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_贫困陷阱_现象文献综述

发展经济学_贫困陷阱_现象文献综述

“坏的制度要么会强化市场失灵,要么本身就是无效 的根源”诺斯( North) 在他的著作中写道。[12]阿扎里亚迪 斯和斯塔丘斯基认为腐败会造成贫困恶性循环。墨菲等 指出随着寻租活动的增加,假如生产活动的收益下降的 速度比寻租活动收益下降的速度快。[13]
如何跳出贫困陷阱? 伊斯特里( Easterly) 认为政府 干预是引导一个国家跳出贫 困 陷 阱 的 主 要 手 段 。[14] 大 野 健一( Kenichi Ohno) 研究表明东亚的大多数国家之所以
第 13 卷 第 4 期 2013 年 4 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文章编号: 1672 - 6758( 2013) 04 - 0050 - 3
Vol. 13 No. 4 Apr. 2013
发展经济学“ 贫困陷阱”现象文献综述
刘雨松
(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715)
另一个交点 e 代表一个经济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的 最小临界努力。为了实现可维持的经济增长,一个经济 必须在某一时点有足够大的资本投入,将经济从 m 点推 进到 u 点。一旦经济超过 u 点的阀值,例如达到 u'点,收 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这时人均收入的增长才会是 有保证的。这与之前的理论完全符合。
摘 要: 经济增长一直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梦想,而发展经济学就如同一个能让梦想实现的魔术师。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入到发展经济学的领域中,致力于解决经济增长中面临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笔者针
对“贫困陷阱”这个困扰了国内外许多落后地区的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形成了这篇文
献综述,以期对其以后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从匹配的角度考察了贫困陷阱模型。有两个原因会使这 个模型产生多重均衡: 第一个是货币外部性,第二个是不 完全信息。[8]伊斯特里( Easterly) 从知识互补与知识外溢 的角度讨论了不同层次的贫困陷阱。[9]在马诸亚麻( Mat-
suyama) 的模型中,由于要素边际报酬递减,信贷市场的 不完善以及富国具有更多的抵押品,从而使得富国相对 于穷国而言更容易取得资本。[10]斯塔丘斯基( Stachurski) 和阿扎里亚迪斯( Azariadis) 概述了贫困陷阱的各种自我 强化机制,这些机制使得穷国愈穷,而富国愈富。[11]
二 国内研究现状
顾六宝和张明倩( 2001) 通过 CES 非线性回归增长 模型,对我国的人均资本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的资本边
际产量存在上升阶段,这样就会出现当中国的资本存量
较低时资本的边际产量也较低,不足以补偿资本折旧和 新增人口所摊薄的人均资本,经济系统便落入了“贫困 陷阱”。[19]邓新华和袁仑渠( 2007) 将研究集中在家庭层 面,验证了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陷阱的存在。[20] 白云超和 白鹤举( 2006) 借鉴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证明了影响 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中信息化最重要,市 场化次之,且以下顺序为: 开放化、工业化、城市化。[21]
斯等人( North) 认为,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失败往往想在有 限准入社会中融入竞争、市场和民主,而这些改革会威胁 到寻租体系,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阻挠改革的进行。[17] 阿 西莫格卢等( Acemoglu) 研究也表明,在控制一些历史的 因素或固 定 效 应 之 后,收 入 与 民 主 之 间 并 没 有 正 向 关 系。[18]
3. 实证研究。 伊斯特里( Easterly) 发现一些外援投资较高和初始 投资率很高的国家,却陷入经济衰退,与之相反的是那些 增长较快的国家外援投资以及初始投资率数量都相对较
作者简介: 刘雨松,硕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 农业经济管理。
·50·
第4 期
发展经济学 “贫困陷阱”现象文献综述
短期还是长期内,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的差 异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23] 同时,教育差距 既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可能伴随着收入非平衡增
长 的 扩 大 而 扩 大,低 收 入 农 户 有 陷 入 贫 困 陷 阱 的 危 险。
黄如兰和唐玉凤( 2007) 提出农村贫困弱势群体较差的教
2. 数理模型。 在哈罗德 - 多马模型的基本形式上引入内生人口和
内生储蓄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发展过程中贫困陷阱和
恶性循环现象。
·
假设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
n^ =
N N

