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XXX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提高师范生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策略院系:教育系专业:初等教育(三年制)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08 年月日提高师范生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策略【摘要】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管理能力,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

从而保证教学有机统一,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技能技巧。

课堂组织管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关键因素——比学生的认知过程家庭环境、学习动机和社会经济地位都更加重要。

作为即将步入教师岗位的师范生,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于以前针对在职教师的研究,本课题以师范类实习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实习生切身经验的收集整理,加之现有理论的辅助,最终摸索出一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切合师范生将来工作需求的课堂组织能力提升之路。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先后对XXX初等教育(三年制)、初等教育(两年制)、数学教育、化学教育、地理教育、英语教育等六个专业,10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其中的部分师范生进行随堂听课,在此基础上还对20位师范生进行了访谈,汇集了大量来自进行过实习的师范生的一手资料和信息,较全面地了解了师范生在实际课堂管理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师范生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目录一、引言 (4)(一)问题的提出 (4)1.国外的研究 (4)2.国内的研究 (4)二、概念界定 (5)三、研究方法 (6)(一)问卷调查法 (6)(二)访谈及案例分析 (6)四、师范生在课堂组织管理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7)(一)在协调师生关系方面 (7)(二)在协调生生关系方面——主要体现在小组学习上 (9)(三)课堂机智方面 (10)结论 (11)(一)问题归纳 (11)(二)解决策略 (11)1.利用自身优势,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能力 (11)2.注重教育实习,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12)3.要适时适当的选用小组合作策略 (13)参考文献 (14)附录1 (15)附录2 (16)致谢 (18)提高师范生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策略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一份对50年研究结果进行的分析(&Walberg,1993/1994)指出,课堂管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关键因素——比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总体智力水平、先前知识)、家庭环境、学习动机和社会经济地位都更加重要。

①作为即将步入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如果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要为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质量出力,那么,知道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何在实习或其他试讲过程中试图归纳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又适合学生的课堂组织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在职教师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而侧重直接对师范生——这一教师队伍的后备军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的研究相对较少。

1.国外的研究西方各国对课堂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一些对个案分析的专着上。

如:在《小学课堂管理》一书中,结合新教师詹娜.马斯特的个案,对提高新教师在教学之初的课堂组织管理技巧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具体如,在讲到师生关系时,制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是:首先要强调学生在班内的归属感;其次要不定期的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别交流;第三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最后,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要注重礼貌,体贴待人,等。

在华东师大版的《小学课堂管理》一书中,作者结合维维安娜.洛夫等四位新教师的实习经验,重点对他们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上,提出了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尽量减少过度时间,让学生负起责任等几条建议。

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方面,提出了小组学习应注意的八个方面以及合作学习的四种具体方法。

2.国内的研究在我国,对课堂组织管理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化,研究者对课堂组织管理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索,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最近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蒯超英在《论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一文中,对提升教师组织能力提出了“学习新的理论、向教学里的行家里手学习、从事教学研究活动”三条建议;李心力及金秀慧在《加强教育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组织教学能力》一文中,简要说明了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及组织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没,并对指导教育实习的老师提出了一些锻炼学生组织教学能力的建议;黄凤珍在《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一文中,简单的介绍了教学技能的构成及其相互衔接的几个阶段,并以自身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向从事师范生教育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些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策略。

虽然这些研究有些也涉及到了师范生能力提升的内容,但很少直接对师范生作出建议,因此,本文试图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探索出一些可直接服务于师范生的课堂组织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对XXX部分教育专业学生的进行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在分析在不同专业性质的师范生中存在的关于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普遍性问题后,结合所掌握的相关资料,试图为师范生提高自身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以便于师范生更好地承担起教师的责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我国的教师质量做出一定努力。

为此,本文力求在以下几番面做出突破和努力:首先,对师范生在实习及其它试讲过程中遇到的课堂组织管理方面的主要困难进行分析,并着力探讨其原因。

其次,针对师范生遇到的困难,探讨师范生自身应从和角度交易改善,从而为师范生的自身能力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师范生专业成长以及为中小学培训出更加优秀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一些理性思考和规律性认识还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师教育理论。

