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一、王蒙是谁男,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京。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
1979.10王蒙当选为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981.10担任作协书记处书记, 1983.8担任《人民文学》主编, 1985.1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常务副主席、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1982.9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85.9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7.10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6.3-------1989.9,担任文化部部长, 1993--- 1998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1998--- 2008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 2005.2 - 2008.3担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7年出版了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
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二、创作(一)文革之前1、《青春万岁》少共精神歌颂生活2、《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干预生活突破狭窄的政策图解模式,力图实现艺术视线的转移A、叙事的艺术视线的转移,即在描写对象上面,把作为政治符号的人物转变为社会生活中的人自身,从当时流行的政治视线,转移为关注人的生活和心理世界的诗意视线。
B、人物性格的丰富性C、内视角的叙述。
整篇小说是第三人称写法,但作者以当时还比较少见的林震的人物视点来展开对生活的描写。
(二)文革之后王蒙的艺术感觉和创作状态在八十年代达到了巅峰,“四面开花,八面来风”,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年,王蒙后来用“文思泉涌”来形容这时期的创作:“我像一个足球队的守门员,左一球,右一球,高一球,低一球,边一球,角一球,我在捕捉生活灵感的袭击,我左扑右抓,头顶脚踹,东蹿西蹦,我前后左右上下四肢五官六腑七窍望闻问切都是小说。
”③1、现实主义的承袭:《向春晖》《温暖》《光明》《最宝贵的》《歌神》《悠悠寸草心》《说客盈门》2、意识流小说------文体形式革新:《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蝴蝶》《布礼》就叙事文学小说而言,中国当代叙事艺术革命是以意识流‟这个舶来品为突破口的。
而王蒙的集束手榴弹‟的冲锋布阵‟则功不可没内宇宙自由联想时空跳跃内心独白3、反思文学的一个特别品种:《杂色》《相见时难》《惶惑》《坚硬的稀粥》《活动变人形》王蒙这一系列小说的内核,是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革命者在八十年代初期,以刚健爽朗的风格和历史乐观主义精神反思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构建新的自我认同。
这里既有对理想信念的辩护,也有对痛苦的经历和新的问题的承认,甚至也显示了在构建新的自我认同过程中发生的自我破碎、惶惑和轻度迷失。
4、新疆题材:《向春晖》《队长书记野猫和半截筷子的故事》《买卖提处长轶事》《浅灰色的眼珠----在伊梨》(系列小说)《风息浪止》《莫须有的事》《高原的风》《名医梁有志传奇》新疆是王蒙人生旅途中很重要的一站,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帮他打开了一扇扇亲切新鲜的彩门,在人民中间,王蒙认识了维吾尔农业文明最本质的东西———友谊、宽容、进步、好客、与人为善等,王蒙用最美好的眼光看少数民族,他的创作精神、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影响了几代少数民族作家, 5、八十年代后半期的“白话赋”:《铃的闪》《来劲》《十字架上》《一嚏千娇》《球星奇遇记》《坚硬的稀粥》《小说瘤》《春堤六桥》俯瞰生活的智慧型的推敲者、评判者、调侃者、观察者、观赏者和游戏者。
同义词、反义词无休止的叠加,排比句无休止的拉长,定语无休止的堆积,甚至文不加点,一泻千里。
王蒙的言语编织采用一些非常规的做法,最口号化的词语可以用在最具体细致的描绘中,最粗鄙的词语可以用在最严肃的场合中,最夸张的词语用在最需要精雕细刻的细节中,描写战争的词语用在穿衣吃饭的问题中,最具戏剧性的词语却用在最悲哀的感情抒发中,最悲戚的词语却用在最热闹的描写中。
到处是言语的错位、杂交、戏仿、拼贴、调侃。
王蒙在这里追求的是以最富于时代色彩的词语出人意表的交汇,以使读者哭不起来,却似乎在神圣的事物的面前,能够嬉皮笑脸,获得阅读的快感。
王蒙小说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流”风格。
不论叙事描写还是议论抒情,王蒙的表达都喜欢采用排比、铺张的语调和句式,常常十几个、几十个词汇排列组合在一起,甚至连标点符号也省略掉,从而形成一种像奔腾的江河、汹涌的潮水、直泻的瀑布一般汪洋恣肆的“语言流”。
这种杂体语言吸收了中国传统相声、现代杂文和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某些手法,与小说的狂欢化书写形成了同构。
