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中考文言文阅读

山西中考文言文阅读

2014年山西省 一、阅读下面课内和课外文言文,完成第 7-13题。(14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出师表》是_________率师伐魏,在出师钱写给后主________的。(2 分) 8.请分别写出“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的古今意思。(2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译文: 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 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 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 11.选段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上书谏吴王(节选) 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①,足可搔而绝②,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③。磨砻砥砺④,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⑤,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⑥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释】①蘖(niè):植物的幼芽。②足可搔而绝:用脚可以踩断。③据其未生,先其未形:在它未成长之前(就抑止它),在它未形成之前(就抑止它)。④磨砻砥砺:四种磨刀工具。⑤种树畜养:种植物,养牲畜。⑥熟计:仔细考虑。 12.将文中画线句子用“/”断句。(2分) 积 德 累 行 不 知 其 善 有 时 而 用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有 时 而 亡 13.文中画线句阐明了积善成德、____________的道理。空白处正确的选项是( )(2分) A.防微杜渐 B.温故知新 C.礼尚往来 D.得寸进尺 7.诸葛亮(孔明);刘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出师表》涉及到的两个主要人物,要熟悉《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8.地位低下(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品德)卑劣无耻(恶劣、不道德)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古今异义。 9.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解析:句子翻译,要牢固掌握。翻译时每个字都落实到位,直译过来。 10.B 解析:A 中深入不毛指一种地方,吹毛求疵指皮毛;B 中竭都是指竭尽的意思;C 中三顾茅庐指拜访,顾此失彼指顾得上;D中猥自枉屈指辱,这里有降低身份意思;猥琐不堪指鄙陋卑下,不大方。 11.(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选段中的句子。 12.积 德 累 行 / 不 知 其 善 / 有 时 而 用 / 弃 义 背 理/ 不 知 其 恶 / 有 时 而亡解析:根据上下文及句意可判断。这是一组骈句。 13.A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旪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旪间久了就会灭亡。因此可判断是防微杜渐。 附:上书谏吴王(节选)》参考译文: 那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脚趾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在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挖出。打磨砥砺,(一时)看不见它的损坏,一段时日后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2013山西省中考语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2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 寓 。 (2分)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7.(1)pián (2)sù (2分) 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分) 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1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11.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2011年《小石潭记》《记承天诗夜游》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给下面加点字注音。(2分) 往来翕忽(xī)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suì) 8.解释下面加点词意思。(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怀民亦未寝 睡(睡觉、眠、卧)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差互: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乙文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发,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山西中考】阅读《论语》(节选),完成7—11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2分)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 9.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 7. wǎng dài 8. (2分) 愉快 学过(旧)的知识 9. B (2分) 10.(2分)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11.(2分) (正确默写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成语或格言警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