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个将农业项目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或者说是新型的旅游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项目以其亲民性质具有很强的市场。
农业项目植入休闲旅游——从农业的角度看:单纯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农业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传播现代农业理念,帮助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项目从本质上而言,还是一个以农业产业为基底的项目,农业作为景观、作为产业是项目的大底盘。
而农业如何在项目中做出亮点,做出特色,并做出效益,是项目的重中之重。
针对农业,重点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做农业如何赚钱?纯做农业是很难赚钱的,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且产出有限。
不论是本地农业旅游,还是国内高端的农业观光项目,亦或是国家农业示范基地,只做纯农业项目,都没有带来适合的经济效益,现在的经营都举步维艰。
因此如何在农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产品构架,进而带来经济效益,是本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 湖州安吉-开心农场农业项目如何提升吸引力?农庄项目,虽然看上去产品比较丰富,但是仍然缺乏核心吸引力。
以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为依托的养生农庄,在欧美国家流行已十分普遍。
例如法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人前往乡村别墅修养和短期居住,占法国全国旅游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多。
在国内,高端“假日农庄”还刚刚起步,在国内属于较稀缺的旅游项目,所以,对于农业项目,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和准确定位,通过对全国的旅游市场,区域的旅游环境及项目地的实地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从而得出真正适合本项目的开发模式,将项目打造成为独一无二的特色休闲农业项目,弥补市场缺口,才是项目长远发展之计。
▲ 湖州安吉-老树林度假山庄农业项目如何提升品质?如何突破传统的乡村休闲项目,跳脱出农业生产,转变为田园生活方式,让高端消费群体留下来?如何形成自己的软实力,形成看不见的经营模式,形成“可复制战略”与“品牌化整合战略”?这都需要一套成型的经营理念与配套产品构架模式。
▲ 湖州安吉-帐篷客农业项目植入休闲旅游——从旅游的角度看:对于农业项目而言,应该是通过农业来做旅游,通过旅游来抄热地块,做活项目,最终达到项目扩大盈利的目标,帮助农民增收、保证企业盈利,树立政府形象,促进区域发展。
● 促进农业项目功能升级农业种植到“田园化”的生活方式——这种升级更多的是从一个田园化景区的角度出发,在兼顾到种植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更多的体验类项目。
如“农业科普园、DIY工坊、有机蔬菜基地、田园生态餐厅”等等,让人们来此除了购买蔬菜外,有更多种类的功能可以体验。
● 促进农业交易市场升级从普通的农业需求者到“休闲”爱好者——农业项目植入休闲旅游后,未来的消费客群除了农业观光、田园度假外,还包含了生态产品供应者、定向会员配送,及包含了项目地附近的自驾游客、休闲会议游客、养生养老度假游客、科普观光游客等等。
扩大项目本身的市场潜力。
▲ 湖州安吉-城山沟山庄农业项目规划植入休闲旅游如何“打包销售”?通过视觉效果强的主题景观引爆市场作为多年专注于休闲农业、旅游园区项目的打造经验,可以通过主题花卉、香草的种植,对于市场的吸引力大,效果明显,模式成熟,文化延展性强。
▲ 湖州安吉-中南百草园通过主题节庆活动短时间内打开区域市场节庆活动策划是一项以节日为载体,通过对节庆活动的安排和节庆内容的设置,来达到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宣传或者获得经济资源收入目的的一种策划方案。
通过节庆活动的举办,达到短时间内宣传项目、打开市场的效果。
▲ 湖州安吉-“熊出没”乐园通过水系打造亲水休闲度假项目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环境,提升项目的品质。
▲ 湖州安吉黄浦江源第一漂通过健康安全的生态餐食供应、配送,准确定位会员市场,形成固定客源通过绿色农产品的的订单供应、会员配送,打健康品牌,与当地各大企业形成会员定制产品,为园区巩固固定客源,并推介园区相应配套项目,如会所、拓展基地等。
通过发展木屋产业、营地度假等项目,打造田园生活的标杆基地生态木屋的生态在于与环境的亲和性,不需要过分的基础,只要是绿植区都可安置,从用材上除了少数金属构件外百分之九十使用的都是自然材料,建筑界称之为会呼吸的房子。
在园区一隅,绿植,小岗、清溪、游鱼共同构成一个环境和谐型园区。
▲ 湖州安吉-九龙峡度假村浅析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如何融合旅游发展?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游市场,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均高于20%。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已初步形成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发展主战场。
但同时,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产品开发粗放、结构单一的阶段性特征,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仍不健全等。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是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发起,主要联合财政部、农业部两部委在全国范围开展。
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是促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优化农业综合开发布局的重大举措。
同时,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产业融合,构建农业综合产业链,已成为国内众多农业园区的普遍做法。
本文以象山大塘港农业区域旅游战略策划为例,着重探讨大型农业园区旅游发展之路。
一认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一)是致力于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是在特定区域内,通过财政引导和政策扶持,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源,以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主线,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园区。
