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宪政改革西风东渐的早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清末立宪的背景和原因,认为清末立宪不仅源于百日维新的立宪意识,也和当时日俄战争的结果分不开。
同时,在综合评述了五大臣出洋考察的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后,论述了在满清的最后几年清廷为宪政改革所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立宪、宪政改革、五大臣出洋一.清末立宪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晚清立宪论滥觞于“百日维新”之时,实始于康有为。
康在深入研究了法国大革命及其动因之后,认为清朝应立即响应日俄改革,规避重蹈法国大革命“流血遍全国, 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 变法三次君权变复, 而绵祸八十年, 十万之贵族, 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 暴骨如莽, 城市为墟。
至夫路易十六, 君后同囚, 并上断头之台, 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 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1的覆辙。
并建议光绪乾纲独断实施立宪。
“若立行乾断,不待民之请求迫协,明定宪法,君臣各得其分, 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聆彭之寿,尧舜之誉,生死荣哀,天下后世,师之慕之”2。
在康的劝说下,光绪帝也决定“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3。
维新变法失败后,晚清立宪的步伐被迫中止。
然随着庚子国变,帝后西巡,使得清廷意识到西化改革的必要性。
随之而来的清末新政给了立宪一个绝佳的历史契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中,日本以一个“撮尔岛国”一举搬倒了老牌欧洲强国俄罗斯让国人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经过反思,国人认为其原因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宪政改革使得日本一跃而成为能与欧洲列强匹敌的强国。
最早持这种看法的是末代状元张謇。
他在给袁世凯的信中说“不变政体,枝枝节节之补救无益也。
不及此日俄全局未定之先,求变政体,而为揖让救焚之迂图无益也⋯⋯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今全球完全专制之国谁乎? 一专制当众立宪尚可幸乎?”4在这之后,又有驻法大臣孙宝琦、胡惟德、张德彝、杨兆鉴等人联名上书请求立宪。
其中驻法大臣孙宝琦指出“溯自庚子以来,维新谕旨,不为不多,督励臣工,不为不切。
而百事之玩世依然,天下之精神不振者,则以未立纲中之纲,而壅蔽之弊未除,无由上下一心,共扶危局也”5,在其后出使欧洲的清末务大臣之首镇国公载泽也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说“最强之国,所以立宪最后者,其受外来之震撼轻,故其动本国之感情缓。
然而强大如俄,犹激动于东方战败,计无复之,不得不出于立宪,以冀挽回国势。
观于今日,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揆,全出宪法一途,天下大计,居可知矣。
”6。
在汹汹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清廷对立宪的进一步认识,以及鉴于现有立宪之国“东西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
”7,在光绪三十二年发布上谕:“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
数年以来,规模初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达原委,似此因循敷衍,1《康有为政论集》[清] 康有为中华书局1981年版2《康有为政论集》[清] 康有为中华书局1981年版3《明定国是诏》[清] 光绪帝4《致袁世凯书》[清] 张謇5《上政务处书》[清] 孙宝琦6《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清] 载泽7《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清] 载泽何由起衰弱而救颠危。
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8,并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考察西洋宪政之旅。
二.五大臣出洋及其影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七月,清廷派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考察,由于革命党人吴樾的暗杀破坏,清廷在两月后重新派遣载泽、端方、戴鸿慈、尚其亨、李盛铎五人出洋考察宪政。
五大臣分别出访了日本、美国、德国、英国和俄国等数十国,考察列强宪政。
五大臣“裒辑列国政要百三十三卷、欧美政治要义十八章”9,并将考察之结果上奏清廷。
五大臣经过考察和比较,主要得出三个结论:1.救国治国莫若立宪载泽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说,“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
”10,他将宪法作为强国利民的根本。
在五大臣上书清廷的奏章中又指出“专重民权;德本联邦,而实为君主;奥、匈同盟,仍各用其制度;法、义同族,不免偏於集权;唯英人循秩序而不好激进,其宪法出於自然之发达,行之百年而无弊。
反乎此者,有宪法不联合之国,如瑞典、挪威则分离矣;有宪法不完全之国,如土耳其、埃及则衰弱矣;有宪法不平允之国,如俄罗斯则扰乱无已时矣。
”11,五大臣以当时世界各国的强弱兴亡之道来说明立宪是“大势所趋,终难久抗”,并且“观于今日,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撰,全出宪法一途,天下大计,居可知矣!”,而在三年后考察日本的大臣达寿则讲的更指明了“循是者兴, 反是者亡, 无可逃矣。
”12。
2.去中央集权化,开民治之力在五大臣给清廷的上书中说“无虑远之识者国必弱。
俄以交通之不便,而用中央集权,故其地方之自治,日以不整。
美以疆域之大,而用地方分权,故其中央与地方之机关,同时进步。
治大国与治小国固不侔也。
