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1讲: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
第11讲: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
把个人或集团从更大的集团或社会中分离开, 如通过强行或自愿的居住在限定地区,通过社 会交往设置障碍,分割教育设施等,把一个阶 层或少数民族孤立起来 (吴启焰,2001)
居住隔离
五个维度
Evenness均衡:如果一个群体相对于另一个群体分 布不均,那么这个群体就是隔离的。一般用ID进 行测量
Exposure接触:少数群体与其他群体接触的可能 Concentration集中:少数群体占据的地理空间的
值的统计单元中群体A占总人口的比
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度是最高的。 其次是农业与产业工人这一劳动者群体 集中度第三的则是商业服务业人员 这三条高集中度曲线共同验证了外来人 口在居住空间分布上的高分异度。 李志刚,2008
中国社会空间分异背景概述
计划经济时期:
单位社区是中国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主导社区类型,中国 城市居住空间形成了以单位社区为主的特征(吴缚龙 1992; 柴
极化反映城市居民社会经济结构的两极分化, 反映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处于一种隔离状态,隔 离是极化的必然后果(黄志宏,2006)
居住隔离
居住隔离是居住分异的极端形式,是指居住区 完全独立。居住区之间断绝联系与往来,彼此 不接触(白光润,2009)
指都市居民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 文化水准以及财富差异等关系,相类似的集中 于某一特定地区,不相类似的集团间则彼此分 开,由此产生隔离作用,有的甚至产生歧视与 敌对的态度。(Roy,1986)
D表示分异指数,ti和pi分别代表i区域总人口和研究 对象人口数占该区域总人口数的比例,T和P是区域 的人口规模和研究对象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0-1 0代表无分异,1代表完全分异 西方标准:0.3以下隔离程度低,0.3-0.6隔离程度中
等,0.6以上隔离程度高(Kantrowitz ,1973) 不同学者的表达有差异,要注意
数量 Centralisation向心化: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附近,
主要指美国 Clustering簇状:少数群体之间的分布,集聚度高
说明这些少数群体分布互相邻近且空间限制大, 形成独立的飞地型分布
Massey and Denton (1988, 1989)
居住分异的衡量1
分异指数:衡量较大范围内次一级人口分组之 间居民的隔离程度
极化
如果不加控制地任其发展,居住空间的分异就 很可能进一步演化成居住空间的极化
“极化”(polarisation)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 个专有名词,被延伸引用至社会科学领域
城市居住空间的极化是指构成城市居住空间的 各阶层,特别是最高与最低阶层之间社会距离 急剧扩大,并引起在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 的社会现象。
武汉案例
黄友琴,易成栋,2009
居住分异的衡量2
区位熵(地点指数)
LQ < 1表征的是特定地区的特征人群其集聚度 低于城市理想均质情况的水平, 而LQ > 1则代 表了在特定空间上比较高的集聚度
居住分异的衡量3
空间集中度
计算统计单元内群体A占该单元总人口的比例 设定例超过或等于门槛
Wu,2005
中国城市社区变化
1949前建设的私人住房区
工业化之前居住混合的手工工场;1920s在沿海城市建立了大量的外国居住区,围绕工 厂建设的是工人的联排住房;基于社会经济地位的社会区开始出现;downtown、工厂 附近、上层区域、半城市地区和低质量地区的移民聚居区。
没有进入障碍,除了居住区的上层。
1949年以后政府管理的公共住房区
内城区成为了特殊的社区,住房由城市住房部门管理,外加少量的有限制性的权利的个 人住房出售,居民可能是住在小的和集体所有的公司。很少有再开发。住房需求通过增 加密度来满足。居住时间长,邻里交往多。居委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单位生活区和居住区
同一个单位建设的生活区,伴随着工业开发,有明确的界限。规划的居住区是扩大的单 位大院,是为几个单位共同开发的工人村,一般是开放进入的,但是可能建设门。内部 道路是封闭的,阻止交通。工人村的建设在1979年后被鼓励。在边缘建设大规模的混合 社区,但是住房分配和服务提供还是各单位分别进行,没有社区感。
转型期:
城市居住分异成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现象
阶层分化的空间化进程加速
社会分层转化为居住分异,社会流动导致空间流动(Temkin and Rohe
1996)
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区空间正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 特征(李志刚,吴缚龙,刘玉亭 2004)
居住空间重构
社会主义阶段:城市 结构由内城和工业区 组成。内城住房转化 为公共住房,还有一 些残留的私人住房。 国有企业的居民住在 单位大院或者工人居 住区。公共住房展现 了相对低的社会地位。 整体上是社会阶层的 混合。 转型期:门禁社区增 加了以上城市结构的 组成。分异是基于市 场的分选,如住房可 支付性。虽然门禁社 区的标准有差异,但 是社会组成更加同质。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 ——住房不平等与居住分异
毛子丹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纲
居住分异的相关概念 居住分异的衡量标准 中国居住分异研究
背景及现象 过程与机制 典型的居住分异:单位大院vs门禁社区 居住分异的现象(上海和北京的案例)
关于居住分异
分异:事物从一个“均质”到“异质”、 从“整体”到“分化”的变化特征与过程
居住空间分异: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 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房选择不断的趋于同类 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相对 独立、相对分化,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 分化的状态(白光润,2009)
城市居住空间表现出适当的多样性与异质 性是城市具有社会自由与市场活力的表现, 是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特征和条件(黄志 宏,2006)
彦威,陈零极,张纯 2007)
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内部相对均匀分布,城市居住空间 结构相对均质和单一(Huang and A.V.Clark 2002; 柴彦威,陈零极,张
纯 2007; 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 2008; 黄友琴,易成栋 2009)
居住分异主要是单位之间的分异(白光润,2009)社会区的 性质由单位及其职工的组成决定(Li and Wu,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