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象学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

现象学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

现象学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摘要】本文阐述了现象学的基本含义,以及现象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关联,探讨了现象学中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并对现象学方法论做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现象学;方法论;心理学
一、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
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创立的。

胡塞尔所说的现象不仅包括事物及其性质以及人对它们的直观感受,而且包括人自身的主观体验。

他还认为现象与本质不能分开,现象即是本质,本质不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一个人在直观中就能立即把握呈现在感觉印象中的本质。

现象学哲学由胡塞尔创建,先后经历了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其它流派交融的综合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其基本主张是将现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现象乃呈现在我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中的一切东西,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被直观到的。

要把握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必须关注四个最基本的方面:悬置、现象学还原、意向性观念和想象变更。

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人本心理学家在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它保留了现象学哲学方法的基本要素,但在资料来源、还原的层次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

它体现出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将心理学发展成为
人文科学的努力。

1、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
胡塞尔主张以现象为现象学的对象。

他所谓的现象,实际上是人的意识经验。

受这一主张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将个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或“现象的经验”。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经验,包括人的价值、尊严、需要、动机等内容。

罗杰斯用现象场的概念表示个体经验,它既包括意识到的知觉,也包括意识不到的知觉,并认为正是这种主观的现实而不是自然的现实指导着人的行为。

他说,人是根据自身而并非现实的知觉来生活的,每个人都存在于以他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

正是由于罗杰斯强调个体经验的独一无二性,我们称他为现象学家。

2、整体观
现象学主张对完整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分析。

胡塞尔认为现象本身是一股意识流(詹姆士的思想--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断,而是整体的经验,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能被主体直观描述的,绝非感性观察的各种属性的结合,这是现象学的整体观。

整体观的体现有对象问题(现象即本质)和方法(本质即直观:本质的还原先于量的把握)。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经验是整体性质的,即格式塔。

这种格式塔所具有的性质就存在于整体之中,整体不是各种元素的总和,它先于元素,决定着元素的性质。

了解心理现象的最恰当的
途径就是通过整体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的如实描述就是它的主要方法。

另外,由于对现象采取整体把握,强调揭示事物的先验本质的目的,采取本质的还原与先验的还原方法,暗含对质的把握的重要性。

许多心理学家因此重视质的研究,走从质到量的道路。

3、直觉主义
胡塞尔认为直觉分为两类:第一类所把握的事物是经验的、个别的事物,他们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处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范畴内,是经验的、感性的、低级的直觉。

另一类直觉所把握的事物是概念的、抽象的,如本质、观念、表象等,他们不占空间和时间,也没有明显的因果制约特点。

是自我意识的内省活动,是一种本质的洞察。

胡塞尔认为科学思维不仅对经验事物的研究,还包括对经验事物的直觉和观念事物的直觉。

现象学是直觉的哲学,直觉就是简单地面向意识所呈现的事物,不受任何前提和逻辑、成见和假设的干扰,即”面向事物本身”。

对于心理学家来说,知觉、注意、认知、记忆、想像等都是直觉的不同表现形式。

直觉就是面向事物本身,没有任何非理性的色彩。

现象学的直觉类似于心理学的内省。

胡塞尔把直觉作为获得知识的可靠方法,为心理学家使用内省法找到了一种依据,内省法从此具有了合法性。

胡塞尔的直觉主义是认识论的直觉主义,还没发展到人性的直觉主义。

4、主观范式
与实证主义相比,由于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导致其研
究方法也相应改变。

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研究采取的是客观性和定量化的研究,这种研究多是在实验中进行的。

但现象学面对直接的经验,它采用的是主观意识经验的整体体验和描述,设定意识主体
与经验对象的意向性关系。

然后再还原,寻求心理现象的本质。

这种研究方法会带来极强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

特别是在对个案分析时,心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象学研究的主观性,并不排斥现象学研究也采用实验,但它与经典
实验是不同的。

5、问题中心论
现象学主张把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而不是把客观方法作为哲学研究的焦点,不能因为人的主体性问题不符合科学的客观性原则就排斥之。

心理学家接受了胡塞尔的这一观点,并使之成为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原则。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反对方法为中心的倾向,主张以问题为中心,根据心理现象的实际选择研究方法。

马斯洛曾指出:“方法中心就是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仪器、技术、程序、设备以及方法,而并非它的疑难、问题、功能或者目的……持方法中心论的科学家往往不由自主地使自己的间题适合于自己
的技术而不是相反。

他们往往这样发问:用我现在掌握的技术和设备可以进攻那些课题呢?……大多数平庸的科学家将毕生耗费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这个区域的疆界不是由于关于世界一个根本问题来划定而是由一件设备或者一种技术的局限性来划定的。

”方法为
中心是心理学一味追求客观性,造成远离人类生活的实际的主要原因;方法中心也必然限制了心理学研究范围,把心理学局限在某一方法或技术所能许可的范围内。

正确的做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方法顺应问题,根据问题选择方法。

可以说,现象学的主体性中心为心理学的方法中心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论之简评
现象学方法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针对实证主义的机械论和还原论,提出研究整体的人,强调人的主体经验,关心人的价值、人的存在和尊严,打开了被行为主义关闭了许久的探索内在心灵的门户,开辟了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的研究道路,从此使西方心理学呈现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心理学,反对将人视作机器,视作物,重视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即现象;反对用研究自然的方法来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来研究。

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研究比实证主义的研究更接受人的真实心理,这是其优点之表现。

但是,现象学方法论对实证主义的斗争是片面的,在认识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错误后,它采取了全盘否定态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非此即彼,显示了二歧思维模式。

所以现象学方法的缺点正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优点。

它强调纯粹意识式的直接经验,否定了心理的客观性,歪曲了心理的实质;运用加括号的办法将人
和科学前见悬置起来,只依靠个人的主观体验,把心理学限制在纯粹意识领域,将其主管化;强调对人的心理的整体把握,但综合离不开分析,整体离不开部分;他坚持研究的主观性,把质的分析放在量的分析之前,甚至反对量的分析,割裂了心理的质与量的统一。

它坚持问题中心,但它的问题是抽去具体的、经验的纯粹意识,决定了其方法只能是主观的。

现象学方法论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是不彻底的,它未触及到实证主义世界观上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现象学把一切现象都看成人的自我意识,它在唯心主义道路上比实证主义走得更远。

正因为如此,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它未能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导方法论。

总之,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人本心理学家在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它体现出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将心理学变成人文科学的努力,使人本心理学方法论不再停留于纯理论的倡导,而是融入到焦虑、愤怒、挫折等心理学问题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迄今,这一方法仍在发展中。

我们有理由期待它将来在心理学研究中获得自己合理存在的空间,进而使心理学的羽翼更加健全、丰满。

【参考文献】
1、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2、彭运石,林崇德,车文博.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6).
3、赵普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冯建军.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现象学方法论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03).
5、孟娟,彭运石.浅论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与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05).
6、刘翔平.论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j].心理学报, 1991(3).
7、秦金亮.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1(06).
8、车文博,许波,伍麟.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探析[j].心理学,2001(8).
9、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0、彭运石.心理学的整合视野[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11、管健.现象学心理学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1(3).
12、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13、叶浩生.试论现象学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学中人文主义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199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