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合同法制度

关于合同法制度

关于合同法制度

2.1合同法概述

2.1.1 合同与合同法

2.1.1.1 合同

合同,又称契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设立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狭义上的合同是指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

要了解合同法律关系,必须知道债的法律概念。债是指特定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民法通则》第八十四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关系。”在债的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一方称债务人。民法上的债,泛指某种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例如,在买卖关系中,买方有请求卖方按照约定交付出卖物的权利,而卖方则负有将出卖物交付买方的义务。

债和物权都是属于财产权关系。债反映动态财产关系,即财产流转关系,也就是财产从一个主体转移给另一个主体的关系。物权主要反映静态财产关系,也就是财产归属关系。债权人的权利原则上只对债务人发生效力,所以债称为相对的法律关系,债权称为对人权。物权人的权利对所有人以外的一切人都发生效力,所以物权关系称为绝对法律关系,物

权称为对世权。

2.1.1.2 合同法

《合同法》第二条给合同作出定义:“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说明合同法调整的是狭义的合同关系,合同法规范的都是债权合同,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财产流转关系的基本依据,因此,合同是市场经济中广泛进行的法律行为。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合同法》由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组成。

《合同法》在第一章的一般规定中,列出了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合同法的平等原则是民法平等原则的体现和贯彻,集中体现了合同关系的本质。所谓平等,不是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也非经济实力的平等,而是法律地位的平等,其含义如下:

(1)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债权债务关

系的协议,非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不属于合同法上的合同关系。

(2)合同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合同当事人之间,不论财产多寡、实力强弱、级别高低,他们在合同中地位是一样的。

2.自愿原则

《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合同法》将自愿原则确立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合同质的规定,自愿原则的基本含义如下:

(1)当事人有订立或不订立合同的自由。

(2)当事人有选择合同另一方的自由。

(3)当事人有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

(4)当事人有决定合同形式的自由。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

第51号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XX年11月13日起施行。

局长周伯华

二○一○年十月十三日

第一条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利益、社会

公共利益和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合同违法行为,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利用合同,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行为。

第三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负责监督处理合同违法行为。

第五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监督处理合同违法行为,实行查处与引导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推行行政指导,督促、引导当事人依法订立、履行合同,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当事人不得利用合同实施下列欺诈行为:

(一)伪造合同;

(二)虚构合同主体资格或者盗用、冒用他人名义订立合同;

(三)虚构合同标的或者虚构货源、销售渠道诱人订立、履行合同;

(四)发布或者利用虚假信息,诱人订立合同;

(五)隐瞒重要事实,诱骗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的意思表

示订立合同,或者诱骗对方当事人履行合同;

(六)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

(七)恶意设置事实上不能履行的条款,造成对方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

(八)编造虚假理由中止(终止)合同,骗取财物;

(九)提供虚假担保;

(十)采用其他欺诈手段订立、履行合同。

第七条当事人不得利用合同实施下列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一)以贿赂、胁迫等手段订立、履行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二)以恶意串通手段订立、履行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三)非法买卖国家禁止或者限制买卖的财物;

(四)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国家指令性合同义务;

(五)其他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违法行为。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情况下,为他人实施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违法行为,提供证明、执照、印章、账户及其他便利条件。

第九条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免除自己的下列责任:

(一)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的责任;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的责任;

(三)对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依法应当承担的保证责任;

(四)因违约依法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

(五)依法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

第十条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加重消费者下列责任:

(一)违约金或者损害赔偿金超过法定数额或者合理数额;

(二)承担应当由格式条款提供方承担的经营风险责任;

(三)其他依照法律法规不应由消费者承担的责任。

第十一条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下列权利:

(一)依法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

(二)请求支付违约金的权利;

(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四)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

(五)就格式条款争议提起诉讼的权利;

(六)消费者依法应当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十二条当事人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其情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