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排污收费标准

中国的排污收费标准

我国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特点和内容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排污费征收制度明确规定,按
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以污染当量为单位实行总量多因子排污收费。与原有法规相比,现行条
例实现了排污收费标准的4个转变,即由超标收费向总量收费转变;由单一浓度收费向浓度
与总量相结合的收费转变;由单因子收费向多因子收费转变;由低收费标准向补偿治理成本
的目标收费转变。 我国排污费征收使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环保开票、银行代
收、财政统管”的原则,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
金进行管理,全部用于污染治理,包括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和污染防治新技术
及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等。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加大了排污
收费工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对排污费缴纳、征收、管理及使用等环节的违法行为,均规定
严厉的法律责任。对不缴或者欠缴排污费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
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完善?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从实
践情况看,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主要污染物
排污费征收标准偏低,不能弥补污染治理成本,不利于污染物的治理和减排。造成企业违法
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不利于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二是排污费不能足额征收,影响了污染
治理资金的筹集和环保设施的建设。排污费不能足额征收,除政府干预、执法不严等原因外,
还与目前监测手段落后、底数不清,不能准确核定排放量有关。三是部分地方有截留、挪用、
挤占排污费的现象,影响环境污染防治。特别是有一些基层环保部门,征收的排污费严重不
足,很大部分用于人员经费和办公费支出。 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应包括:研究调整排污费征
收标准,推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进一步内部化。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力争在“十一五”
期间逐步提高到治理污染全部成本水平。切实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建立排污量和排污费缴
纳情况公告制度。积极开展排污费征收情况稽查,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等。 排
污权交易的优缺点 (一)实行制度上的问题 排污权交易要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前提,而
污染物排放总量应当根据当地环境容量也就是自净能力确定。但环境容量受多种不确定的因
素影响,很难准确得出。因而实际确定的污染物总量只是一个目标总量,更多时候它表现为
最优污染排放量(由边际私人纯收益和边际外部成本共同决定)。也就是说如果排污权交易
建立在最优污染排放量基础上,污染物排放总量极大可能超出环境容量,毫无疑问会构成对
环境的破坏。 环境标准和排放标准的进一步准确化是排污权交易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环
境标准从形式上看,似乎体现了各污染源之间的公平,但实际对于不同的排污企业,可能因
为背景水平、治理难度等的差异并未公平地分摊削减污染的负荷。现行排放标准对于新兴污
染控制政策的改革甚至产生一种限制。 排污权交易原则上禁止各功能区之间排污许可证的
转让,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这就是当环境围绕压力大的地区向污染压力小的地区转让排污
权时,适用两地环保部门协商制定的“兑换率”。然而由于兑换率直接涉及两地的经济利益,
可以想见达成一致是非常困难的,又会增加政府的管理成本。 非排污者可以进入市场购买
排污权,从理论上来说违反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实际上将一部分责任转嫁给无辜的非排污者,
由于非污染者的原因减少了污染,意味着在环境自净能力许可范围内又可以多排放,极不公
平,长此以往,后患无穷。从实践看,中国不会有那么多的环保组织和个人有能力参与到市
场中来,就算有,也不可能长期负担这本不应该由他们支付的排污权。 此外,未能适当地
考虑排污时间问题。效果良好地满足短期环境标准意味着除控制污染外还要控制时间。污染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环境自净能力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不同。如果节省的排污权
在同一时期使用,又恰好遇到自净能力差的时期,就等同于超标排放。 (二)环境行政管
理部门面临的问题 从政府角度看,按照政治学理论,政府存在一个自我扩张的倾向,总是
希望多管事。同时,政府总是希望手中的钱越多越好,通过环境税、排污收费等手段,在保
证环境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而实施排污权交易,只能得到环境污染产
权出售的收益。并且,实现许可证市场的均衡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因此,
政府会偏好政府干预的手段,也就不会对排污权交易这样的靠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方法太感
兴趣。作为一种市场手段,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关键问题之一就在于如何合理地将初始排
污权分配给数个污染源。初始分配权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来获得:它可以在现有的排污者中
分配;或者可以通过拍卖或抽签的方法在范围更广的申请者中分配。对于局部的污染物而言,
其中一些许可证可以免费发放;而对于全局性的污染物来说,许可证应该进行拍卖。但是,
如何合理确定分配方式呢?如果采用免费发放的方式,政府管理部门就不能取得经济利益。
而如果对初始排污权都进行拍卖,则有可能增加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阻力。因为排污企业
提供了就业机会,交纳了税收,生产了社会需要的产品,却需要以较高的竞标价格购得初始
排污权,也可能影响投标人的积极性。投标人越少,拍卖者所能得到的价格就越低。怎样确
定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方式,对政府管理部门也可能成为难题。
在实施总量控制基础上的排污权交易中,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必不可少,否则,政策就会偏
离目标。由于排污权交易中容量资源转变为有价值的财产,企业的牟利动机将表现的更加强
烈。如果监管不严,违规可能获得利益,比如出售非减排的排污权,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规则
就会被破坏,也就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怎样
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怎样分配好初始排污权,既要完善的监督机制,又要监督人员本身的
素质高,更高的要求在目前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下还有一定难度。
(三)立法上的困难
排污权交易中有可能出现两类很不相同的市场势力。第一种是定价污染源或污染源联盟,为
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试图操纵许可价格。第二种是掠夺性污染源或污染源联盟试图把许可市
场作为手段,减弱他们在生产和销售市场上遇到的竞争。也就是说,由于许可证数量的有限,
持有者会产生囤积、投机的行为,许可证还可能成为行业或地区生产垄断一种方式。在对排
污权交易进行立法加以规制时,很难对这些行为加以界定。标准过严,可能会影响当地经济
发展;反之,不仅破坏环境,还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在惩处这类囤积、投机行为,确定
其法律责任时,只能处以经济和行政处罚,难以追究其刑事责任。惩罚力度也会影响交易者
对市场规则的遵守,不能减少执法中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