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硅藻概述

硅藻概述


平板藻科
平板藻科
平板藻科
(二)短壳缝目
• 淡水
(三)单壳缝目
• 壳缝退化, 只下壳具壳缝。仅曲壳藻科。 曲壳藻科
(1)卵形藻属
单壳缝目
单壳缝目
(四)双壳缝目
舟形藻科
舟形藻科
舟形藻科
舟形藻科
舟形藻科
舟形藻科
2.桥弯藻科
桥弯藻科
3 异极藻科
菱形藻科
菱形藻科
菱形藻科

圆筛藻目 根管藻目 盒形藻目
1(2)细胞圆盘形、鼓形、球形、圆柱 形。壳面多为圆形 ....圆筛藻目 2(1)细胞长圆柱形或盒形 3(4)细胞长圆柱形,贯壳轴很长,具间生 带...........根管藻目 4(3)细胞形似面粉袋,盒形,各角常具有 突起..........盒形藻目
(一)圆筛藻目coscinodiscales:
1.脆杆藻科
壳面有假壳缝或无。壳面扁卵形全披针形。 常形成群体。淡水、 海水均有分布。
(1)星杆藻属:细胞呈棒状,两端异形,通常—端扩大。细胞以— 端连成尽星状
脆杆藻科
脆杆藻科
脆杆藻科
脆杆藻科
2.平板藻科:细胞内有隔片是本科的主要特征。隔片2一5片 细胞常以 胶质相连成带状或曲折的链。
平板藻科
)
小 环 藻 属
壳环由四周有薄而透明的翼状突,冀 有许多射出肋 ,暖水种
二 根 管 藻 目
三、盒形藻目
(1)角毛藻科
角 毛 藻 属
(2)盒形藻科
盒形藻属
(3)弯角藻科
羽纹硅藻藻纲Penmatea
• • • • •
无壳缝目 单壳缝目 无壳缝目 双壳缝目 管壳缝目
(一)无壳缝目
2.圆筛藻科Coscmodiscaceae 单细胞。 • 壳面花纹为孔纹、 点纹或杂有线纹。一 般呈向心排列,少数呈较不规则排列。 个体较小的,细胞壁较厚;个体较大 的, 细胞壁较薄。 • 本科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 中,河口地区也有不少种类。我国浮游 的种类共有7属,常见有3属。
(
1 圆 筛 藻 属 :
图11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一 硅 藻
Back
4、休眠孢子(resting spore) 休眠孢子是硅藻细胞内含物收缩到中央部分, 然后分泌厚壁而形成的。圆心硅藻目的许多种类 可产生休眠孢子,而羽纹硅藻很少发现。休眠孢 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可以萌芽的方式重新发育 成为新的个体。
第三节 硅藻的分类
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 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 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Biological indicator),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重 要意义。
硅藻细胞壁上都具排列规则的花纹, 主要有 点纹(点条纹):为普通品微镜下列分 辨的细小孔点,单独或成条; 线纹:这是出硅质壁上许多小儿点紧密或稀疏排列而成,在普通显 一 微镜下观察时,无法分辨而是一条直线状; 硅 孔纹:为硅质壁上粗的孔腔,中心硅藻纲的孔纹基本 为六角形,其 藻 结构很复杂; 肋纹:为硅质壁上的管状通道,内出隔膜分成小室或壁上因硅质大 量 沉积而增厚。
一、中心硅藻纲(中心纲)的特点
• • • • • 单细胞,或内壳面相连接成链状群体。 花纹辐射对称排列。 细胞圆盘形、圆柱形或三角 形、多角形等。 细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有助于浮游生活。 多数种类营浮游生活,少数种类 营附着生活, 可分泌粘胶附着在海藻、底栖动物或其他物体 上,被浪打之后,常带入浮游生物 群中。 • 大多数海水,淡水种类少
下相连带
壳边称为相连带(connecting band),上、下相连带总称 为壳环或壳环带(girdle band),该面称为壳环面。
下壳面
壳面向相连带弯转的部分称为 壳套(valve mantle)。
• 从壳面观察硅藻, 称为壳面观;从壳 环面观察,称为壳 环面观。 • 硅藻的壳面观与壳 环面观有很大的差 异。壳面圆形的种 类,壳环面的宽度 是一致的,而壳面 为椭圆形或长形的 种类,其壳环面有 宽壳环面和狭壳环 面之分。
上、下壳面中心点的连线称为壳环轴 (pervalvar axis)或贯壳轴。
壳面中央的纵 线称为壳面长 轴或纵轴 (apical axis)
壳面中央横线称为壳面短轴或横轴(transapical axis)。
壳面的形状有两种: 一种是辐射对称的,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三角形或多角 形。 另一种为细长形,两 侧对称,有舟形、 梭形、S形、弓形等, 其壳环面观一般为 方形、长方形或弓 形。
图8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一 硅 藻
Back
2.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 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 不再分裂 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 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auxospore)。
3.小孢子: 多见于中心硅藻的 一种生殖方式,细胞核 和原生质多次分裂,形成8、16、32、 64、 l 28个个等小孢子,每个小孢子有1—4条 鞭毛,长成后成群逸出,相互结合为合 子,每个 合子再萌发成新个体。
硅藻在植物的分类中属于独立的一个门,即硅藻 门(Bacillariophyta),分2纲,9目,20科。据统 计,全世界硅藻约有300属,11200种(包括已灭绝 的种类)。 硅藻的分类依据为:纲的特征以壳面花纹为主。
二叉分类检索表
• 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 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 合并种类的根据。作为一种基本数据结构,被 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的分类鉴定。
• 单细胞,或以壳面相连成链状或靠胶质 丝连成链状,或埋 于胶质内。 细胞常为圆形、鼓形或圆柱形、透镜形 等。横断面圆形。 壳缘平滑,有的种类壳缘具 小刺。


