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2015年3月1日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
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
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重要讲话,为继续锲而不舍、一
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理念上的升华、实践上的开拓、方向上的指引。
信仰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的全部行为。一个民族的信仰,
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未来。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用这
种错误的观念来观察中国人,注定是错上加错。在这些人心里,大抵是用宗教以偏概全了信
仰。诚然,很多中国人不关心宗教,但心中的信仰千百年来一直有着丰厚的土壤,这个信仰
浸润在血脉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冯友兰曾把中国人的信仰归结为一种“超道德价值”,认为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在
中国人那里,更多的乃是一种哲学。的确,中华民族有那么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民族的精神
旨趣,人生追求。人们正是秉持心中的信念,去做人做事,去实现境界的不断提升。这正是
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正是在共同信仰的烛照下,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历经磨难而
不倒,成为在世界上巍然屹立的伟大民族。
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大势下,今天的中华民族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的社会
主义中国站在了至关重要的历史方位。在这样的大势下,我们要实现一代代人的夙愿,实现
亿万人民的梦想,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支撑,更需要增厚信仰的土壤。诚如习
近平总书记所言,“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
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信仰是什么?它决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实
践中,存在于民族前行的步伐里。古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文脉基因是我们的信仰,今人
在开拓实践中得到的正确的、规律性的价值认知也是信仰。在这个意义上说,信仰本身就是
一个需要不断建构、不断完善的生命体,惟此才能为我们的前行不断指引正确之路。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信仰并非天生而有,也并非生而坚定。信仰需要建树,也需要时时
校正方不至迷失。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信仰的建树,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惟有
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信仰坚定起来,才能“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
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中国人民也才能以与一个走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相匹配的精神风貌傲立于世,赢得世人的尊重和钦佩。
必须认识到,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决不是现实世界搞建设那种范式。没有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方法,没有扎根实践、富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头脑中的建设搞不起来。那种自
己都不信的传授,那种强硬灌输式的说教,都只是自欺欺人。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
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言“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
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是文明风尚,最需要虚功实做、最忌流于形式,要
大兴求实、务实、落实之风”,惟有虚功实做、做到细处、小处、实处,精神文明的种子才
会不断生根,人民信仰才会更加坚定不移。
当信仰内化于心里、贯注于行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13亿人民的中国梦,就没
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国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