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容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
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了经济发展方
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
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 生产力 经济发展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
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
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
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
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
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
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二、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依附于企业这一载体,企业是实
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佳载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
. .
. . . .
目的在于占领市场, 获取由创新带来的高额利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
(l、企业部的研究与发展。在现代企业中研究与发展已经制度化、
组织化。企业根据销售、供给部门提供的市场信息, 根据管理部门的
决策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的掌握来决定研究与发展活动。企业部
的研究与发展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何途径都必经的环节,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条最重要的转化途径。
(2 、国技术市场。即使研究与发展能力很强的企业, 也不可能任何
技术都由自己研制, 技术市场就是从企业之外获取科技成果的一条
重要途径。这条途径的建立, 有利于以营利为目标的知识产业的形成,
使以营利为目标的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满足市场需要的新
技术, 并推动需求结构的变化。
(3、计划推动。对于非营利的研究与发展和事关国家长期发展和国
计民生的研究与发展, 特别是基础研究, 或者对于风险较大、企业不
肯投资但社会又急需的技术创新, 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科技
发展计划来推动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4 、国际技术市场。这条途径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发挥技术引
进的“后发优势”,即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和
再发明, 赶上和超过原有的技术水平。“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又取决
于企业本身的研究与发展的水平和再创新的能力。
(5 、政府之间的科技交流。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科技领域进行
一系列合作、协议、援助、交流、互派学者等活动, 主要在政府控制
. .
. . . .
的科研机构、大学之间进行。这个途径带来了其它国家科技发展的信
息, 有利于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 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创新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
要意义。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
作用,并切实加以推进。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
果的推广及示应用,调整装备制造产业的结构,实现装备制造产业的
集聚和优化;加快化工产业的科技创新,着力扶持循环经济中关键技
术的开发、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关键技术进行联
合攻关,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含量,并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
二是加强主导、优势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围绕主导产业、
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并充分依托
各类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重点产业基地的人才优势,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开发出一
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夯实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及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技术基础;与此同时,要加强主导产业、优势产
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机制的建设与完
善,促进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逐步上升
至更高的层面,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是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开发。要依托重大科研
. .
. . . .
项目、科研基地及产业发展政策,重视产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及产
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打造。要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
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发展专业
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
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要依托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
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
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
四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要着力促进人才、资金、
技术、管理、公共服务等创新要素向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聚,不
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及产业化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
策主体、投资主体、开发主体和应用主体;大力强化知识密集型、科
技研发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示效应,充分发挥规模骨干企业在科技
创新中的辐射作用,充分调动规模企业推进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并积
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充分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创造
和创业活力与动力,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生动力。
五是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环境的营造与改善。要加强专利技术运用
转化平台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有
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
和文化氛围,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改善与优
化科技政策环境,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完善配套政策与措施,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孵化”
. .
. . . .
作用,积极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组建战略同盟并联合
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三、 结论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终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只
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科
学技术上领先,就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