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马湖的形成文·赵凯骆马湖,位于江苏北部沂河与中运河交汇处,介于徐州与宿迁两市之间,北起新沂市埝头和窑湾,南到宿豫县皂河,东濒马陵山脉,西临中运河,是集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南水北调调蓄以及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型湖泊。
历史上,骆马湖并非天然湖泊,由于河流改道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从平原变成洼地,最终演变为水库型湖泊。
一、平原时期骆马湖属沂沭河冲积平原,范围为现在的湖面、骆马湖南堤与黄河故道之间以及与黄墩湖滞洪区连成一片。
其东、西两个方向并列着南北向郯庐断裂带。
《汉书·地理志》载“沂水出盖(古地名)南至下邳入泗。
沭水出东莞南至下邳入泗”。
下邳即今天的睢宁县古邳镇,在骆马湖西黄墩湖内。
南北朝时期,宋御史中丞何承天认为,“泰山以南南至下邳,左沭右沂,田良野沃”。
郦道元《水经注》载“泗水之右有黄沟之大荠陂,其左则有武原水之注陂。
沂沭间有温泉陂、葛陂”。
“陂”即水塘。
从以上史料分析,在这一平原有沂、沭两条河流以及承纳邳苍地区来水的泇河与武河等均汇入泗水(河),其间土地肥沃;在南北朝以前,没有形成湖泊。
《宋史·高宗纪》和《大金国志》曾记载1131年(即绍兴元年和金天会九年)夏四月金将挞懒渡淮,在马乐湖屯兵垦殖。
宋、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马乐湖、乐马湖和落马湖,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前,这里仍为平原,土地肥沃。
其理由,一是从古汉字分析,“骆”与“乐”、“落”为同音字,“乐” 、“落”词义分别为“安乐之地”和“人聚居的地方”,所以,取其兵马在此屯扎而得名。
二是根据谭其骧主编的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描绘的河湖水系分析。
从《元史》、《明史》以及《淮系年表》记载分析,1194年至1603年,黄河夺泗入淮在下邳至宿迁段的泗水(河)行水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在下邳与宿迁一带决溢年份有14年。
如果黄河决口在南岸,那么对黄墩、骆马湖平原不会产生影响。
虽然,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在北岸下邳至直河口一带决口,河水泄入黄墩、骆马湖平原;但是,随即疏浚黄河匙头湾(即黄墩湖一带)段河道,便堵塞决口,又先后修筑了缕堤和遥堤,对骆马湖成湖并没有产生影响。
根据《淮系年表》先后记载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万历二十年“沂武二河合流水大溢”、“沂沭并涨邳宿一带悉沉釜底”;《同治宿迁县志》载“骆马湖受蒙沂诸山水汇为巨浸”,再结合黄河在这一带决口情况,笔者认为,黄河在泗水河道行水四百余年,泥沙使泗水河床逐渐抬高,河水流量大且水位高,尤其,汛期高水位行洪,致使沂河以及承纳邳苍地区来水的泇河、武河汇入泗水(此时已经成为黄河)受阻,被迫滞蓄在这片平原中的零星洼地,但依然没有形成大面积湖泊。
而分布在这一带平原上的周湖、柳湖、隅头湖等零星小湖泊,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洼地积水。
二、洼地的形成并演变为季节性湖泊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挖从微山湖韩庄湖口经台儿庄、邳州到直河口入黄河(泗水)的泇运河,将这片平原东西隔开。
泇运河以西为黄墩湖;以东为骆马湖。
泇运河的开通,切断了沂河、邳苍以及鲁南山区诸河流入黄河(泗水)之路,成为北纳鲁南山区群流、西引南四湖水的唯一通道;《邳志补》载“沂、武、燕、艾、不老、房亭,交输互灌,并趋腹心,遂为众壑所归”。
此时,骆马湖范围,东为马陵山脉,西界泇运河,南邻黄河(泗水),北至今天的陇海铁路一带。
在地形上,北部、西北部受沂河与泇运河入湖泥沙的淤淀,形成了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盆型洼地。
汛期,泇运河无法容纳上述群流,洪水被迫滞蓄泇运河以东平原,并将原有小片洼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汛期积水的季节性湖泊。
明天启年间,进士朱国盛《通济河记》载骆马湖“夏秋遇潦,湖面横亘二十余里,分三支,汇于黄河,一自董家沟,一为骆马湖沟,一为陈沟,然高洼不一,不可以舟,至冬春则涸而成陆”。
这三条自北而南的河沟形成于何时,史料没有记载,很可能是平原时期向泗水排涝的河道。
骆马湖夏秋水位暴涨,冬春则涸而成陆。
因此,直接影响泇运河能否畅通。
于是,为解决这一矛盾,从明万历、天启之际至清初,实施了为骆马湖洪水打开通道、运河改道、调节黄(河)运(河)骆(骆马湖)水量以及引骆马湖水济运等一系列工程措施。
由于泇运河与骆马湖仅一堤之隔,每到汛期,骆马湖水位暴涨,泇运河与骆马湖之间的大堤,随时都有溃决危险。
明万历年间,在宿迁城西至直河口骆马湖与黄河接界处,自东而西,开陈口、骆马湖口和董口,分别与源自骆马湖洼地的三条河沟接通黄河。
明崇祯末年和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先后凿马陵山断麓,开拦马河(六塘河)引水东注硕项湖;建拦马河减水坝6座,坝下开挖引河东行。
这些工程措施都是为了汛期排泄骆马湖洪水。
