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顾五年:在探索中求新 在改革中求变 1989年8月,青岛市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与市财政局合署办公。1994年—1996年,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相对独立,并隶属财政局。1996年5月,市国资局独立,主要负责全市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2004年7月,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特设机构正式组建,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范围为市属企业国有(集体)资产。 目前,由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并实施监管的企业为28户,分为三个大类:一类是生产制造服务类企业,包括青啤、海信、青岛港、双星、澳柯玛、青钢、纺织、机械、海湾、红星、益佳、饮料、益青、二轻等企业;第二类是投资类企业,包括华通、国信、城投三大政府投资公司和港投集团、青岛银行、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第三类是公用基础设施类企业,包括交运、公交、海润、泰能、开源、热电、市政、房产臵业、国际机场。截止今年6月底,28户市管企业资产总额为2046.2亿元;国有资产总额为559.8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3.2%。 青岛市的国有企业不仅承载着知名民族品牌的远大抱负,而且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优势。市国资委成立以来的五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五年,是全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逐步建立的五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成效的五年。回眸五年,总结反思,履行出资人职责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极具挑战性、探索性、风险性,每一项工作的进展都是伴随着广泛深入的学习调研和实践的探索突破。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在实践中探 2
索,不断地破解瓶颈问题,才实现了从思维模式、体制机制、布局结构、监督管理、工作方式等一系列发展变化。
工作定位:由多头行政管理转变为出资人依法履职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和重要原则。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2004年7月,青岛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青岛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正式组建了青岛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坚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权利、责任和义务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规定,整合了原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承担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原市经济委员会承担的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的职能、原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承担的研究指导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职能、市财政局承担的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承担的参与拟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改革政策的职能和原市委工交工委、原市委建设工委、原市委财贸工委、原市委对外开放工委承担的企业党建工作等职能,明确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和义务。 市国资委的成立,在机构设臵上,实现了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在工作职能上,整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等职能,改变了过去“五龙治水”的工作局面;在业绩考核中,将我市原有对企业的保值增值考核、年薪制考核和经济责任目标考核有机整合统一,对所出资企业全面实施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 3
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好三大工作任务:一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二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形成了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三大体系:一是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二是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三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体系初步形成。 履行出资人职责关键要把握好三点:一是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授权行事,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二是维护好所有者权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法人财产权,不当“婆婆加老板”。
国企改革:由中小企业改制退出转变为企业调整重组 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全市累计改制、破产企业506户,改制率达96%。共筹集资金30亿元,安臵职工13万余人。市工业托管中心托管企业40户,职工1.3万人。49户已改制企业党组织移交属地管理,中小企业改制退出基本完成。近几年,企业职工上访呈明显下降趋势。 问题和机遇并存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就青岛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势品牌国有企业面临着“二次创业”,企业在产权制度、治理结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等方面亟待提升;二是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进入战略调整期,国有资本必须通过整合调整,向城市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和优势主导产业、向品牌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集中,增 4
强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解困任务艰巨,改制企业的规模之大、职工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10年,中央企业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的目标,将新一轮的国有企业调整重组推到了改革的前沿,也由此带来了国有企业难得的发展机遇。 经过了前几轮的改革,我市的中小企业及困难企业的社会化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资产经营公司向市场竞争主体的转变已基本到位,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断转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臵改革完美收官,国有品牌企业不断做强做大……企业调整重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改革的重点由中小企业改制退出转向企业的调整重组;改革的重心转向通过资产重组、产业重组、产权重组、组织结构重组、管理重组和债务重组等方式,有效整合企业的资本、资产、资金、资源,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实施“五大调整重组战略” 一是盘活企业存量,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入带动,使国有资本向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序、关键零部件等环节聚集。二是大力推进资产的整合重组,明确国有资本控制的领域。对需要控股的企业,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对于不具备优势行业及领域,国有资本依法陆续退出。三是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坚持做战略投资者,注重对战略性、稀缺性资源的控制。四是加强与银行、各大资产经营公司的协调,有效组织实施债务 5
重组。五是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的再投入,加大品牌和有发展潜力企业的存量调整,确保增量投入。 探索“六大调整重组模式” 一是“靠大靠强”,先后与中石化、中远、中科、大唐电力、华电、中化等中央企业实施战略合作。黄海橡胶集团整体划转中国化工集团;黄岛电厂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控股。二是“引进来”、“走出去”,先后引进IBM、马士基、环球迪拜、惠尔普、联合圣保罗银行等全球500强企业实施战略投资。青岛港集团与迪拜环球集团合资合作,使集装箱码头岸线达到6000余米;海信集团与惠尔浦公司在研发、制造、采购及全球营销等领域实现全方位战略合作;青岛银行与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实现战略合作,为上市奠定基础。三是打破所有制界限,与上海实业、建龙集团、复星集团等中国500强企业实施战略合作。华通集团与上实集团实施合作,联港2.5产业港已投入建设;青钢集团与复星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打造新的钢铁基地。四是同类整合,对资源、业务同类的企业进行调整整合。对9户投资类企业进行调整整合,组建了三大政府投资公司,搭建起了重大项目建设、国有资本运营、城市建设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五是行业整体调整,由注重单个企业的资产重组变为行业的整体调整重组。棉纺行业确定了一棉搬迁、五棉破产、六棉进郊、八棉改组的整体调整方案,“一个园区、两个工厂”的大纺织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六是“组合拳”出击,由注重企业产权和机制的变革转向改革、改组、搬迁、改造、升级综合配套改革。青岛造船厂与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合作,实施整体搬迁,通过改革、改组,实现产业升级,新的造船基地已初具规模。 6
布局结构:由注重资产规模转变为增强控制力、影响力 2004年末,全市市管企业资产总额为1398亿元,占市属国有企业总额的91% ;国有资产414亿元,占市属国有企业总额的92%。从资产分布上看,企业国有资产分布宽泛,结构不合理。国有资产涉足95个经济行业大类中的71个。国有资本过多地集中在竞争性领域,过高地集中在工业企业,约占46%以上,远高于大连、深圳、宁波、厦门等同类城市,高于宁波市34个百分点。在纺织、机械等一些行业中的资产拥有量与市场占有率不匹配;而在现代服务业中仅占12%,远远低于同类城市,低于宁波市39个百分点。从资产效能上看,投资链条过长,影响了营运效益。企业脱离主业组建三级以下公司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监管,投入三级以下公司500余户,导致国有产权链条过长,多数散落于产业链核心和价值链高端的外围,而且主体虚臵、产权交叉模糊、监管失控,半数以上的企业亏损,15%以上的国有资产投入,国有资本权益仅为4%,收益仅为6%,部分资产被长期无效或低效占用。从竞争能力上看,企业主业不够突出,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虽然市管企业聚集了一些知名品牌,但主要集中在竞争激烈的制造业,70%属于加工贸易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规模较大的先进装备制造类企业。大企业的效益增长掩盖了企业亏损面较大、资产收益率偏低的问题。与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行业标准值对标,综合绩效情况达到良好以上的企业6户,近六成企业资产运营水平处于全国中等以下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一个根本原因。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市管企业国有资本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