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我的2009|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My 2009建筑的批判性1968年出生1990年 毕业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现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2004年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2001年 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4年至今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工作室学术任职及社会兼职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长久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即建筑与艺术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设计伊始建筑师竭力推敲和调整比例、节奏和光线,希望在空间语汇里寻找到独特的艺术感觉,但随后逐渐意识到建造房屋是一系列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时,艺术似乎变成了奢侈品。
尽管极不情愿地拒绝如“创造了有艺术感的空间”这类溢美之词,尽管一直拿“受到学院式专业训练”这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但当如今艺术的定义重新变得模糊不清、建筑艺术的概念更是虚幻得若有若无时,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到底是空间、是技术还是房子该不该盖这件事本身,真正涉及到了艺术的实质问题?当代建筑和艺术之间是否存在一个交集,即便在建筑师群体内部观点也多有不同。
在内心里我是愿意承认有这样一种交集的存在的,倒不单是因为我自我陶醉于寻找艺术感觉的职业特点,而是由于相信艺术本身的杀伤力,或按照温和的说法即是对艺术的社会意义价值充满信心。
建筑—至少一部分所谓文化类建筑—能够创造出艺术空间或具有艺术感,因此可以说当代建筑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如果说艺术对社会具有意义,那么作为特殊艺术品的建筑也必定有意义。
艺术的实质是批判,其终极价值是对社会现实的冲击。
因此我对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生活即艺术”观点持保留态度,而更倾向于把生活的不同之处或者生活中违背常理突破规则之处看作是艺术。
把这种一般性放到具体的建筑领域来考察,可以推导出如下递进式:艺术的实质是对社会的批判 ⇒ 建筑具有艺术性 ⇒ 建筑具有社会批判的可能性建筑因消耗大量资源并由社会环节的多层面协同完成,故被看作是典型而完整的社会性活动或者社会型工业产品。
建筑不可能不反映时代特色,它总是一个社会时代与地域技术水平、文化发展状态以及设计者自我意识的综合体现,而这也正是批判性产生的土壤。
作为整个建筑业链条中的关键一环,设计者常常比该产业的拥有者(业主)更能吸引公众的目光,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意愿将自我意识注入建筑产品之中。
当设计者在纯粹技术性或商业性的职业活动之外,自觉地纳入具有社会意义的评判系■ 张 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工作室副主任统,并主动挑战固有的设计原则和理念时,批判就应运而生。
当然这种批判性可能以多种方式在多层面和多角度呈现,它可以是艺术主张的激进,也可以是艺术态度的叛逆,但一定不是艺术形式的创新与突变。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对于公众你很难符号化地标明建筑所具有的这种或那种批判性,甚至无法引导使用者或观察者留意到你处心积虑的努力,比如一个手拿煎饼果子在北京清晨的“鸟巢”前匆匆走过的上班族很难明白,他/她身后的这个庞然大物实际上融合了“北京城的传统色调”和“吉祥的中国红”、融合了民间编织工艺的亲切联想与新世纪的“表皮”建筑时尚以及历久弥新的“结构美学”等意象(图1)。
除了超级功能和巨大体量之外,鸟巢还告诉我们什么?我的解读是:它对北京城的现代性,或者说对老北京原本浓重的文化传统的渐渐褪色提出了质疑。
尽管它产生于现代化的北京,并首先以“新北京的亮丽风景”这样的主流姿态进入公众视野,尽管它的批判性可能不彻底或者难以辨认,你都无法否认这种批判性的存在,同它的坚固和昂贵并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质疑高度现代化发展隐患的文化价值只会愈显清晰。
这促使我留意自己所参与的工作,在埋头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是否也应当做一点社会价值的判断?我参与设计的几个小型文化建筑,虽在设计过程中以及建成之后也曾笔墨回溯一番,但这次却想换一种角度,剖析一下在习惯性的职业工作背后,形而上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主观决策的。
先以辽宁五女山高句丽遗址博物馆项目为例。
延续了700多年的高句丽国差不多与中原文化的东汉至初唐同时期,国内的部分基本蜗居在长白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留下的城址或墓冢遗迹多由石头垒砌。
其中五女山城是高句丽的第一个都城,其绵延里许的断壁残垣巍峨沉郁,透着一种彪悍的苍凉(图2)。
该项目因地处东北而没有设置空调,冬季采暖用的是当地烧型煤的热水锅炉和铸铝散热器,技术Criticalness of Architecture上对降低造价多有考虑。
但这里讨论的重点是关于建筑材料的问题。
该建筑的外墙面使用了便宜且采购方便(产自距桓仁县百公里外的宽甸县)的石灰岩条石,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建设资金太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更易于同当地的民间建筑传统和地理环境接近。
而比较贴近操作层面的出发点则是要寻找到一种不张扬的、敦厚的、能够提示遗址主题和有年代感的材料,即寻找某种具有特殊肌理和粗糙质感的深色亚光材质。
