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学校如何更好发展

新形势下学校如何更好发展

新形势下学校如何更好发展
基础部刘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

“建设职教大省”,更是未来五年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新形势下,我校如何更好更快发展,是迫切需要每一个汽校人深思的问题。

诚然,我校近几年招生数量年年攀升,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各项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学校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也得到了多方的高度认可。

但纵观学校的发展,我们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专业优势不够突出
我们学校曾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汽车专业中等职业学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优势突出。

学校招生近几年也异常火爆。

但我们在专业建设上简单重复,没有形成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

比如,我们有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也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两者有什么差异呢?
初中生学制三年,第一年基本上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学课程与其他工科专业无多少区别,第二年才开始接触专业课,可是学生基本在一年半至两年期间即进厂实习,真正能掌握多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校就读年限缩短,就业岗位的选择上受到很大限制,专业优势没能很好地显现出来。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教材作为中专学校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物质形态的载体,知识更新不及时,内容相对陈旧,冗余信息多,岗位适用性不强,与实践有所脱节。

学校虽不断推出校本教材,但主要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编写教学内容,缺乏企业参与,与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流程脱节,大大降低其适用性。

学校逐年在加大实训力度,增加实训设备,但有些设备仍较陈旧,明显滞后于企业,学生进厂后,需一切从头学起,上手慢,适应力差。

由于班级多等客观原因,学生在校期间,真正有效实训时间短,动手能力薄弱。

有的专业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对此一无所知、一片茫然的情形下开始实训,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学生数量增加,生源质量却在下降。

中专学校学生不仅文化基础水平偏低,
更缺乏学习主动积极性,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颇为尴尬。

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

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专业技能的提升受到很大限制,再就业能力降低,职业生涯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社会适应性差,难以达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

四、师资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几年来,学校引进了大量的毕业生,缓解了师资紧张的局面。

但师资队伍出现断档,结构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薄弱。

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学历水平偏低,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较为落后,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提出几点不成熟建议,或许有失偏颇,一己之见,仅供讨论。

一、优化专业设置,加强特色建设
安徽有不少知名汽车品牌,依托行业背景,我校率先转形并开设了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做到了人无我有。

如今汽车专业如雨后春笋,很多学校纷纷开设,我们必须做到人有我精。

瞄准市场优化专业结构,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当务之急。

我们必须加强核心竞争力,即我们的毕业生别的中专学校无法替代,我们的办学质量无人能及!
二、适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重构课程模式
以技术、技能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融入教学理论体系。

加大实践课所占比例,合理安排实训内容,扩展教学内涵。

教学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工厂;教学者由教师扩展到师傅;教学方式从个体学习扩展到团队合作。

整合课程,删减一些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课程,增加一些以体验为主的新知识和技能,适应企业岗位技能的新要求。

课程教学环境与企业车间接近,专业课程教学放在实训基地和车间,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

课程教学
设备与企业接近,课程教学设备应当与生产线同步,促进专业教育实际化。

三、确立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导向
课程开发不能闭门造车,与现代企业实际需要脱节。

去企业调研,聘请企业积极参与教改,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按企业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

一切为了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过程活动化;以能力为本位,努力满足岗位实际需要;以就业为目标,适应行业企业劳动组织和技术发展要求。

在教学管理规范上要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从环境育人的角度出发,按企业化的要求营造氛围,使学生就业时对企业文化有认同感,能尽快融入企业文化中。

拓宽就业渠道,以汽车行业为龙头,向其他机械行业辐射,密切与企业、人才、劳动力市场的合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迅速膨胀的年轻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其学历层次、教学责任心、理论文化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除了通过拜实训科老师为师傅、跟班参加实训实习、下派企业实地锻炼等形式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外,还应鼓励工科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增加“双师型”教师和“复合型”人才的比例。

学校也应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在职教师继续学历教育,签订定向服务合同,鼓励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回校服务。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学校紧缺型专业优秀人才来校服务。

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学校若想向更高层次发展,师资力量是关键,师资与办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立足于市场的利器!
五、加快人事制度改革
学校在几年前就提出“定编定岗”,但始终鲜有成效。

目前学校人员庞大,结构复杂,人浮于事,浪费相当严重。

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精简人员已迫在眉睫!聘用人员应遵循“专业对口,部门筛选,短期聘用,定期考核,领导把关”的原则,同时设立淘汰比例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

各部门若能摈弃“碍情面”及“本位”思想,站在学校高度,顾全大局,学校必将拥有一支精干的教职工队伍。

总之,只要大家心系学校,齐心协力,汽校的未来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