二、概念界定(一)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管理能力,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环境。

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

从而保证教学有机统一,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技能技巧。

②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主要应从即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组织生生间的合作互动以及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三、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本人先后对XXX6个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由于调查对象多为参与过教育实习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分散于实习学校,很难做到将其集中进行调查。

因此仅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54份。

其中,数学教育学生占%,化学教育及初等教育(三年制)学生各占%,地理教育学生占%,英语教育及初等教育(两年制)学生占%。

问卷由封闭型试题组成,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组织生生间的合作互动以及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三个角度入手,对师范生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访谈及案例分析法为了弥补问卷发放量少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还对XXX教育系05级初等教育(含两年制及三年制)的20位同学逐个进行访谈,并做好记录。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举出实例说明:在实习期遇到的突发状况及解决措施;自己觉得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上有何欠缺;在实习期间学到了那些课堂组织技巧。

此外,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具体,使发现的问题更具针对性,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由参实习的师范生所写的实习周记,并从中获取了大量有效的案例资料和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真实感悟。

四、师范生在课堂组织管理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在协调师生关系方面下表是问卷的第2-7题调查结果的呈现,这六道题主要是考察师范生在课堂开始和结束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的细微之举,但是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往往是课程目的得以达成,课堂秩序得到优化的关键所在。

被测学生的得分集中在21分到25分之间,属中上等水平,在师生的沟通的意识方面做得比较好。

表1*表注:问卷的第2-8题主要是考察师范生在课堂开始和结束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能力。

选A记1分,选B记3分,选C 记5分。

之所以说是在“师生沟通的意识方面”,是因为结合后期所做的跟踪访谈以及案例分析,大多数同学表示,虽然自己知道该怎样做会让课堂更加有序,但实际在登上讲台之后,面对诸多干扰因素,自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XXX初等教育专业的一位学生在谈到自己在石家庄市长安东路小学二年级实习的经历时,提到这样一件事:她当时讲的是数学课——认识物体,主要是对立体图形的点、线、面的认识。

在备课时,她考虑到学生们以前认识过平面图形,对一些相关概念应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她在课堂的一开始,直接采用实物导入,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先将在她课上的一些师生对话记录如下:(以下简称实习生为“师”,小学的学生为“生”。

)师:(向学生展示一长方体的药盒)同学们,大家看一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药盒。

师:对,大家来数一下这个药盒是由几个面组成的?生:六个。

师:对,它有六个面,(指着药盒的一个面问道),这个面是什么?生:是商标。

(或者指出其他一些与药盒上显要便是有关的东西)课堂记录到这里,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在问题的理解上显然是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我们的实习生想要引导学生指出药盒的那一个面是一个长方形,而学生们的回答显然没有想到此处要与以前的知识结合起来。

在这里,实习生的实物导入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们的主意,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思维方向。

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采用的教具不够专业,其次,实习生自己在语言表达尚不够准确。

如果当时她问的是“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信学生们的回答会更贴近教师的预想回答。

以上是使用实物导入时产生的问题,这里还有另一位同学的例子,她在石家庄市跃进路小学讲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时,使用的是问题导入,希望借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结果是,学生们虽然不注意力集中在了问题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她的课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继续学习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节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下,你们有谁知道“”是什么节日?生1:是劳动节。

生2:是儿童节。

生3:是国庆节。

…………师:嗯,我发现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那么,究竟谁是对的呢?老师先不说,咱们先举手表决一下。

同意是劳动节的举手……同意是儿童节的举手……同意是国庆节的举手……经同学们举手表决,和之后实习同学的总结,得出了“”是国际劳动节的结论。

但是,尽管老师给出了正确答案,有的学生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不断的和周围的同学小声交谈,最后开始几人一组的相互争论。

这一场争论花费了将近五分钟时间,而争论内容就只是“”是否是劳动节,别无其它,这对于以促使学生产生对劳动者的敬意为主的授课目的没有太大的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