最后确定了青条石,而且出于对施工效率和墙面比例的考虑,外墙实际使用的石块比遗址的楔形片石更加方整和厚重(图3)。
其实确定外墙石料的过程并不曲折,毕竟遗址的感染力太强了,在设计中用石头做文章是很自然的事,但在当地政府眼里却显得不那么自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理解和接受。
这里我并无轻视之意,在整个项目进程中,甲方投入的热情远大于我们。
分歧的产生只源于文化意识的差异。
在地方官员心里存在一个疑问:用黑黢黢的粗糙的石头能够实现以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的雄心壮志吗?各级官员们对我们的设计普遍表达了“不够气派、不够超前、不够显眼”的质疑,以至于前有挪动房子位置、中有在清水混凝土檐口装饰分了格的仿石涂料、后有在博物馆门前架设花饰路灯之各种“补救”举动,不达到其 “几十年不落后”的心理预期实有不甘!业主的心态着实可以理解,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桓仁五女山是辽宁省的知名风景区之一)以促进旅游创收的想法也无可厚非,将在风景区入口处的博物馆设计得雄伟张扬一点确实会更有效。
但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难题是:到底是应该坚定地擎着保护文化遗产的大旗让建筑含蓄低调一点,还是应该体谅地方民众早日跨入现代化生活的心理渴望而让建筑更“高大显眼”一点?问题总有解决之道,在坚持对历史文化而不是对“几十年不落后”负责的大原则下,我们的策略并不难把握,就是“对抗”:以尊重历史和维护遗址原真环境的克制态度对抗张扬激昂表现工业美学的技巧、以简单的手工操作对抗高科技、以朴素的当地材料对抗昂贵光鲜的现代材料、以质朴对抗华丽、以粗砾对抗精美……房子就是这样跌跌撞撞、带着遮掩不住的误差建造起来的。
当建筑呈现在公众面前时,我相信或迟或早,有兴趣的人们都会由于疑惑而产生思考,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自我意识对感觉到的信息加以淘洗并作出判断,不论思考的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者所期待的价值走向,建筑在这样的过程中都已经实现它的批判(图4~图6)。
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项目的情况有些不同。
比起五女山项目,鸿山馆的工艺、材料、规模和造价都明显高于前者,比如主展厅全空调系统、大跨度钢屋架、薄铜瓦屋面和高质量仿夯土效果外墙涂料等,当地雄厚的经济实力给予设计相对宽松的空间,7 鸿山遗址博物馆外观(摄影:张广源)9 鸿山遗址博物馆外墙效果城市建筑|我的2009|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My 2009有条件选用一些相对质优耐久的材料(图7)。
但是对完成效果的把握,仍然要遵循总体的原则:如建筑为单层铺开,避免了在开阔场地上的突兀和孤立感,使遗址区的空间特征得以保持(图8);外墙采用仿土效果,是对封土墩历史信息的解读与延续(图9,图10);而建筑中部一道长长的像脊椎一般覆以铜瓦的坡顶空间,其设定是源于对公共性空间的功能要求和邱承墩原址展厅的地坪高差。
如果大家注意的话就会发现其剖面特点是:中央脊部虽然很高(约12m),但坡度较陡,檐口很低。
这样使坡屋面呈现出的最终效果是近观并不觉得体量威压,远观则如一条墨龙横卧,与平坦宽阔的田野非常贴近,立面玻璃也全部隐藏于挑檐的阴影中,避免了暴露在阳光下的尴尬。
另外坡顶的比例应具有先秦建筑的气势,以及采用深灰色的薄铜瓦与周边民居的建筑语汇联系等,都是出于对细节的考虑(图11~图14)。
景观设计同样秉承了还归历史氛围的理念,没有采用通常的园林景观策略,而是保持建筑周边的荒僻落寞,只在前广场区结合水域有少量人工造景,再远处就是靠乡间菜田来做底景了(图15,图16)。
看上去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公共建筑,其批判性似乎难以确定。
这条长近200m的“龙”脉将功能、意象和技术浑然一体,使整组建筑体量带充满张力和生机。
但它的真实意义是:并没有局限于遗址本体的空间特征,即单纯在封土墩的意象里兜圈子;也没有把苏南民居的地域特点夸大为主导性的策略而沉迷于粉墙黛瓦的聚落式构成。
它扮演的是历史信息与现代环境间矛盾的调和者的角色,换句话说,这个功能现代、造型简洁并使用了钢和玻璃的房子似乎既没有对现代性提出反诘,也没有与地域传统文化产生背离与颠覆,更没有对历史遗存空间环境的侵害扰动。
那么,它批判了什么?又是甲方的决策给了我们提示。
出于对工程的重视,领导们通过严格的招标程序,慎而又慎地选择了一家专门承建古建筑的施工队伍来承接这个现代化博物馆项目。
循着这个思路猜想,除了高大气派的现代化形象之外,公众也许更期望看到的是穿梁架檩的蓬草茅屋或者先秦时代的恢宏殿宇吧。
我不能断定他们的反应将是失望还是惊喜,只知道在与前封建时代的复古形式、激进的地方主义和奢华的现代性诉求保持了相同的疏远距离之后,这个涵义丰富的试验品以它不偏不倚的批判态度打破了公众的一切想象(图17)。
于是得出了结论:打破非此即彼的单项判断习惯、打破简单联想的指代关系、打破想当然的心理预期,即打破思维定势,让你怀疑自己的判断,这就是它的批判。
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建筑的本质就是能够被使用(即居和住),它首先是为当代生活服务的。
按照建筑现象学的理论,相对于人的知觉来说,建筑只是一种存在而不必传达某种外在意义,因此它不必一定带有批判性。
但 “不必”就意味着“可以”也成立。
人们有感知和体验建筑的能力、机会和意愿,如果你相信建筑有意义,就可以做到让它不像其表面看起来那般明白无误,建筑就有机会作为一种批判性的实践而存在下去。
我的建议是:在谈论高贵的建筑艺术性时,避开那些高贵的形式美学陷阱,你真正应该留心的是批判,或者被批判!■安西锁阳城遗址博物馆Anxi Suoyang Site Museum安西锁阳城是中国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城遗址之一,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城由黄土夯筑,遗址周围地势开阔平远,具有雅丹地貌特征。
古代这里曾是大片的绿洲,现在为国家级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荒漠戈壁上白刺、骆驼刺等耐旱植被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