(二)是规模较大并享有财政支持的现代农业园区(1)园区区域规模(园区内的国土面积)和相应中央财政资金(2)财政资金投入用途和比例(三)是探索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园区用规模化理念开发农业、低碳化理念改良农业、标准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工业化理念装备农业、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力争在园区内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成规模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生态观光、农村居民安置和休闲等各类功能区,最终打造成为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
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旅游的必要性(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导向:农业休闲化,提升附加值高效、智能、生态、可持续、多元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关注农业休闲,重点聚焦农业微笑曲线利润较高的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
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是以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为重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基地,发展休闲农业具备空间、设施和组织优势。
(二)国家农业政策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多元化自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发布了13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问题。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具体包括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
国家现代农业园区致力于现代农业的综合开发,创新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其应有之义。
(三)市场导向:农业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国旅游消费的核心领域2014年,中国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数量的30%,乡村旅游收入3200亿元;全国建成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未来5到10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可达20亿人次,其中农民直接接待可达10亿人次,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很大,农业及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
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旅游的路径探索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旅游有三大优势,一是来自政府层面较强的组织和资金保障,二是来自市场层面较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或农民合作社),三是来自消费层面中国游客对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特别偏好。
有效整合三者之间供需关系,搭建特色旅游产业运转体系,将对推动本区域旅游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进行以下路径设计。
(一)搭建旅游发展基础工程(1)通达界面——旅游交通工程包括交通基础线路引导(对接外部交通、打通内部交通)、绿道与慢行系统优化(承接上一层次旅游规划、完善全域绿道网络)、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标识、慢行设施)、特色交通方式引导。
(2)服务界面——旅游服务配套工程包括线上的智慧信息服务(网络端和移动端开发),线下的旅游集散服务(服务基营、服务点、自驾游集散中心三类服务设施)、旅游标识系统(综合介绍牌、指示牌、景点介绍牌三类旅游导览牌)、环卫设施服务等。
(3)绿化界面——旅游绿化种植工程包括道路绿化体系引导(集镇道路、景区外道路、一般道路分类引导)、滨水绿化体系引导、农耕田园绿化体系引导、生活空间绿化体系引导等。
(4)水系界面——旅游水系优化工程包括生态优化(对本区域水系进行基础整改,增强水系生态价值)、景观提升(调整水、岸、林、田、村的关系,优化水系水岸景观)、丰富游线(农乡水上游线组织引导)、做足体验(水上、水边)等。
(5)乡貌界面——乡村环境塑造工程编制专项技术标准,并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聚焦但不限于以下领域:房屋立面优化、道路硬化亮化、村庄绿化、垃圾处理。
(6)环保界面——旅游环境保护工程联合多部门行动,促进本区域环境保护:强化监督管理、增强废物处理、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宣传教育(二)组建农旅融合运管体制(1)构建管理机构成立本区域现代农业园区开发专职部门“管委会”,确定管委会核心职能:现代农业发展、农乡旅游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其中农乡旅游业发展职能包括编制规划、规划推进、招商引资、系统工程、镇村指导、营销推广等。
(2)明确开发模式农乡旅游开发模式建议:政府主导(管委会主导下乡镇政府执行)+外来投资(纯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合作开发)。
(3)制定落地政策土地政策:年度用地供应、用地差别化管理、引导闲置土地资源开发、引导集体土地利用。
财税政策:财政资金投入、税费扶持、减轻企业收费负担。
金融政策:利用众筹平台,采用团购+预购形式,向爱好者(全社会)募集项目资金。
(4)实施人才保障包括人才的培养、评定和引进等。
(三)打造农业特色产品体系(1)产业要素构建特色餐饮系统:围绕本地特色农产品及美食,开发农家、渔家、林家、私家(精品民宿)、商家等不同主题旅游餐饮系列,打造美食农乡品牌。
特色住宿系统:住宿系统分为酒店、民宿、营地三类,打造立体住宿系统,满足游客不同层级需求。
景区游览系统:创新产品设计、升级原有景区,创建新的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打造全域旅游产品体验,最终形成乡村旅游区+旅游景区+旅游新业态(房车自驾车营地、艺术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