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影
响
作者:陈月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4期
[摘 要]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利用,互联网金
融随之崛起,以拍拍贷、京东白条、花呗等为代表的P2P网络借贷,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网
易宝等网络理财产品,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全面的压力和冲击,从而引发信息脱媒、渠道脱
媒、客户关系脱媒以及中介功能的弱化。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商业银行依靠实体经济根基稳
定,使得二者都不能撼动对方的地位,实现完全的替代。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现状;影响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投资理财,小到饮食出
行。通过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将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高度结合,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自由切
换。2013年6月17日,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这一余额增值的理财产品,无疑对商业银行的主
要业务造成巨大的冲击,在2017年7月3日,余额宝的吸金规模已经达到1.43万亿元人民
币,远超四大国字银行。目前,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均处于改革创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网
络安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取信成本高和实体操作程序繁琐的不足,二者各有利弊。对此,国
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做出过大量研究,但综合研究内容,大部分学者都支持商业银行跟随时代,
打造线上线下共享的金融服务平台。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
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拟从经营原则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并做出小
结。
1 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客户行为模式的变化带动主要交易向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迁移,个性化、多样化、碎片
化理财需求的增加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出现井喷式发展,以
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P2P网贷、大数据金融、网络理财产品为代表的网络金融以及新兴的
OFO服务频繁活跃于大众生活中,分食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发展出现以下鲜
明对比:
1.1 信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互联网信息对称且全面但共享能力不足。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信息
的不对称,由于网络在日常生活的嵌入,客户在互联网留下了众多的交易痕迹,对于多方位了
解小微企业和个人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建立网络信用平台和数据库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互
联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信息不参与交换,各家互联网机构自行其业,降低了信息使用效率,
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较之商业银行在获取客户信息及信息处理方面,人力成本、时
间成本高,同时收益与成本不匹配的情况,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优势,但由于商业银行介入央
行征信系统,在公信力,风险防控和资金实力上有着绝对优势,此外,大额、复杂的金融交易
也不在话下,还能提供多种信用工具的组合,降低企业融资风险。
1.2 客户
互联网金融客户草根化明显。互联网的特点是用户多,成本低,甚至趋于零,互联网金融
产品营销的目标客户就是年龄小、收入不高的“屌丝”群体,而他们代表了未来理财主体的需
求,相较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主要面向中高端收入的优质客户或大型企业,互联网平台针对的是
小额信贷、直接融资,降低了投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以较低门槛满足了草根阶层的金
融需求,也使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逐渐弱化。正是被传统银行摒弃的用户,如今可以利用网络
技术享受金融服务,成为互联网金融营销创新的支柱群体。
1.3 产品
互联网金融产品功能日益创新,种类不断多样化。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功能和种类不断多样
化的过程中,互联网的时效性和广大的基金公司无疑是其进行产品创新的有力支持。网络支
付,网络理财,网络存贷汇,网络证券,网络众筹等产品模式,在金融市场上已经占据一席之
地。而传统商业银行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一般经营股票,期货,贵金属,外汇,现货,文化产
权交易,邮币卡,现货发售等金融产品。在产品功能创新上,以电商和大型互联网公司为依
托,拥有资金的清算与结算,资源的集聚和分配,风险的管理和分散等功能。
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一方面填补了商业银行相对薄弱的个人金融业务,另一方面,倒逼银
行业进行业务改革和创新。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改变金融业的本质,但是却充分暴露了
商业银行在制度和功能上的缺陷。商业银行在现行的业务压力下,也开始广泛使用网络科技,
发展网络业务,推出各自的手机银行APP,发展网络理财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竞争,早在2011
年全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额就达到781万亿元,注册用户数达到4.34亿户。同时,设立大量
ATM自动存取款机,减少实体网点,裁掉部分柜台工作人员以降低运营成本,实现部分虚拟
化经营。总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冲击主要表现如下:
2.1 盈利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利差收入(即由贷款,租赁以及其他生息资产产生)和非利差
收入(即中间业务收入,费用收入,投资收益等非生息资产收入)。互联网金融通过市场反映
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双方可议价成交,从而较之商业银行利率固定化的模式受欢迎程度差异
明显。同时互联网金融的高效便捷、低成本吸引着更大的顾客流,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
网贷使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受损。因网络借贷公司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可以提供小额
短期贷款,并且其贷款成本及利率不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管制,导致网络贷款的的利率远远低于
银行,同时网络借贷信誉要求较低,加之其业务效率高,(下转页)
(上接页) 所以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这意味着商业银行顾客流
失,难以利用传统的服务模式赚取利差收入。故近年来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升级。据统计,2015
年至2017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断增加,增速稳中有进。
第三方支付服务内容的日益创新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受损。第三方支付业务涉及网
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业务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支付服务市场确定的其他支
付业务,这一行为打破了商业银行对线下支付业务尤其是刷卡手续费收入的垄断。与此同时,
基金第三方支付逐渐分食商业银行的基金代销手续费。但相比利差收入,非利差收入受到的影
响较小,据统计从2013年至2015年非利息占比增速放缓,但2016年非利息占比迅速上升,
且资本利润率占比逐年降低,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不可小觑。
2.2 安全性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安全性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的多元化,使得商
业银行面临激烈竞争从而加大经营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联系日益紧密,也容
易使互联网金融风险延伸到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建立融资
平台,商业银行也可借云数据跟踪部分交易行为观测违约风险,从而准确获取客户信用情况以
提高安全性。
2.3 流动性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各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支付结算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弱化
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在存贷款上,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和网贷平台的便捷高效低门槛吸引大
量理财客户,分流银行存贷款业务,弱化银行筹资能力,表现2014年至2017年负债流动性上
半年表现趋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集聚大量闲散资金在市场流通,提高资金流转效率,增
加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但资金最终又流回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又随之增
强。
3 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其中互联网金融代表
着广大的网络虚拟化经营企业,商业银行代表着雄厚的实体经济。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
业银行应该与其建立互助互惠的合作关系,可以进行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或者共同打造中小企
业的在线融资平台实现共赢。同时,商业银行应该继续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改革,并且
不断挖掘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潜能,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和三农文件,从中抓住未来农村金融
的发展机会拓展业务,做好进击新领域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与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
[2] 谭天文.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市场,2013(12).
[3] 曹胜.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纵横,2014(06).
[4] 王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5] 王德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