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修养对现代理想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道德修养与现代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在关联
"修养"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
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宋代程颐将"修"
与"养"结合起来,第一次提出"修养"的概念,其含义主要是指个体在思
想、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进行学习、锤炼、陶冶和提高的实
践活动;道德修养,就是指社会成员在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
和道德行为等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
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实践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
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修养能纯
洁人们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进
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就是使道德原则和规
范内化为人们的情感信念,并外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道德修养与现
代理想人格塑造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一)道德修养为现代理想人格塑造提供途径和方法
道德修养是人的自由意志、主体能动性充分展现的过程,通过道德
自律,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心信念,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外在的道
德行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人性向善,
塑造现代理想人格:首先,作为一种自我超越的愿望和追求,现代理想
人格塑造是一种"自为"而不是"他为"、"自律"而不是"他律"的过程,它
必须通过个体自觉、主动的道德修养才能最终实现。其次,现实人格
与理想人格存在差距和差异,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是个体通过道德修
养的自我调控来完成的,使现实人格不断向理想人格靠拢。现代理想
人格正是个体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在人格发展模式上的具体化,而
道德修养则是个体在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的支配下所从事的向善性
的实践活动。最后,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推动个体为获得更高的道德
价值而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锻炼,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人生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现代理想人格为道德修养提供标准与方向
道德修养作为人类对道德生活的自觉省思和实践,它通过对自己
内心世界及其行为的反省、检查,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解
剖,体现人类要求完善自我的道德愿望和思考。而道德修养的根本问
题,是按什么内容与标准来修养的问题。理想人格,它源于现实社会的
时代风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们面对社会发展前景对高尚人格结构
的美好设定,是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最集中的体现,正好为
个体道德修养限定内容、标准和方向。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埃里希•
弗洛姆曾经说过:"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长,成为与潜能相符的人。
人生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成为人的
最高‘价值物',它体现的是对人自身完善的憧憬向往,并且人格境界和
理想将永远是指示人的生命生生不息地超越自身现有本质的‘航标'",
它指引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和成就理想人格。例如,我国先秦诸子
树立"圣贤人格"为理想人格,并以此为标准教化天下:"圣人以治天下
为事者也"(《墨子﹒兼爱上》),"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司于人事之终始
者也"(《管子﹒正世》),"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
情性者也"等(《荀子﹒哀公》)。这些"圣贤人格",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
是一种理想化身,为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供内容、标准和"参照"。
二、道德修养对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功能
重视道德修养在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
的一个突出特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说,他最担忧的事就是"德之不
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篇》),强调"修己
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进而
指出,一个人要想担当天下"大任",必须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的锤炼过程,从而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理想道德境界。儒家著作《大学》、《中庸》把"正心"、"诚意"、"
修身"提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把道德修养提到关系个人安危、
国家治乱的高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
﹒大学》),认为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现代理想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道德修养中形塑而成
的,需要充分发挥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推动道德个体认同道德规范、
深化道德认知、开展道德实践等是道德修养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功能
外显。
(一)推动道德个体深化道德认知
现代理想人格塑造首先取决于个体对道德自我的认知,认知自我
成为现代理想人格塑造的"第一驱动力"。这种认知是对个人的,也是对
他人和社会的。现代理想人格通过个体对自我存在价值、意义进行反
思和体察,达到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认知、接受社会道德原则和
要求,上升为道德自我。因此,现代理想人格塑造总是以道德认知为基
础的,需要对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所认知,形成道德理性体系,为
个体整合其道德行为动机、调整其道德行为实践提供支持。如果个体
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不深刻,那
么,道德依然是"他律",道德必然"外在于人",无法转化为个性特征和心
理品质。因而,个体只有在深刻认识到道德规范及其所蕴涵的道德必
然性之后,才能成为道德的主人,从而进入到"自由"道德境界。但是,道
德认知不会自我形成和实现,而是需要通过道德修养的方式和途径来
形成个体的道德认知,将道德原则、规范、要求等传输给道德个体,从
而固化为人格模式,为现代理想人格塑造提供道德资源。
(二)推动道德个体认同道德规范
现代理想人格塑造需要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道德修养的途
径和方式,对社会所倡导和崇尚的原则、道德规范进行"内省"和认同,
进而将道德认知内化和沉淀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建构个体道德价值体
系,使道德个体能够深刻理解和领悟道德的社会价值,激发努力实现道
德价值的道德情感,产生实现道德目标的道德意志,达到升华个体道德
人格的目的。孔子是"内省"这种理想人格培养方法的最早提出者,这种
传统的道德修养方式,就是通过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与言行,形成道德
自律,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最终实现理想人格之目的。孔子的
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
不习乎?"(《论语﹒学而》)说的就是每天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认真
省察自身在为人、处事、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以提升自身道德境
界。经过个体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不断"内省"和认同,使个体道德
心理逐步成型,现代理想人格日益凸显并日趋丰满。
(三)推动道德个体开展道德实践
"知行合一"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孔子理想人格教育的重要
原则。其中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政治实践、社会实践。现代理
想人格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仅有道德认知,没有道德实践,
个体道德心理无法建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无法形成。因而,现代理
想人格的塑造必然要在个体认同的基础上,将建构起来的个体道德认
知体系运用到道德实践中,将道德原则和规范外显为个体道德实践,健
全和巩固个体道德心理,使道德观念、意识固化为个体的情感和意志,
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变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通过反
复的道德实践,使现代理想人格的"雏形"逐步"成型",人格模式最终完
成,正如黑格尔指出的:"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
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
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本文作者:李茂平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