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防治规律进展研究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分析失眠指的就是入睡困難或者维持睡眠障碍,致使睡眠时间减少或者睡眠质量降低,造成个体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在当今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失眠发病率越来越高。
经调查表明,全世界约25%的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已经成为了世界难治性疾病之一[1]。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针灸治疗应用越来越普遍,且优势越来越明显,值得推广普及。
现对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予以如下综述。
1失眠的病理机制睡眠是一种人类正常生理现象,和人体精神、躯体健康息息相关。
一旦睡眠不足,就会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其抵御疾病与康复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非常容易得病[2]。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经常受到失眠困扰。
失眠患者多伴有焦躁、不安、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都会选择用镇静催眠药物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失眠病理机制为神经衰弱、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属于功能性疾病范畴[3]。
从病理生理特征方面分析,失眠是一种大脑轻度功能障碍,是由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暂时失调导致。
从中医病理机制角度分析,失眠病理机制尚无统一说法,多数认为,失眠病理机制为心神不安、脏腑功能失调、难以入寐。
在《黄帝内经》中,不寐是由“卫气不得入阴”导致,由此可知,失眠病理机制为阳不入阴[4]。
2中医治疗失眠的进展中药辨证治疗根据失眠发病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应让患者保持神经松弛,减轻神经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维持各脏腑功能正常;促进消化与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5]。
然而,常规用药治疗只能发挥安眠、镇静的作用,易使患者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长期服药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
在传统中药治疗中,具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轻等优势,临床治疗失眠的效果更加突出。
在失眠治疗中,常用中药主要有:酸枣仁具有交通心肾、清心火的作用;茯苓具有清心肺之热的作用;川芎具有清心养阴的作用;甘草具有益气扶正、补脾胃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敛心气的作用;合欢皮具有解郁安神的作用;丹参具有安神、清心的作用;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6]。
现对中药辨证治疗失眠的情况予以如下分析。
心脾两虚型心脾两虚型失眠多是由年迈体虚、久病大病或者劳心伤神之后导致气虚血亏,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目眩、梦易醒、面黄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
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病理机制为心脾不足,导致血虚,进而不寐。
在临床治疗中,多以补养心脾、化生气血为原则,宜采用归脾汤、血府逐瘀汤治疗[7]。
有关文献报道显示,在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中,采用归脾汤、血府逐瘀汤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失眠症状,达到安神效果;此外,二者联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阴虚火旺型阴虚火旺型失眠多是由身体虚精亏、遗精、纵欲过度导致心火独亢、肾阴耗竭,临床表现主要有耳鸣健忘、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8]。
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病理机制为阴阳失交、阳盛阴衰。
在临床治疗中,多以清心安神、滋阴降火为原则,宜采用六味地黄丸治疗。
肝郁化火型肝郁化火型失眠多是因为心烦无法入寐,临床表现主要有烦躁易怒、头痛面红、胸闷肋痛、口苦、舌红、脉弦数[9]。
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治愈效果非常高,可高达%。
针灸治疗在针灸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阴阳调节,直接作用于脑干、大脑皮层,进而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从而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同时也可以加强神经能量代谢,进而激活睡眠功能,促进心神脏腑机能平衡,实现恢复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睡眠状况,达到治疗效果[10]。
体针古人将脑称之为元神之府,主导者人体神明功能。
百会穴属于督脉要穴,是各静脉汇集所在,处在巅顶,针刺百会穴可调节人体脑部经气,进而引阳入阴;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是肾经经气所在,针刺可发挥温肾水的作用,进而达到水火相济的效果[11]。
在失眠治疗中,针刺“安神点”配合腹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此外,针刺背俞穴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有关文献报道表明,与常规针刺(内关穴、三阴交穴、神门穴、四神聪穴、百会穴)治疗失眠相比,针刺背俞穴的治疗效果更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睡眠障碍,远期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电针有关研究显示,通过对比电针头部腧穴与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可知,电针头部腧穴的临床效果更好,且具有取穴快速的特点,临床应用推广价值更高。
在慢性失眠治疗中,电针头部穴(四神聪穴、太阳穴、印堂穴)联合脉冲电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与针刺体穴(内关穴、太溪穴、神门穴、照海穴、三阴交穴)治疗相比,可显著减少患者夜间觉醒次数,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快动眼睡眠时间与慢波睡眠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睡眠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特色针灸法在失眠针灸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恰当的特色针灸法,以此减轻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12]。
特色针灸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交通阴阳针法:通过针刺承浆穴、印堂穴、神庭穴、百会穴,达到镇静、安眠的效果,其中承浆穴作用最为显著。
②安神解郁针法:采用毫针予以针刺百会穴、太冲穴、环跳穴、神门穴、安眠穴、三阴交穴,可充分改善患者睡眠症状,达到安神、助眠效果。