1.直链藻科Melosiraceae
• 大部分种类分布于海水中,淡水种类不多,却是湖泊、 池塘最常见的浮捞 硅藻之一。本科有4属,直链藻属 最为常见。 • 直链藻属Melosira:细胞圆球形或圆柱形,内壳面连接 成链状或念珠状群体。壳面圆形 细胞一般很厚,有细 点纹或孔纹。有的种类相连带上有一线形的环状缢缩, 称环沟,两细胞之间的沟状缢缩称假环沟。有的种类 壳面具棘或刺。 • 常见种有:具槽直链藻M.Sulcata,为我国沿岸水域 常见种,分布很广;颗粒直链藻M. granulata 为湖泊 池塘的普生种,可形成优势种群;变异直链藻在海、 淡水中均有分朽。
二、细胞壁
硅藻的细胞壁由硅质(SiO2· nH2O)和果胶质 (pectin)组成。 硅质壁在细胞壁外面,果胶质则紧贴在硅质里面。 在正常状态下,两者不能分辨,只有用氢氟酸把 硅质溶解后,才能看到果胶质。
硅质壁的厚度随种类而异,底栖种类较厚,浮 游种类较薄,这是对浮游生活的一种适应机制。
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洋 浮 游 生 物 学 一 硅 藻
• 为了能更灵活地应用二叉分类检索表作为知识 推理进行生物分类鉴定,将二叉分类检索表作 为知识装入专家系统知识库,计算机可以利用 它搜索分支结点以实现生物辅助鉴定,开发研 制出的生物辅助分类鉴定专家系统,可以实现系 统的多元化功能,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 花纹呈同心的放射状排列.不具壳缝或 假壳缝 • 中心硅藻纲(中心纲)Centriae • 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状排列,壳缝或假 壳缝 • 羽纹硅藻藻纲Penmatea
菱形藻和双菱藻的 纵沟呈管状,称 为管纵沟(canalraphe)。管纵沟 存在于船骨突中, 船骨突位于壳的 一缘,象船底的 龙骨那样向外突 出,具有支持作 用。
四、节间带 节间带(intercalary band)是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凡贯 壳 轴较长的种类都有节间带,其数目1条、2 条或多条,是壳环面细胞 壁的一种特殊构造,有加强细胞壁的作用。节间带有鱼鳞状、环状、领 状等形状。 五、隔片 具节间带的种类细胞壁向内部伸展成与壳面平行的片状,称为隔片 (septum)。隔片有真隔片和假隔片之分,真隔片从细胞的一端通到另 一端,假隔片一端与细胞壁相连,另一端是游离的。二者都具有增强细 胞壁的作用。
2 窗纹藻科
3 双菱藻科
三角褐指藻
• 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在分类 上属于硅藻门, 羽纹纲,褐指藻 目,褐指藻属。
• 3、生态条件: 盐度:三角褐指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9―92的范围内都 能生活,最适盐度为25―32。
温度:适温范围为5--25℃,最适温度为10--20℃。即使是在0℃条 件下仍销有繁殖,超过25℃停止生长,最终大量死亡。
硅藻
第一节 硅藻的形态构造 第二节 硅藻的繁殖 第三节 硅藻的分类
第一节 硅藻的形态构造
一、细胞外形和结构 二、细胞壁 三、纵沟或壳缝 四、节间带 五、隔片 六、细胞表面突出物 七、细胞内含物
第一节 硅藻的形态构造
一、细胞外形 和结构 硅藻是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也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 连结成各式各样的群体。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一 硅 藻
细胞壁富含硅质, 成为坚硬的外壳 (frustule)。
壳分为上、下两个,如同小盒 似地套在一起。套在外面、 较大的称为上壳 (epitheca),套在里面、 上壳 较小的称为下壳 (hypotheca)。 下壳
上壳面
889 889
889
上相连带
上下壳的壳顶都称为壳面 (valve)或壳瓣。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一 硅 藻
六、细胞表面突出物 细胞表面突出物是细胞壁向外伸展而形成的,有突起、 刺、毛、膜状突起和胶质突起等。它们都具有增加浮力和 相互连接的作用。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一 硅 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