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宝宝补钙误区及正确补钙的知识

关于宝宝补钙误区及正确补钙的知识

关于宝宝补钙三大误区
据最新儿童健康专家统计,我国出生的婴儿中很多患有“新生儿低钙血症”,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宝宝缺钙”。

家长们除了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进行正确补钙外,关于补钙的三大误区,父母们也要引起注意。

误区一补钙剂越精细越好
关于补钙,并非钙粉越细越好,补钙剂的颗粒大小只是物理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对钙的吸收率。

钙的吸收率也只在30%到40%之间,根本不存在所谓“95%”的吸收率。

吃下钙剂后,钙首先进入血液中形成“含钙细胞”之后,再通过复杂的变化过程穿透骨头最外面的硬层固定到里面的骨质中。

宝宝的肠胃功能较弱,父母不要选择碱性较强的补钙剂,如碳酸钙、活性钙等。

0~2岁的宝宝,每天大约需要600毫克的钙量。

其中400毫克完全可以从食物中取得,因此每天只需补200毫克的钙剂。

误区二补钙过头无害处
婴幼儿加服钙剂应严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钙过量对生长发育会造成极大危害。

补钙过多可使1岁以内宝宝囟门过早闭合,头颅不能随着脑部发育而充分增大,一方面形成小头畸形,另一方面限制脑部发育;
补钙过多会使宝宝肠胃不适、食欲不振,同时也影响肠道对其它营养物质的吸收;
补钙过多会使骨头中钙质过多“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骨骼过早钙化闭合,使身高受到限制;
补钙过多维生素D和钙过量都会导致宝宝高钙血症,血液中的钙含量过高,孩子成年后罹患各种结石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会影响到心脏功能;
专家提示:极少数宝宝长期补钙过量,还可能患上“鬼脸综合症”:长着大嘴、鼻孔朝天,上唇突出、鼻梁平坦、两眼距离甚远。

这类孩子还会伴有消瘦、智力低下、心脏杂音等疾病。

误区三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适合补钙
医生告诉我们,只要孩子能自行咀嚼进食、能吃块状食物,经常接受太阳沐浴,一般不需要额外补钙。

2岁以内的宝宝“咀嚼和消化能力有限”食物比较单调,户外活动也比较少,最佳的方法是补充一定量的钙剂和鱼肝油。

因为鱼肝油中丰富的维生素D,能降低肠道内的碱性,促进钙质在小肠内的吸收,所以这是确保宝宝不缺钙的关键。

婴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钙的需要量很多,但是很多家长在给宝宝补钙时却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认识,这里我们整理了以下几大常见的误区,希望能为给宝宝补钙的家长们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误区一:天天补钙
有些家长在看了补钙宣传广告,受到误导,觉得自己的孩子可能缺钙。

正好,孩子正在长牙,或处在发育期,家长们就自己买来各种钙片,每天给孩子吃。

实际上,这些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缺钙。

这种随意补钙的做法不妥当,医生是不提倡的。

现实情况并非如广告所说,大多数孩子都缺钙,情况没有那么严重。

家长在给宝宝补钙前,应该先判断宝宝是否缺钙。

误区二:补钙过头无害处
婴幼儿加服钙剂应严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钙过量对生长发育会造成极大危害。

补钙过多可使1岁以内宝宝囟门过早闭合,头颅不能随着脑部发育而充分增大,一方面形成小头畸形,另一方面限制脑部发育;补钙过多会使宝宝肠胃不适、食欲不振,同时也影响肠道对其它营养物质的吸收;补钙过多会使骨头中钙质过多“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骨骼过早钙化闭合,使身高受到限制;补钙过多维生素D和钙过量都会导致宝宝高钙血症,血液中的钙含量过高,孩子成年后罹患各种结石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会影响到心脏功能。

误区三:补钙剂越精细越好
关于补钙,并非钙粉越细越好,补钙剂的颗粒大小只是物理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对钙的吸收率。

