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与城市发展专题报告
2.
《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
并提出到2025年中国高铁里程数将达到3.8万公 里。
发展城市群的政策导向和建设网络化城市的发展模式 可能最适合当前中国的国情 _刘鹤《城市化、国际化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调的判断》
大城市
提供市场和就业机会
高铁联网
中小城市
产业专业化合理分工, 并吸纳农村转移人口
从最繁忙的高铁线路可以看出: 1. 城市群内的城市交流更加频繁、便捷;
2. 珠三角尤其广深之间的流动最为密切;
3. 上海辐射江苏和浙江两个方向,其中,浙江主要是 杭州市,江苏是南京、苏州、无锡三个市; 4. 京津冀城市圈内主要以京津两市间的来往较为密切。
上海到周边城市的高铁时间: 上海->昆山:20min 上海->苏州:33min 上海->无锡:50min 上海->常州:65min 上海->嘉兴:35min
西安成为路桥通道、呼南通道、包海通道三个主干 道的交汇; 国家定位: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中长期铁 路网规划( 2008 年调整)》中八个重点建设的铁 路枢纽之一,《铁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六大 枢 纽 性 客 运 中心 , 《 中 长 期铁 路 网 规 划 ( 2016
年)》19个综合铁路枢纽之一,《中欧班列建设发
嘉兴: 总人口增量13.82万,增量较高; 2012年后人口增速放缓,近两年 人口增速有提升趋势 上海: 7年内总人口增量最多,达到70.84 万; 2013年之前人口增量较多;2015 年房价暴涨后人口增速明显回落;
备注:2012年为京沪高铁开通的年份。
人口限制原因,上海呈人口流失态势; 都市圈内地级市人口均呈增长态势,苏州、嘉兴、 无锡增长较多;南通对外来人口的吸附力较弱; 县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较弱;
高铁便利度高的一二线城市:合肥、郑州、西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沈阳、武汉、南昌、 贵阳、福州、太原、南宁、兰州、深圳、青岛、昆明、石家庄、厦门
城市
合肥 郑州 西安 北京 上海 广州 重庆 长沙 沈阳 徐州 黄山 武汉 南昌 贵阳 兰州 襄阳 潍坊 阜阳 福州 太原
南宁 深圳
线路
沪汉蓉,京深、合福、合杭、郑合高铁、合新客专 京广、路桥、呼南三大通道,+郑合连接线、郑济连接线 路桥、京昆、包海三大通道+银襄支线 京沪、京哈~京港澳、京港(台)、京昆四大通道 京沪、沿海、沿江、沪昆道四大通道 京哈~京港澳、兰(西)广、广昆三大通道+广汕高铁、深茂铁路广佛连接线 沿江、厦渝、包海三大通道 京港澳,沪昆,厦渝三大通道 京哈,沿海两大通道,另有沈丹城际+沈佳铁路 京沪,路桥两大通道+徐阜城际+徐盐城际 京台通道+皖赣支线+武杭支线 京港澳,沿江通道(一线,二线)两大通道 京九,沪昆两大通道+赣龙支线,另有昌景黄支线 包海,兰(西)广,沪昆三大通道 京兰,路桥,兰(西)广三大通道+兰张连接线 呼南,沿江两大通道+银襄支线 沿海,京沪二线,青银三大通道交汇 京九通道+郑合支线+徐阜支线 沿海,京台两大通道+昌福支线 京昆,呼南,青银三大通道
展规划(2016-2020年)》主要铁路枢纽节点之一。
合肥奠定全国高铁枢纽地位。合蚌客运专线、合肥 铁路枢纽南环线、合福高铁等相继开通运营,合连 (连云港)青(青岛)高铁、沿江高铁、京九高铁的规划, 合肥实现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武汉,3小时 到长沙,4小时到北京、福州的高铁交通圈。
国家定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
郑州成为普铁、高铁“双十字”枢纽,郑州接入了
京广通道、欧亚大路桥通道、呼南通道三个干线通
道。 国家定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
八个重点建设的铁路枢纽之一,《铁路“十一五”
规划》十大区域性客运中心之一,《中长期铁路网 规划(2016年)》19个综合铁路枢纽之一,《中欧 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主要铁路枢 纽节点之一。
高铁站规模TOP10的城市依次为:杭州、西安、郑州、贵阳、昆明、上海、石家庄、南宁、广州、重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站名 杭州东站 西安北站 郑州东站 贵阳北站 昆明南站 上海虹桥 石家庄站 南宁东站 广州南站 重庆北站 长沙南站 南京南站 成都东站 兰州西站 天津西站 南昌西站 合肥南站 北京南站 沈阳南站 深圳北站 站台规模 18台34线 18台34线 16台32线 15台32线 16台30线 16台30线 13台30线 13台30线 15台29线 14台29线 13台28线 15台28线 14台26线 13台26线 13台26线 12台26线 12台26线 13台24线 12台22线 11台22线 站房面积 (万平米) 15.6 16.5 21 12 12 10 10.7 6.88 48.6 11 13.7 28.15 10.8 10 10.45 11.45 9.92 31 25.42 18 总建筑面积 (万平米) 34 33.8 41.18 24 33.47 24 35 25 61 27.6 27.3 45.8 22 23.3 23 25.90 49 42 48 40 序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站名 哈尔滨西站 杭州南站 西宁站 北京西站 武汉站 大连北站 沈阳站 厦门北站 成都站 天津站 银川站 天津滨海站 济南西站 长春站 哈尔滨站 沈阳北站 南京站 宁波站 北京站 吉林站 站台规模 18台22线 8台22线 9台21线 18台20线 11台20线 10台20线 10台19线 10台18线 10台18线 10台18线 10台18线 8台18线 8台17线 9台16线 9台16线 8台16线 8台16线 8台16线 8台16线 8台14线 5.8 10 11.46 2.4 17 37.08 6.85 站房面积 (万平米) 7 总建筑面积 (万平米) /