③调督健脑针法:通过针刺百会穴、神庭穴、神门穴、本神穴、三阴交穴、至阳穴、神道穴,可明显改善患者身心状态与睡眠质量,二者呈现正相关。
④镇静安神针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四神聪穴、三阴交穴、神门穴、印堂穴,可充分发挥镇静、安神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⑤阳光普照针法:人体背为阳,腹为阴,胸背为阳中之阳,以腧穴为论,均可调节人体的阳气。
取上胸段夹脊穴、背俞穴,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寸、3寸诸穴,可有效调节多种疑难杂症。
在失眠治疗中,通过阳光普照针法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患者手麻脚麻、手痛脚痛、手足血管硬化的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⑥靳三针法: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四神针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照海穴、申脉穴、定神针穴,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睡眠障碍,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颞三针疗法对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⑦项从刺:横向取哑门穴、风府穴、下脑户穴,横向自风府穴至完骨穴均分成6等份,每份取1个穴位,左右取12个穴位,配合阿普唑仑口服治疗,临床效果更好。
推拿治疗近些年来,在失眠治疗中,推拿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手法也在传统推拿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改进。
在推拿治疗失眠中,头面部采用点按方式,穴位主要取百会穴、太阳穴、印堂穴、风池穴、神庭穴、四神聪穴等;腰背及腹部采用揉、擦、滚等手法,以脾胃经、膀胱经、督脉为主。
通过推拿治疗,能够有效调和阴阳,调节脏腑功能,進而达到镇静安神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失眠治疗中,还可以采取通督治脊配合传统推拿法,其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进行头面部及腹部推拿,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除此之外,在失眠治疗中,采用引阳入阴推拿配合气息导引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增加睡眠时间,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艾灸治疗艾灸是针灸的一个重要分支,临床应用非常普遍,并且临床效果良好,得到了患者及临床医师的认可。
在失眠治疗中,采用温灸神阙法,取中脘穴、下脘穴、关元穴、气海穴为主穴,神庭穴、印堂穴、足三里穴为配穴,针刺之后,在神阙穴施盒灸,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在失眠艾灸治疗中,取百会穴、心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同时口服舒乐安定,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舒乐安定。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病理机制是阴阳失交、阳盛阴衰;中药治疗失眠具有养血生津、疏肝解郁等效果,加之针灸治疗,可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改善患者失眠症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常规穴位针刺治疗中,多以安神宁心、调理踽脉为原则;八脉交会穴取申脉穴、照海穴,心经原穴取神门穴、心藏神穴,督脉取百会穴,以此达到安神宁心助眠的效果。
在中医辨证治疗中,多数学者将失眠分为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等,可采用清热化痰、滋阴补肾、宁心安神、活血调营、健脾和胃、调和肝脾、消食化积等方法予以治疗,以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治疗进展中,推拿治疗失眠多以安神、养心为主,通过手法刺激,对体表特定部位予以刺激,进而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具有适用性与安全性的特点,最后将信息传递至相关脏器中,以此达到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与效率。
与此同时,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时候,必须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变化予以调整,从而有效达到治疗效果。
可以说,在临床治疗中,失眠病机不是一成不变的,推拿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综合考虑,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在失眠治疗中,应加强针对性中医情志护理的实施,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舒适度,以此便于提高患者睡眠效率与生活质量。
催眠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在失眠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失眠、紧张、焦虑、不安等症状。
除此之外,音乐疗法也是一种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还可以减轻患者不良情绪,缓解患者疲劳,进而调节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达到安眠效果。
3结语综上所述,失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危害人体身心健康的病症,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在西医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轻,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经临床研究显示,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更好,为失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潘海燕第2篇:老年失眠的中医发病机制及防治探讨隨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失眠日益常见,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失眠即老年期的失眠,主要表现在入睡时间延长、睡眠不安、易醒、觉醒次数增加,其特点是排除心脑等疾患以及躯体、情感因素所导致的以失眠为主的疾病,可同时伴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乏力、头晕、食欲差等症状,长期失眠会加快衰老速度、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并与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1],属于一种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早在《难经》中就对老年失眠有详细论述,经过后世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对于老年失眠病的认识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现就中医对老年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探讨如下。
1病因病机11元气亏虚是老年失眠的致病基础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