明天启五年(1625年),在骆马湖内避开马颊口至直河口段泇运河,开挖自马颊口上接泇运河向东南至骆马湖口,长57里的新运河,第二年又将新运河向东延长至陈口,称为通济河。
崇祯五年(1632年),又改挑从董口行运,将通济新河更名为顺济河。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董口淤塞,运河改从骆马湖上溯至窑湾(今窑湾镇)。
由于骆马湖“冬春则涸而成陆”,康熙十九年(1680年)自宿迁皂河口开皂河40里,上至窑湾接泇运河。
第二年,皂河口淤塞,于是从皂河往东开挖支河(后称中运河)至张庄即支河口入黄河。
为调节骆马湖水量、引骆马湖水济运,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在骆马湖口、支河口、窑湾等处建竹络坝。
在西宁桥以西(今宿迁境内),建5座土坝,坝上各开挖引河,南接黄河缕堤,北通骆马湖,以此为骆马湖尾闾(即水汇聚之处)。
在骆马湖口竹络坝口门外筑箝口坝和汰黄堤,堵闭十字河通湖北口(今宿迁境内),向上在王家沟建5孔石闸,同时向湖内开挖引河。
在十字河濒临黄河与运河处建竹络坝,以后又建柳园头3孔闸、车头土坝,开引河通骆马湖。
此后,直到清咸丰年间,虽然骆马湖经过治理,但始终没有改变其现状,排泄洪水通道为中运河与六塘河。
1821年骆马湖渐淤放垦,湖内高地开始有人居住。
第二年清丈,涸出土地一千八百九十二顷。
清《同治宿迁县志》载:“每年汛期,遇蒙、沂山水涨发,汇归湖内,滩地悉被淹没,及秋冬水势渐消,滩地涸出,播种二麦”。
直到建国前夕,骆马湖因滞蓄洪水能力有限,下游六塘河年久失修,壅淤日甚,致沂、泗洪水恣意泛滥,邳县、新沂等县“靡有干土”,灾害连年,民不聊生。
三、水库型湖泊的形成建国初期,将骆马湖建成临时蓄洪水库。
在宿迁境内先后建皂河束水坝、节制闸和船闸、杨河滩节制闸;将皂河至杨河滩长18.4公里的中运河北堤做为骆马湖南堤,按设计洪水位23.0米、堤顶高25.0米、宽6米加固,结合防汛抢险做干砌块石护坡。
在马陵山实施嶂山切岭,开挖新沂河,使沂沭泗洪水直接由新沂河入海。
以上工程建成,形成了以皂河节制闸和船闸、骆马湖南堤、杨河滩节制闸相连接的骆马湖临时蓄洪水库控制线(皂河控制线),设计防洪水位23.0米,蓄水9亿立方米。
沂河最大洪峰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泗(运)来量500~1000立方米每秒,由嶂山切岭口门排入新沂河1500立方米每秒,中运河与六塘河各排500立方米每秒。
超额洪水利用骆马湖和黄墩湖临时拦蓄。
1957年汛期,沂、沭河与南四湖遭遇特大洪水,黄墩湖破堤滞洪,皂河闸和杨河滩闸超标准泄洪,已建的骆马湖临时蓄洪水库控制线(皂河控制线)标准明显偏低。
为防洪保安和发展灌溉,1959年确定骆马湖永久性拦洪蓄水,黄墩湖为非常滞洪区,二线控制洪水。
一线控制(皂河控制线),即利用以皂河节制闸和船闸、骆马湖南堤、杨河滩节制闸相连接的骆马湖临时蓄洪水库控制线(皂河控制线),设计洪水位24.5米。
骆马湖水位23.0米时,一线控制水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库容9亿立方米。
1965年与1990年,先后全面整修加固南堤迎水坡,堤身垂直铺塑防渗加固。
二线控制(宿迁控制线),1959年至1961年,建成宿迁节制闸和船闸、六塘河闸,修筑封闭堤、利用中运河西堤与南堤,形成二线控制(宿迁控制线),设计防洪水位25.0米,校核洪水位26.0米。
骆马湖水位超过24.5米,并预报上游来水量将使湖水位继续上涨时,即退守二线控制。
二线控制水位25.0米时,水域面积450平方公里(包括骆马湖一线与二线之间约20平方公里),库容15.03亿立方米。
1961年4月,嶂山闸建成,最大设计泄洪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洪水位25.1米;校核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洪水位26.0米。
该闸建成后,实际发生最大泄量为1974年汛期5760立方米每秒,相应闸上水位25.25米。
建国前,骆马湖北半部新沂境内均无堤防。
建国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按照常年蓄水规划先后兴建与加固骆马湖西堤、北堤和东堤。
1998年整修沂河堤防,将加友涵洞以北至新代河口列为沂河东堤,加友涵洞至北坝涵洞划定为骆马湖东堤。
骆马湖历经全面治理,已经成为沂河、泗水下游防洪的重要水库型湖泊,承纳流域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来水。
南四湖、沂河洪水和邳苍地区来水经骆马湖调蓄后,再分别由嶂山闸泄洪入新沂河,由皂河闸和宿迁闸泄洪入中运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骆马湖作为水库型湖泊发挥着防洪、灌溉、工农业生产、航运、城市供水和南水北调蓄水等多方面效益,形成了综合性的水生态工程(环境)。
今天的骆马湖,不仅是沂、泗及邳苍地区洪水的尾闾,而且,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沂沭泗地区的水生态环境提供适合人类生存的水源。
“説万物者,莫説乎泽。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古人尚且认识到:使万物喜悦,没有比泽(湖泊)的力量更大;使万物受到滋润,没有比水更湿润。
在科学与文明的今天,人们更应当意识到水生态工程(环境)对万物生存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徐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