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节日文化主题班会

传统节日文化主题班会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主题班会
-----七五班
元日⑴ -- 王安石(北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篇
放爆竹(宋):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 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 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 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 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 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 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 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 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祭扫(唐): 清明习俗。《东京梦华录》:“寒食第 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端午节篇
挂五彩线(宋):端午习俗。《荆 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 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 禳毒气。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 令人不病瘟。”
挂钟馗(清): 端午习俗。《燕京岁时记》:“每至 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 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 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 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送拜年帖(明):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 “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 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 “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 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 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 《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 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
是其遗风。
立春篇
宫中赐银幡(宋):《东京梦华录》: 《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 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鞭春牛(明):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 “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 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 《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 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 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 意“万象更新”
元宵节篇
放灯(唐):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 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早在汉代 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甚至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 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猜灯谜(清): 元宵பைடு நூலகம்俗。
斗草(宋): 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 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流觞赋诗(晋): 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 之俗。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 聚会。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 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 《兰亭叙》。
未完待续-------------
踏青(北朝):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 到了唐代更为盛行。
清明节篇
内宴冷餐(唐): 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 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 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 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担酒上坟(宋):清明习俗。
插柳条(清): 清明习俗。《齐民要术》:“正 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