(六)季节系列-----叙什么和怎么叙的大胆实验:《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写什么:建国初-----70年代末“你必须知道真相,我必须告诉你真相,在我的有生之年”。
“许多年前我写过,长篇小说不仅是长篇小说,而且是生命,是宇宙,是历史和地理,是书信和日记,是病案和机密,是金木水火土,和心肝脾肾胃。
”怎么写:狂欢体、骚体、杂色体王蒙的文体一直颇受怀疑。
那种幻灯片、碎片式和漫画式的旧人旧事的交代、讲解、感慨、评论的杂糅,这甚至已经不成其为叙述,至多只能叫做不完全的叙述,他可以随时打断随时接续,它只是以议论和交谈为主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说话”,也许称之为“讲述”更合适。
从《春之声》到“季节系列”,则记录着王蒙“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人生经验: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智成长的精神历程,书写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信念,而革命、爱情、激情、理想、青春则是其叙事中的关键元素……王蒙的小说就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笔记和心灵备忘,表达出一种遭逐而无怨的“第二种忠诚”,因此被研究者命名为“骚体小说”王蒙无疑是一个驾驭语言的能手。
王蒙的小说语言滔滔汹涌,一泻如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以精致见长,但愿气势取胜.在王蒙式的调侃、幽耿和俏皮之中,反讽是他得心应手的修辞之一。
“写小说最大的乐趣之一是,尽情书写,抡圆了写,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写。
小说从东向西射击完了再从西向东扫射。
丢完了原子弹再丢大刀片。
大鲍翅与红烧肉与臊子面与老虎霉素全部上席。
掰开了再粘起来。
辗成片再揉成球涂上不干胶。
横看成岭侧成峰。
F调C调降D大调与G 小调,加上非调性,然后提琴与三弦,破锣与管风琴一起奏。
预备,起! ”①这是王蒙在《大块文章》中的一段话,王蒙创造了一种游戏体的语言, 调动各种语言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表达意图。
在《失恋的季节》中, 王蒙不是用规规矩距或者悲悲切切的语言来写那场灾而是别出心裁, 有时自造新词, 如“闻斗起舞”、“穷饿潦倒”、“衰言巧语”等有时活用词语, 如“马列主义了半天”、“我也右派了”、“让我们资产阶级一下吧”有时用痛苦和不幸开玩笑朱可发的“右派言论”被揭发批判, 每当群众问他认不认罪的时候, 他总是说“我认了这壶酒钱”。
曲凤旺在批判萧连甲时说“如果中国发生…匈牙利事件‟ , 你会把屁股放到哪一面呢⋯⋯要害就在屁股上屁股屁股屁股听见了吗我说的是屁股”在联系萧连甲自杀事件谈体会时, 大家纷纷表态“我们不是花岗岩, 我们宁愿做…掺子粥‟。
”严肃的政治批判和政治表态与游戏化的近乎玩笑的表述方式之间产生了不协调, 给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觉, 令人捧腹, 令人怜悯, 笑完以后又觉得沉重和辛酸, 感受到作品深层的悲剧意味。
多维艺术空间的营造者每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作家都在试图营造自己的艺术天地,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而王篆却做到了。
王蒙是多维艺术空间的营造者。
他突破线形思维模式, 洋洋洒洒地把文与野、雅与俗相交织, 语言幽默, 汪洋患肆, 既带棱角又不乏圆熟, 杂语喧哗, 尽情狂欢, 形成亦庄亦谐、亦悲亦喜的美学效应。
不管你是不是喜欢王蒙这种驳杂的、狂欢的语言, 你都得承认它的合理的存在。
从复出到近期, 王蒙一直在寻求突破官方化语言和精英独白的双重藩篱, 在立体语言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时而新词迭出, 时而多重辞格并用, 时而自造高密度句式。
有研究者认为“立体语言就是一种综合或交替地运用多种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形象, 使其形成新奇组织,以便多方面地描写事物的错综复杂的变化和联系, 极具深长余味, 并造成语言狂欢节的语言形态。
”如《失态的季节》中有这样一段而今天, 今夜只属于他们, 山只属于他们,针叶树的幽香只属于他们, 从未享用过的柔软的席梦思床只属于他们, 世界只为他们而温卑沉静小心其翼要活要死要刚要强哭哭笑笑云云雾雾火烧火燎融化流淌。
这是一段比较典型的立体语言, 描绘“右派”钱文与妻子共度难得的黑色狂欢节。
先是用排比句, 随着句子越来越长, 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强烈, 无标点高浓缩的句式综合了多种语言形象, 强化了人物的情绪, 加强了表现力, 居高临下中又有一点宽厚、善意的嘲讽, 造成了立体式的表达效果王蒙创造了狂欢化的语言。
翻开《季节》系列, 王蒙式的语言的狂欢扑面而来, 那种似通非通、似连非连的句子通篇流淌。
古代诗歌、苏联歌曲、政策条文、流行口号、民间理语等夹杂揉合在一起, 反讽、比喻、象征、调侃、戏谑随意交叉, 不仅信息大, 而且蕴涵丰富, 构成了杂语喧哗的多维空间。
如《踌躇的季节》中有这样一段:多么可爱的夏天!西瓜是上苍的杰作, 吃西瓜是夏天幸福的极致。
幸福, 理想、诗意与西瓜同在。
在酷热的折磨下, 在炼狱的威退下, 在你的呻吟和抱怨、挣扎和潦倒中, 你得到了天助, 得到了上苍的恩宠, 得到了一股清流, 一派清新, 简直是一个崭新的生命。
既是吸饮, 又是吞噬, 既是收纳, 又是吐弃。
踢里秃噜, 滴滴嗒嗒, 三拳两脚, 张飞李逮, 一个西瓜就进了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