钙的吸收率也只在30%到40%之间,根本不存在所谓“95%”的吸收率。

吃下钙剂后,钙首先进入血液中形成“含钙细胞”之后,再通过复杂的变化过程穿透骨头最外面的硬层固定到里面的骨质中。

宝宝的肠胃功能较弱,父母不要选择碱性较强的补钙剂,如碳酸钙、活性钙等。

0~2岁的宝宝,每天大约需要600毫克的钙量。

其中400毫克完全可以从食物中取得,因此每天只需补200毫克的钙剂。

误区四:所有年龄段的宝宝都适合补钙
医生告诉我们,只要孩子能自行咀嚼进食、能吃块状食物,经常接受太阳沐浴,一般不需要额外补钙。

2岁以内的宝宝咀嚼和消化能力有限,食物比较单调,户外活动也比较少,最佳的方法是补充一定量的钙剂和鱼肝油。

因为鱼肝油中丰富的维生素D,能降低肠道内的碱性,促进钙质在小肠内的吸收,所以这是确保宝宝不缺钙的关键。

误区五:液体钙更利于宝宝吸收
液体钙的溶解度高不等于吸收快,钙的吸收率因人而异。

如果是碳酸钙类,它的吸收先经过胃酸的作用再被肠道吸收。

如果孩子肠胃功能良好,胃酸分泌、胃蠕动正常,钙剂吸收速度快。

液体钙剂溶解度好并不代表吸收快,主要看钙剂里维生素D的含量。

市面上的液态钙软胶囊主要由碳酸钙、维生素D、明胶、纯净水、甘油组成。

其中,对钙吸收有积极作用的主要是维生素D,它能促进小肠黏膜吸收钙和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

不同形态的钙,最终均以钙离子的形式被肠道吸收,钙剂溶解度高并不代表吸收快。

误区六:宝宝补钙就会引起便秘
碳酸钙类钙剂经过胃酸作用时,生成氯化钙后到达肠道。

其中15%被肠道吸收,85%跟食物中的草酸、植物酸、脂肪酸等结合成不溶性钙化合物,如碳酸钙、磷酸钙等,堆积多了就形成便秘。

柠檬酸钙水溶性较好,柠檬酸钙离子能够将人体难以吸收的草酸钙、磷酸钙中的钙离子分离出来,形成水溶性较好的柠檬酸钙排出体外,有效防止便秘。

给孩子补钙的同时可以给孩子多喝水。

补钙的时间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此时,食物对它的影响较小。

再让孩子做适当的运动,增加胃肠蠕动也能有效减少便秘。

误区七:喝骨头汤能预防缺钙
以形补形,熬骨汤补钙,至今还有很多人乐此不疲。

殊不知,即使是经历四五个小时熬出的老火汤,含钙量也甚微,且人体吸收率低。

骨头里面的钙决不会轻易溶出来。

有实验证明,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之后,骨髓里面的脂肪纷纷浮出水面,但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

要想用骨头汤补钙,这里有一个方法:加上半碗醋,再慢慢地炖上一两小时。

醋可以有效地帮助骨钙溶出。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一定不要用高压锅,最好用砂锅来炖,避免在骨头汤中溶出过多的铝。

虽然宝宝成长发育中钙的需求是关键所在,但是补钙亦不可盲目,应该根据婴儿的身体发育情况而适合的补充,婴儿补钙循序渐进,科学补钙才能成就健康宝宝。

9个月婴儿补钙的误区
2010年05月29日 22:38 中国早教网cpicker
(1)别听信夸大的承诺
钙对婴儿健康成长很重要,有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补钙的渴望,在推出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夸大其作用,给消费者以误导。

人体对各种补钙品的吸收率只能达到40%,而有的厂家将高达99%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加以宣传,欺骗消费者。

因此,购买时必须弄清产品的钙含量、吸收率、有无副作用等,不能轻信“高效、高能、活性”等词。

(2)不能过多地补钙
补钙虽然重要,但并非多多益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要严格遵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人每天钙的供应量。

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补钙超过2000毫克,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会产生副作用。

宝宝摄取热量为4180千焦的食物中,就含有100毫克的钙,他的收缩压就会降低2毫米汞柱。

由于宝宝年龄小,舒张压的变化不易测出。

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压偏低,血流迟缓,就会影响机体组织的血液供应,妨碍正常活动,尤其对头部影响更大。

宝宝处在发育期,如前期血压偏低,不仅精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智力低下,而且还容易患心脏病,因此,宝宝切不可补钙过量。

(3)钙盐中维生素D含量并非多了就好
人如果每天服用400国际单位以上的维生素D,就有可能引起维生素D中毒,具体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腹泻、头痛等症状,因此,选择补钙产品时一定要注意它的维生素D含量。

(4)宝宝在补钙的同时应补锌、补铁
锌能抑制钙的吸收,缺锌可降低机体免疫能力,使婴儿多病,患病又影响锌和钙的摄入和吸收,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宝宝生长发育。

铁是构成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在体内参与氧气的运转、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人体内72%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婴儿6个月以后,因体内原有的铁已耗尽,母乳中含铁量又很低,此时极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因此在补钙的同时应积极补锌、补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