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猪养殖市场分析

生猪养殖市场分析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项 目 总 论

畜牧业是农业的组成成分之一,养猪业又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养猪的历史久远(中国约有7000年之久),猪作为一种肉畜,养猪业一向在畜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猪肉是人类生存,延续不可缺少的动物性营养食品,是世界消费最广泛的红肉。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中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中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 中国的猪肉产量预计恢复4%,达到5130万吨,恢复力度不大,主要由于当前猪病问题和养殖场(户)积极性不高所致,尽管2012年可能不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和政府最近的措施,如生产母猪补贴,将会促进生猪生产的恢复。小规模养猪场(户)仍然占多数,他们规模扩大常常受制于较高的饲料成本和猪疾病的威胁。与此同时,大规模养猪场若要扩大规模,则存在着一些诸如获得额外的土地等一些困难。所以2012年生猪市场仍然看好,仍将会高价运营。 现代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始于西方,二次大战后的40年代国外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商品猪生产,至70年代开始了趋向于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称为康法门特饲养方式),养猪生产才有了很大发展和技术进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型养猪工厂,并随动物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养猪生产从种猪繁育到肥育,从屠宰到产品加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养猪生产体系。所以,养猪界认为,1971-1981年是养猪存档数大发展期,增加了49.11%,猪肉产量增加34.31%,而1981-1992年为养猪生产效益提高期,存栏数增加21.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猪肉产量却增加了99.84%,几乎翻了一翻。这以后至今,养猪业继续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不断的提高。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下,为现代养猪生产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一、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概况 畜牧业是农业的组成成分之一,养猪业又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养猪的历史久远(中国约有7000年之久),猪作为一种肉畜,养猪业一向在畜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猪肉是人类生存,延续不可缺少的动物性营养食品,是世界消费最广泛的红肉。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养猪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约7-8千年之久),养猪一向在中国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长期以来,养猪只是为了解决人民生活肉食需要,农民养猪是为了解决农田的有机肥源和猪肥育出售后挣点零用钱,养猪虽然扎根于千家万户,但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是的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中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 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稳定的增长,目前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中国生猪产业多年来以散养户为主体,近年,生猪规模养殖的比例不断上升,2007年年出栏50头以下出栏数的比重降至了50%以下。由于散养户具有在市场上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所以散养户所占比重过大可能会导致产业波动频繁。因此,规模养殖比例的上升有助于平抑生猪产业的周期波动。但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一定比例的散养户的存在还有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散养户存在的经济条件还具备,散养户是发展地方品种猪养殖的重要力量以及各地不同的自然和经济条件适合不同的养殖方式这三个方面。生猪养殖规模结构调整过程中,规模化养殖是一个趋势,但也不能一味发展规模养殖,完全排斥散养户,应根据具体情况保持适当的养殖规模结构。 自80年以来,中国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猪肉在全国人民肉类食品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5 的消费中仍占主导地位,占国内肉类消费量的比重超过6成。端午节、春节、清明、国庆、中秋节、红白喜事等传统习俗成为肉类消费的集中时节,致使以往的生猪价格几乎在每个年度内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发展格局。 1962与2002年中国各种肉类产量构成变化 1979年中国猪肉产量仅为1001.4万吨,1995年达到4037万吨,2005年为5010万吨。猪肉产量约占世界一半(2003占46.7%) 虽然,随人们食品结构的改良,猪肉在肉类总消费量中比例下降,但仍就是人们的重要肉食品,养猪数量一直有增无减地发展,1991-2001年生猪存栏数和产肉量增长率均保持在3-4%。 不仅如此,中国养猪数量,猪肉产量及生猪出栏数,到目前为止,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生猪的年存栏数超过世界总存栏数的一半,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5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6 猪肉不但是中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的猪肉产量与人均占有量 近三四十年来世界肉类构成的变化,猪肉作为人类主要肉食来源,并未因猪肉是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品而改变其主导地位(尽管其消费量有所减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猪肉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猪肉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动物性蛋白,也是人类的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猪由于①适应性广,饲养地区范围大,②多胎高产、饲养期短、产肉多,③杂食性、饲料转化率高等优越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特性,给生产者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深受生产者的欢迎,养猪业为人类提供了肉食、肥料、轻工业原料,还可作为实验动物和出口创汇等用途,所以,养猪生产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始终占居重要位置。 世界肉类构成

世界养猪生产的发展是随人类的文化、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提高的。现代家猪都是从人类狩猎所余的野猪驯化而来,野猪驯养不是开始于一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7 个中心,而是由居住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程度进行着。中国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前就已驯养猪,埃及于三千五百年前才开始养猪,欧洲于罗马时代后猪才成为主要家畜,美洲大陆本来没有猪,是十六世纪欧洲移民带入的。人类驯养野猪因为它是一种小型的产肉和产仔多的动物,且具有杂食性,驯养后的猪,在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生活需要的不断变化中,家猪一直朝着肉用家畜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变化成现代肉多脂少,耗料省和繁殖力强的瘦肉型猪种。 现代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始于西方,二次大战后的40年代国外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商品猪生产,至70年代开始了趋向于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称为康法门特饲养方式),养猪生产才有了很大发展和技术进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型养猪工厂,并随动物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养猪生产从种猪繁育到肥育,从屠宰到产品加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养猪生产体系。所以,养猪界认为,1971-1981年是养猪存档数大发展期,增加了49.11%,猪肉产量增加34.31%,而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8 1981-1992年为养猪生产效益提高期,存栏数增加21.3%,猪肉产量却增加了99.84%,几乎翻了一翻。这以后至今,养猪业继续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不断的提高。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下,为现代养猪生产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自2000开始至2003年期间,生猪价格低位徘徊,2003自“非典”后猪价开始呈现回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生猪养殖盈利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9月之后才开始由南向北迅速下跌,至06年5月跌至“低谷”后又开始回升直至现在仍保持在历史最高价位,以往的波动规律逐步打破。全国生猪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中国历年生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 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2006 2007 生猪出栏数(万头) 23875.2 30991.0 48049.1 52673.3 61207.3 56508.3

猪肉产量(万吨) 1654.7 2280.8 3648.4 4031.4 4650.45 4287.82 2006年中国猪肉进出口情况 出 口 进 口 数量 金额 数量 金额

冷鲜肉 26.89万吨 4.01亿美元 2.38万吨 2129.76万美元

加工肉 14.99万吨 3.56亿美元 67.41吨 31.09万美元 猪杂碎 573.83吨 50.41万美元 19.49万吨 1.34亿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