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小球的基本结构及两种常见的肾炎

肾小球的基本结构及两种常见的肾炎

1
肾小体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球:是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

肾小囊:有脏层和壁层。脏层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共同构成滤过膜,壁层延续至肾小管。
2

肾小球滤过膜

肾小球滤过膜的构成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2,基膜
3,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3

肾小球滤过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和电荷屏障。
机械屏障主要由肾小球基膜构成。

特别注意:生理学滤过膜的关键屏障是基膜;病理学滤过膜的关键屏障是脏层上皮。

滤过膜的3层结构 机械屏障 电荷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直径70—90nm的窗孔 唾液酸糖蛋白(负电荷)
肾小球基膜(GBM) 直径2—8nm的网孔 硫酸肝素和蛋白聚糖(负电
荷)
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直径4—11的小孔 Nephrin蛋白(负电荷)
以上数据参考7版生理学

2008年西医综合试题
15.在肾小球滤过中阻碍带电荷的蛋白质通过滤过膜最主要的结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
B.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
C.肾小囊脏层足细胞
D.足细胞足突间裂隙膜

1995年西医综合试题
23.在肾小球滤液中几乎没有蛋白质,其原因是
A.所有血浆蛋白分子均较大,不能通过滤过膜上的孔
B.滤过膜上有带负电荷的涎基,可以排斥血浆蛋白
C.滤过膜上孔的大小和带负电荷的涎基两个因素共同作用
D.肾小球内皮细胞可将滤过的蛋白质主动重吸收
E.滤过膜中的内皮细胞层和基膜层有相同大小的网孔
4

急性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特征:肾脏增大,肾小囊广泛新月体形成。
主要病理改变: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形成新月体。

病理分型及特点
Ⅰ型急进性肾炎 Ⅱ型急进性肾炎 Ⅲ型急进性肾炎

病理特点 新月体形成 新月体形成 新月体形成
免疫病理 IgG、C3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线样沉积 IgG、C3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 肾小球内无沉积,或
微量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 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血循环免疫复合物
(+),血清C3下降
ANCA(+)

治疗 强化血浆置换疗法(首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 甲泼尼龙冲击+环磷酰胺治疗 甲泼尼龙冲击+环磷
酰胺治疗

预后 差 居中 较好
5

微小病变型肾病
光镜:肾小球正常,近段小管脂肪变性
免疫病理:免疫荧光阴性

电镜:广泛肾小球脏层细胞足突消失
发病:好发于儿童
临床表现:
(1)典型肾脏综合征的表现
(2)血尿、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少见
(3)30%—40%病例数月内自行缓解
治疗:90%对糖皮质激素有效
预后:复发率高达60%,可转化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6

2011年西医综合试题
(105~107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20岁,因大量蛋白尿1个月入院,病前无上呼吸道感染史。查体:血压120/80 mmHg,
双下肢有明显可凹性水肿。入院后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为明确病理类型,行肾穿刺活检,电

镜下见有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105.该患者最可能的病理类型是
A.膜性肾病 B.微小病变性肾病
C.系膜增生性栓肾小球肾炎 D.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106.下列选项中,该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是
A.多见于成年女性 B.多伴有镜下血尿
C.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 D.有明显的肾功能减退
107.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单用糖皮质激素 B.单用细胞毒药物
C.糖皮质激素联合用细胞毒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