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案例研习材料(新)

合同法案例研习材料(新)

2011级法学专业合同法案例研习材料

民商法教研室谭桂珍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每一位同学需将以下35个案例研析报告作业本分别于第10周、第17周提交,并以5-6人为一小组,抽取其中一个案例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教学环节要求:

(1)以现有学习小组为单位,一组一案,抽签决定;

(2)过程包括:

小组同学充分讨论,并详细记录(含分工、讨论时间及地点、每位同学发言、合议结论等);

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将案例分析过程及结论通过PPT向全班同学报告,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及老师提问;

提前一周提交并上传网络教学平台材料包括:原始讨论记录、案例分析报告纸质版及电子版PPT。

(3)评分

根据讨论过程是否认真规范、案件处理意见是否正确、案例分析报告是否规范、课堂报告是否清晰、回应提问是否有针对性、对其他小组所提问题的水平、以及提交材料情况等,由各小组相互评分及老师评分,共同构成该小组同学得分。小组同学也可以相互评分,以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得分;该教学环节得分占期终成绩比重为30%。

(4)案例分析报告书写:案件基本事实、本案涉及的法律关系或法律问题、

本案处理意见及依据、本案分析带来的启示。

案例一:合同效力

2006年8月21日,罗凤仙与赵丽签订一份《房屋转让协议书》。罗凤仙自愿将本单位内部开发的一套房屋转让给赵丽。由赵丽支付该住宅所有集资费用,赵丽以罗凤仙的名义办理一切购房手续,直至房屋过户完成;该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实际归赵丽所有。罗凤仙、赵丽在签订本协议书当日,赵丽支付罗凤仙房屋转让费人民币2万元,并分次支付了该房屋25.47万元的房款。2010年,罗凤仙要求将所转让房屋收回,在多次协商不成的情况下,赵丽向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双方签订的房屋转让协议书合法有效。

被告罗凤仙辩称,该房屋系单位内部开发房屋,买卖须经本单位同意,但双方的房屋买卖行为没有经过单位同意,且双方在签订买卖协议时,该房屋尚未办理房产证,被告无权处分该房屋,所以房屋买卖合同协议无效。

问题:

1、《房屋转让协议书》在法律上是什么性质?其确定的权利义务有哪些?

2、该交易行为是否有效?如何协调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关系?

3、怎样理解“合同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

4、如果产权登记在罗凤仙名下,赵丽应该怎样维权?

案例二:合同效力

郑凯(河南人)与吴勇(北京人)系多年朋友,郑凯想在北京买房,但没有北京户口而无法实现,2002年11月经与吴勇协商并签订书面协议:以吴勇之名义购买北京朝阳区某小区×××号房屋一套,由郑凯付款、管理、使用,吴勇不得擅自处分该房产,也不得主张任何权利。鉴于房产登记在吴勇名下,吴应向郑出具全权委托书,授权郑负责出租、使用、管理。2007年北京市某房管局向吴颁发了产权证。现吴勇主张房屋产权,要求郑凯交回房产,诉至法院。

问题:

1、本案中存在哪些法律关系?

2、郑凯与吴勇关于房产的协议是否有效?

3、吴勇要求郑凯交回房产的诉求能否获得法院支持?理由何在?

案例三:注意义务与法律责任

1999年10月15日,宋敏芳及其子俞欢至上海市邮政局金山区局下属钱圩镇邮政营业所办理了可全国联网通用的活期储蓄存款,存折编号为沪I3104727、帐号为200019763、户名为宋敏芳、存入现金为223,000元。宋敏芳为帐户设立了只有其本人知道、他人无法通过技术手段破解的密码。当日,宋敏芳将存折传真给他人,又在电话中将帐户的密码告知他人。同年同月18日,一名自称万明银的男子在瓦房店市邮政局从宋敏芳的储蓄存款中领取了70,000元现金。瓦房店市邮政局的营业员在办理此笔取款业务时,未记录取款人的身份证件号码。宋敏芳发现后即与上海市邮政局金山区局及瓦房店市邮政局交涉,并于2000年5月诉至原审法院,要求上海市邮政局金山区局和瓦房店市邮政局赔偿其存款损失70,000元及利息损失。

1999年10月11日,国家邮政局以传真方式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部门发出《关于防止利用假存折冒领邮政储蓄存款的紧急通知》,并要求将通知以最快方式于1999年10月12日前传达到每个邮储营业窗口营业员。该通知第二条对假存折概括了8条特征,同时,通知要求“异地大额取款必须凭存折、密码、身份证件办理,三者缺一不可。营业员要严格验证,认真辨认存折真伪,有以上假存折特征之一的,必须辨明真伪后方可办理。

问题:

1、本案中甲、乙、丙之间存在哪些法律关系?其各自权利义务是什么?

2、70000元被冒领的责任应怎样分配?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3、法律上的“注意义务”属于什么性质?根据什么标准判定注意义务多少?

4、注意义务与责任的关联性怎样?注意义务的分类有哪些?

案例四:要约与承诺

原告:某市建设水泥厂

被告:某市食品公司

被告因建造大楼急需水泥,遂向本省的青锋水泥厂、新华水泥厂及原告建设水泥厂发出函电,函电中称:“我公司急需标号为150型号的水泥100吨,贵厂有货,请速来函电,我公司愿派人前往购买。”三家水泥厂在收到函电以后,均先后回复函电告知备有现货,且告知了水泥的价格。而原告建设水泥厂在发出函电同时即派车给被告送去50吨水泥。在该批水泥送达被告之前,被告得知新华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质量较好,且价格合理,遂向新华水泥厂发去函电,称:“我公司愿购买贵厂100吨150型号水泥,盼速送货,运费由我公司负担。”函电发出后第二天上午,新华水泥厂发函称已准备发货。下午,原告将50吨水泥送到,被告告知原告,他们已决定购买新华水泥厂的水泥,因此不能接受原告送来的水泥。原告认为,被告拒收货物已构成违约,双方因协商不成,原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问题:

1、被告向三个水泥厂所发函电在法律上有什么意义?其向新华水泥厂发去函电,称:“我公司愿购买贵厂100吨150型号水泥,盼速送货,运费由我公司负担。”与上述函电有什么不同?

2、三家水泥厂对于函电的回复在法律上有什么意义?

3、原告送50吨水泥在法律上有什么意义?

4、被告拒收被告水泥是否构成违约?

案例五:悬赏广告与要约

原告:G省某县某企业经理

被告:H省某县张X X

原告曾于1996年3月5日在H省某县丢失一个提包,内有现金l万元,各种票据等计款8万余元。原告发现其钱物丢失以后,立即在该县电视台和有线广播台连续播发寻物启事,在寻物启事中声称,谁拾到提包并归还失主,失主则付给拾者1.5万元酬金以示谢意。10

天后,被告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拾到该提包,当即前往原告指定的交物地点,准备将提包、钱物交付给原告。但在交付时,被告提出原告应当按寻物启事的内容先偿付1.5万元酬金,然后才能交付拾得物。原告提出当初播放寻物启事主要是为了尽快地找到拾得物,考虑到提包内只有l万元现款,因此不能给1.5万元的酬金,只能给2000元酬金。双方因未达成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