南沿江高铁 通苏嘉高铁
京沪线
上海->杭州:66min
预计南沿江高铁开通后: 上海->太仓:15min
沪宁线
沪苏湖高铁
20min
沪杭线
沪乍杭高铁
**以上海都市群为例
高铁1h都市圈
上海产业结构变化
一产 2012年 2017年 1% 0% 二产 39% 31% 三产 60% %
传统纺织业 制造业 石墨烯产业 工业制造业 物联网 工业制造业
19个综合铁路枢纽之一,《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主要铁路枢纽节点之一。
京广高铁、沿江通道两大通道,全国六大枢纽性 客运中心,中原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新枢纽地位。 国家定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 八个重点建设铁路枢纽之一,《铁路“十一五” 规划》六大枢纽性客运中心之一,《中长期铁路 网规划( 2016 年)》19 个综合铁路枢纽之一, 《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主 要铁路枢纽节点之一。
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在“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 贵阳处于“两纵一横”的交汇处,被确定为全国综合铁
路枢纽之一。
国家定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19个综合 铁路枢纽之一,《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主要铁路枢纽节点之一。
长沙:京广、沪昆、渝厦三条高铁在此交会,长 沙将形成“12345”的快速交通网,即1小时到 武汉,2小时到广州,3小时到重庆、杭州、深圳, 4小时到上海、成都、昆明,5小时到北京。 国家定位:《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主要铁路枢纽节点之一。
苏州: 7年内总人口增量16.53万; 2012年后人口增速放缓,近两年 人口增速有提升趋势,与二线城 市扩张有关; 无锡: 7年内总人口增量12.08万; 2012年后人口增速放缓;
南通: 7年内总人口增量为1.59万; 整体人口增量较少,外来人口吸引 力较低;
常州:
7年内总人口增量为6.73万; 自2012年人口增速大幅放缓,至 今每年保持小幅增长; 湖州: 7年内总人口增量为9.6万; 每年保持人口递增态势,2017年 人口增加3.24万人; 昆山/太仓/嘉善: 昆山、太仓、嘉善7年内总人口增 量分别为:0.11、0.17、0.22万; 自2012年高铁开通以后,昆山、太 仓人口均有所流失,行政级别较低 的城市人口吸引力较低;
主通道为骨架
区域连接线衔接
城际铁路补充
2020年,覆盖80%以上的城市,主要连通省 会和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实现: 相邻大中城市:1-4小时交通圈; 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1.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39次常务会议,审 议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 2030)。
工业制造业
2012-2017年
二产不断降低 三产大幅增加
外资加工制造 工业制造业 互联网等
金融 高新创新技术产业 科技研发 咨询服务业等
工业 制造业
产业分布
2012-2017年度上海都市圈城市人口增长情况
常住人口 上海 苏州 昆山 嘉兴 无锡 南通 嘉善 常州 太仓 湖州 2012年 32.94 4.60 -1.98 2.62 3.33 0.79 -0.12 3.71 -0.73 0.60 2013年 34.70 1.40 0.46 1.40 1.86 0.10 0.04 0.53 0.02 0.56 2014年 10.60 1.23 0.68 1.20 1.60 0.00 -0.30 0.39 0.15 1.25 2015年 -10.50 2.50 0.09 1.50 1.09 0.20 0.02 0.50 0.10 1.67 2016年 4.50 3.14 0.58 2.90 1.80 0.20 0.19 0.70 0.25 2.27 2017年 -1.40 3.66 0.28 4.20 2.40 0.30 0.39 0.90 0.38 3.24 累计人口增 量(万人) 70.84 16.53 0.11 13.82 12.08 1.59 0.22 6.73 0.17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