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再设计

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再设计

转型发展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再设计高校办学定位是关系“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的根本性问题。

所谓办学定位,是指一所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类型、层次、目标。

明确办学定位,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越来越开始关注和审视自身的办学定位,科学定位的意识越来越强。

理论界对办学定位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深刻,研究内容涉及办学定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办学定位的属性、办学定位的内容等。

总体来看,目前关于办学定位的研究比较散乱,不够系统,研究者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实证性分析较多,对办学定位的理性分析不够。

这也导致了目前我国大学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定位不准成为一些地方大学在发展中陷于困境的症结所在。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社会需要一些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这种转型,对一些地方高校如何定位问题提出了新挑战,转型背景下如何准确定位,成为地方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高校尽快走上发展“快车道”的关键环节。

本文借鉴生态位理论,根据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探索转型背景下的办学定位问题,为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一、生态位理论与高校分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中等程度的大众化阶段,截至2021年,我国高等院校已达2442所,本专科在校生2391.32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达到9675人。

如此规模的高等教育,可谓大学林立、学子荟萃。

但是,如此众多的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却给人“千校一面”的感觉,大楼高耸、学科专业雷同,所有学校都在争创一流、争相升格,在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也失去了不同高校应有的特色。

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必然导致高校对办学资源需求的趋同,并由此导致高校之间就相同办学资源的激烈竞争和办学模式单一,这与生态系统中生存竞争现象和生态位理论颇为近似。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种间竞争和竞争排除。

两个物种赖以维持生存的资源相同或相近,就会发生竞争,这种竞争叫种间竞争。

为了争取有限的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种间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两败俱伤,物种不能长期共存,竞争能力差的物种灭亡,竞争力强的物种生存了下来,这就是竞争排除。

两个物种共同的生态要求越相近,种间竞争就越激烈,物种之间竞争排除的可能性就越大。

同时,相近的物种在生态位上有重叠现象,即一部分资源是被共同利用的,其他部分则是被各自所独占。

在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不会出现竞争或者竞争的强度较小,但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为了生存下去就会出现竞争,生态位重叠程度越高,竞争就会越激烈。

生态位理论给高校发展的启示是:在众多高校中,每个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生态位”,有其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但是,如果地方高校都按照同一模式发展,势必造成相同的办学资源需求,这就必然导致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或两败俱伤。

相反,如果地方高校能够找准自身的“生态位”,紧密结合区域特点、区域支柱产业特点和需要进行办学,由于各地的支柱产业各不相同,各地方高校之间对办学资源的需求也会各不相同,不同高校之间“生态位”重叠的范围也就越小,高校的办学资源就会越富足,高校的发展就会更加充满活力。

“生态位”问题反映到高等教育上,实质就是高校如何分类的问题。

虽然高校分类以整个高等教育为视域,是宏观的,是与社会的多元需求相适应的;高校定位以具体的高等学校为对象,是微观的,是与地方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但是高校分类与定位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高校分类是学校定位的前提,高校定位应该建立在高等教育科学分类的基础之上。

关于高校分类,目前实践中已有一些定例,理论研究也有一些探索。

从理论上讲,高校分类有两个纬度的内涵,一是狭义的高校分类,这种分类基本上与学科门类相对应,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将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学院、农业学院、林业学院、师范学院、语言学院、财经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和军事学院。

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分层,即按照人才培养的层次对高校进行的分类形式。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责与使命,由于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高等学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一种相对的分工,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社会职能与使命。

基于此,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四类,反映出这些大学在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介于二者之间对研究和应用有所侧重的各类人才。

地方院校是一种通俗的称谓,是与我国的部属高校(国家主办)和高职高专(职业类)相区别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与国家主办相比,地方院校是由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主办的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绝大多数。

一般而言,国家主办的部属院校属研究型大学,主要承担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使命,而地方高校虽有一些学校也承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任务,但在我国整个研究生人才培养中所占份额很少,相对于部属院校亦即研究型大学而言,处于一个较低(非科学研究,而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层次。

而在地方高校中,又存在省属重点大学(一般建在省会城市)和省属地方高校(多数建在地级城市)的区别,省属地方高校应该是以培养各类应用技术人才为己任的高校,目前这类高校大概有500所左右。

二、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职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上述高校分类来看,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办学职能有所不同,这既是社会对高等学校需求不同的体现,也是高校确立自身“生态位”、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不同的高校担负不同的使命,发挥不同的作用,高校之间只有类型之分、特色之分,没有等级之分、高低之分。

省属地方高校一般为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建在地级城市,其办学目的在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服务,因此,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和职能所在。

(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总体上讲,教育的职能是服务社会,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机构,正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所以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类型(如前文所述)。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省属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直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的高度融合。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有不同的规格和层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是:对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的需求占少数,对中端人才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对一个地级市规模的区域而言,其经济社会发展自然会对高端人才有所需求,甚至是迫切需求,但是,对高端人才需求的数量不会太多。

这是因为,高端人才主要从事重大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发展规划等全局性工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多需要的是从事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学术研究上低于学术型人才,在工作能力上高于一般的体力劳动者,正是上述“橄榄型”队伍结构的中间部分。

这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他们可以靠综合性大学“生产”出来,也可以通过外省地方高校“生产”出来,但更有效的做法是靠本地的高校培养出来,这是地方高校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荣的关系,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寻找与区域合作的结合点和生长点。

为此,省属地方高校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拟定发展规划,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构建由政府(地方高校的举办者)、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针对区域真实需求培养人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按照地方、产业、企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一般而言,基础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地方高校应从事应用研究。

作为省属地方高校,其科学研究的职能应定位于应用研究,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方面,要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加强科技研发的力度。

要全面分析区域产业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支柱产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依托,系统分析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高校与产业部门联合研发,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理顺科技研发机制,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以高新技术提高产业效益,以创新性成果引领产业未来发展,实现高校与产业融合发展,互利互惠;另一方面,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

做好产业市场调查,针对产业的科技需求状况建立高校与产业科技成果出让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高校自主创新对产业的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的准确率,服务产业发展。

三、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根据以上对高校分类体系和地方高校办学职能的分析,省属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应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应用技术大学。

所谓应用技术大学,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结果,是以应用技术教育为目的、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新的大学类型。

应该明确,应用技术大学中的“技术”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技术”,是蕴含“科学、知识、工程、技术、艺术”等应用性科学与技艺含义的名称。

“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相当于德国等西方国家开设的“应用科技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在目前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省级层面对高等教育实行统筹管理的情况下,省属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创建应用技术大学也必然成为省属地方高校办学层次的科学定位。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应用技术人才地方高校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有一段时间,理论界也对“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但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能充分反映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

按照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要求,将其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技术人才”是比较合理的。

“应用技术人才”体现了“应用”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既具有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应用型”人才的一般含义,又具有“技术型”人才的新内涵。

在明确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后,省属地方高校要从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逻辑体系,向以专业为导向的技术逻辑体系转变,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特征与规格的整体要求,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实现产教融合,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重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与交叉融合,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应用”本位和“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