由该经济的人
均收入水平( y) 和维持生存最低需求水平( m) 决定,n^ = β
( y - m) ,β > 0 其中 β 为人口增长的技术系数,该经济的
能够跳出贫困陷阱,经济快速增长,归功于威权发展模式 ( authoritarian developmentalism) 。[15]
张夏准( Chang) 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向发展中国家 推荐所谓 的 好 制 度,其 背 后 可 能 隐 藏 着“富 国 陷 阱 ”,发
达国家正在试 图 通 过 各 种 政 策 和 制 度“踢 开 ”穷 国 登 上 富国的梯子( Kicking away the Ladder) 。[16]道格拉斯·诺
这样,极易出现“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是指生产 要素总是流向富裕的国家或地区,使其越来越富; 相反,
贫穷落后国家或地区却更加贫穷。一旦欠发达的国家或
地区出现“马 太 效 应 ”,那 么 就 极 易 跌 入“贫 困 陷 阱 ”,出 现恶性循环。
张锦华( 2007) 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验证了无论是在
储蓄率( s) 也是由其人均水平( y) 和维持生存最低需要
水平( m) 决定,s = f ( y - m) ,f '> 0,f ''> 0,这里我们按照 惯例,假设随着人均收 入 增 长,储 蓄 率 按 指 数 增 长。[5] 将
上述两个假设结合起来,得到图 1。
图 1 低水平均衡陷阱
收入增长曲线与人口曲线有两个交点,m 点和 e 点。 m 点代表一个稳态均衡。如果人均收入( Y / N) 低于 Om, 人口比总收入下降更快,因而人均收入将拉到 m 点。如 果人均收入因为某些原因超过 m 点到 b 点,人口增长率 ( ba) 将会超过收入增长率( bc) ,进而将人均收入拉回 m 点。这样,一旦经济处于 m 点,较小的投资增量将无法 使经济摆脱这种低水平维持生存的状态,因为其带来的 收入的增加将会完全被新增的人口所消费掉,经济陷入 停滞或者低水平收入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崔俊富等人( 2009) 宣称人力资本报酬递 减并不是必然的,如人力资本的专业化就会带来报酬递 增。但经过 1978 - 2007 年留学生归国数据分析,中国不 仅不具备从外部引进人力资本的优势,相反本国的人力 资本又大量流失。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的教育与医疗资 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均匀,导致了劳动者生产率处于显 著的低水平。[28]
单纯的从经济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来解释持续性贫 困问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目前较为流行的比较制
度分析就很明确地指出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所建立起来的 理论的不足。赵亚奎( 2009) 从三个角度对贫困陷阱的形 成机制进行分析,分别是临界点效应( threshold effects) 、 制度性贫困( institutional poverty) 以及由邻里效应( neighbourhood effects) 所导致的贫困。特别从邻里效应的角 度对阶层性贫困的分析对目前更具有启示意义。解释了 “城中村”等 城 市 化 过 程 中 可 能 出 现 的 另 一 种 贫 困 陷 阱。[29]
2013 年
少。[6]施 雷 弗 ( Shleifer) 、维 什 尼 ( Vishny) 和 墨 菲 ( Mur-
phy) 讨论了在总需求溢出与不完全竞争的背景下的大推 进理论,他们假定技术对于所有穷国而言都是可获得的,
由于国内市场太小以及投资存在固定成本,穷国不会采 用新技术。[7]克雷默( Kremer) 假定了一个企业的模型,并
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贫困,资本应该是稀缺资源,那
么西部地区的资本产出弹性应该高于东部才比较合理, 然而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采用 1990—2004 年的资本
存量数据对东西部经济增长模型估计对比后,张雪雯在
其硕士论文中指出经济增长均主要依靠资本的增加,劳 动力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特别注意是东 部地区的资本产出弹性高于西部。[22]这揭示出我国西部 可能存在资本利用效率不高、资本低配置和浪费的问题。
育及培训导致的结果: 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 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24]
为了解决 低 教 育,低 资 源,低 人 力 资 本 带 来 的 负 效 应。张士斌( 2009) 提出应改革户籍制度,使经济增长突 破人力资本瓶颈。[25]除此之外,程伟伟等人( 2008) 利用 我国 1952 - 2005 年的固定投资价格指数,建立 Solow 模 型后,总结得出 1985 年以前人均资本存量缓慢增长是因 为资本的增长几乎全部被所固定资产折旧、人口增长抵 消,经济被锁定在“贫困陷阱”之内; 改革开放后外资的 持续进入,使中国的人均投资量不断增加,中国经济在 这种强大的外力推动之下在 1985 年左右跳出了“贫困陷 阱”。[26]应宏峰和白丽娜( 2004) 进一步阐述道,物质资本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西部地区要摆脱 经济增长的贫困陷阱,必然以新增长理论为指导改变经 济增长路径,变完全依靠外部资金投入为依靠经济内生 增长性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来实现 经济起飞。[27]
关键词: 贫困陷阱; 发展经济学; 哈罗德 - 多马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61. 3
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发展经济学家们一直试图解决一个被誉为 发展经济学达芬奇密码的难题———贫困陷阱。所谓“贫 困陷阱”,通常地讲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处于贫困状态的 个人、家庭、群体、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断地 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 本文通过阐述 国 外 经 济 学 家 对“贫 困 陷 阱 ”这 个 问 题 的 研究现状及遇到的困难,以期为我国正在经历的城市化 进程和新农村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些许借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