涎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并为末。

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31、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

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药品化义》32、牛蒡子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

水煎服。

33、牛蒡子明目补中,除风伤。

《别录》34、牛蒡子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药性论》牛蒡子的食用方法:牛蒡子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牛蒡子用药禁忌:1、牛蒡子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2、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牛蒡子。

《本草经疏》3、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

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牛蒡子。

瓜蒌牛蒡子汤功效:主治乳房结块肿痛,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等。

组成:瓜蒌仁12-15g,牛蒡子9-12g,天花粉9-12g,黄芩9-12g,山栀9-12g,金银花9-12g,连翘9-12g,皂角刺9-12g,青皮3-6g,陈皮3-6g,柴胡3-6g,生甘草3-6g。

加减: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9g,漏芦9g,王不留行9g,路路通9 g;乳汁过多者加生山楂30g,生麦芽60g;有肿块者加赤芍9g,川芎9 g,当归12g;偏热盛者加生石膏24g,鲜生地15g;偏于气郁者加金铃子9g,合欢皮9g,炒枳壳6g;新产妇恶露未尽加当归9g,益母草15g,减黄芩、山栀;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g;表寒重者加荆芥10g,防风10g;成脓期加黄芪15g。

用法:日1剂水煎服,用3-6日。

牛蒡子杜仲酒功效:主治风湿留注腰间疼痛,坐卧不安。

组成:牛蒡子(微炒)三两茵芋三分白茯苓一两半杜仲一两石斛(去根)二两枸杞子二两牛膝(去苗)二两侧子(炮裂去皮脐)二两干姜(炮裂)半两大豆(炒熟)二合川椒(去目及闭口煮,微炒出汗)一两半大麻子一合用法:饭前温服一小盏。

制法:上药切细,以生绢袋盛瓷瓶中,以好酒二斗浸,密封七日后开。

来源:宋·《太平圣惠方》牛蒡子解毒汤功效:清肺解毒,止咳化痰。

主治:肺脏损烂,或将成肺痈,或咳嗽吐脓血者;亦可用于肺痨。

组成:知母,玄参,牛蒡子(炒捣),贝母,生明乳没,生黄芪,粉甘草各9克;三七6克(捣细,药汁送服)。

用法:水煎服。

加减:将成肺痈者,去黄芪,加金银花9克。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牛蒡子桔梗茶功效:疏散风热,止咳开瘖。

主治:风热感冒,咳嗽失音,咽喉疼痛。

组成:蝉衣、生甘草各3克,牛蒡子9克,桔梗5克。

制法:按原方用量比例,共为粗末,置保温瓶中,以沸水冲泡,盖闷15分钟,代茶频饮。

每日1剂。

宜忌:风寒咳嗽忌用,孕妇慎服。

按语:蝉衣又名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蝉壳。

药用去翅、足。

它性味甘咸、凉,能散风热、宣肺、定痉,常用于外感风热、咳嗽音哑和小儿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惊痫以及破伤风、疔疮等证。

《本草拾遗》治哑病(音哑)用蝉衣研1钱七,井花水服。

药理研究表明,蝉蜕有抗惊及镇静作用。

牛蒡子味辛苦,性凉,能疏散风热,宣肺解毒。

甘草、桔梗二味为《伤寒论》桔梗汤方。

原书指证:治少阴病咽痛及肺痈,咳而胸满,咽干,时出浊唾腥臭。

本方在桔梗汤基础上,加用疏散风热之蝉衣、牛蒡子,对于外感风热、咽痛、咳嗽、失音有良好疗效。

出处:《现代实用中药》连翘牛蒡子茶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透疹。

主治:风疹、麻疹属风热证者。

组成:连翘6克,牛蒡子5克,绿茶1克。

制法:上三味研末,以沸水冲泡,不拘时当茶温饮。

每日1剂。

若煎,则不宜煎沸过长。

宜忌:麻疹属逆证者,非本方所能胜任。

按语:本方三味药均有清热解毒之功。

连翘善清心火,牛蒡子为疏风透疹之要药,治疗麻疹、风疹等常二者相频为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称连翘“具升浮宣散之力……为疮家要药。

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

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疹瘾要药。

”《药品化义》说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能解毒。

味苦能消火,带辛能疏风,主治……时行疹子,皮肤瘾疹。

丹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而麻疹、风疹多因风热邪毒侵袭肺卫而致,治热毒宜清解,治痧疹宜宣透,故用本茶剂治疗切合病情。

但麻疹逆证,病情重危,非本方所能力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