德以日尔曼法系趋於地方分权,虽为君主之国,而人民有参与政治之资格。
法以罗马法系趋於中央集权,虽为民主之国,而政务操之官吏之手,人民反无自治之能力。
两相比较,法弱於德,有由来矣。
”13,其认为俄弱于美的原因是俄国皇帝在交通不畅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中央集权,反而导致国家衰弱。
而美国则采用地方分权得以进步。
同时,其建议清廷应广开民主,效法德国,使得人民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而在实施的细节上,载泽认为宪政实则“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
”14,这是因为“皆公共之利权,而受治于法律范围之下。
至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或特简,或公推,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其贪墨疲宂、败常溺职者,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
”15在宪政实施中,官员受到民众的制约和监督,不得滥用公权力,使民众能通过宪政赋予的法律途径得到自治和自主的权利。
3.针对清朝实情,加强满汉和睦由于清是异族政权,满汉对立矛盾在清朝立国之时便彰显出来。
五大臣在宪政考察后提出的“无同化之力者国必扰”16的论点便是针对这一现状。
五大臣在向清廷的奏疏中举了8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1.9《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二十七·戴鸿慈》 [民国] 赵尔巽10《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清] 载泽11《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二十七·戴鸿慈》 [民国] 赵尔巽1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1.913《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二十七·戴鸿慈》 [民国] 赵尔巽14《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清] 载泽15《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清] 载泽16《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二十七·戴鸿慈》 [民国] 赵尔巽美、俄、土耳其、奥匈帝国等当世之国为例证,指出盖法制不一,畛域不化,显然标其名为两种族之国,未有能享和平、臻富强者矣。
此考察各国所得之实在情形也”17,从而可以“实不外君臣一心,上下相维,然后可收举国一致之益。
”18。
三.清末宪政实施概述在五大臣考察回国后,清廷便着手开始实行自身政治体制的改革,并为立宪做准备。
在五大臣回国后,清廷在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决定“谨旁考各国成规,揆以中国情势,酌拟院章目次,凡十章。
先拟就总纲、选举二章呈览。
”19的初步计划,开始以官制选举作为立宪改革的开端。
是月,清廷定下了“九年始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暨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举行上、下议员议员选举”20的长期目标,并拟定出了一百十五条选举章程。
其中,清廷完全效法西方议会制度,提出在三年内由过渡性质的“谘议局”逐步发展到西方已成体制的议会制度,“上下第一年各省筹办谘议局,第二年举行谘议局选举,各省一律成立,颁布资政院章程,举行资政院选举。
第三年召集资政院议员举行开院。
”21并对议员的选举做出了规定。
在议员的选举资格上,清廷则制定了详细的条款,其中,对议员的社会成分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一,宗室王、公世爵;二,满、汉世爵;三,外藩王、公世爵;四,宗室、觉罗;五,各部、院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官,惟审判、检察、巡警官不与;六,硕学通儒;七,纳税多额人;八,各省谘议局议员”22。
同时,清廷也对每种社会成分的人员定额作出了规定。
在官职改革上,清朝消防欧美各国,增加了“内阁外务部(出使大臣税务处)、民政部(内外巡警总厅)、度支部(清理财政处大清银行造币总厂)、学部(国子监大学堂)、陆军部海军部法部(修订法律馆大理院京师各级审检厅)、农工商部、邮传部、军谘府弼德院、资政院盐政院、典礼院(礼学馆)、提学使提法使(外省各级审检厅)、东三省各司禁卫军督练公所军制镇制(陆军镇监)、巡防队海军舰制”23诸多现代化官制,并撤销了詹事府等冗官冗僚,为立宪打下基础。
可惜历史没有给清廷更多时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得武昌起义终结了近代中国宪政改革的步伐,中国近现代第一次政治体制改革便在漫天的枪炮声中轰然落幕了。
17《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二十七·戴鸿慈》 [民国] 赵尔巽18《清史稿·列传第二百二十七·戴鸿慈》 [民国] 赵尔巽19《清史稿·志第八十八·新选举》 [民国] 赵尔巽20《清史稿·志第八十八·新选举》 [民国] 赵尔巽21《清史稿·志第八十八·新选举》 [民国] 赵尔巽22《清史稿·志第八十八·新选举》 [民国] 赵尔巽23《清史稿·志第九十四·新官制》 [民国] 赵尔巽参考文献:《康有为的立宪思想与法国大革命》马生祥、叶文郁《安徽史学》1991年第3期《清末预备立宪的史实考论》张培田、陈金全《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11月《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一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贺嘉《汉中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清末立宪效法日本动因探析》邝良锋《求是》2005年第4期《论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问题上的分歧》张锡勤《求是》1989年第5期《清末立宪失败原因的政治学解读》邓亦武《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论清末立宪派与清政府关系的嬗变》江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