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摘要:英国19世纪70年代确立文官制度一直沿用至今,竞争、通才、中立、常任是其基本原则。

而其中的“通才”原则却逐渐造成了重视通才,迷信通才的传统观念,这对英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为不利,而 1968年的富尔顿改革作为文官制度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开始对人才的选拔进行变革,试图打破重视通才的历史传统。

关键词:文官制度1968年改革通才From Fulton reform to see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British civilservice systemAbstract: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since established in the 1970s. And competition, generalist, neutrality, and permanence are the principles of the British civil service system. But the generalist principle has led to the tradition of valuing the generalists to a superstition level. And the reform in 1968,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forms in history, began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rying to break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generalists.Key Words:Civil service system; generalist引言:人才分为两种:专才与通才。

专才,也称“纵向型人才”,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领域或某一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

通才,也称“横向型人才”,指的是发展比较全面,活动领域比较广的人才。

(引用、拷贝1:此处字数为:105)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文官制度的国家,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正式确立延用至今。

竞争、通才、中立、常任是其基本原则,自确立以来,一直未变。

其中通才原则,即高级文官的考试内容以基础理论、人文科学为主,要求有较高文化修养、渊博知识和应变能力的通才。

通才原则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要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

但“通才”原则却也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以致使英国的教育科技事业落后,经济衰落。

1一个世纪后,针对这一原则,英国政府进行了几次改革。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68年《富尔顿报告》的出台。

一直以来重视通才的传统开始发生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改革流产。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只重视通才得选才标准显然是不和适宜的,专才的作用日益显现,其在文官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

本文重点研究英国文官制度在1968年的改革,通过考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中的重视通才还是专才的选才标准变化趋势,总结其经验教训,联系当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以及当代教育,探寻更好的发展道路。

一、1968年改革之前的现状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 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上半叶,又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使文官制度的等级、结构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

尽管19世纪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但自50年代起,英国政府开始进行文官制度改革,忽视依靠教育和科技发展经济的国家职能。

英国社会普遍对科技处于一种冷淡的态度。

一,政府各部大臣和高级文官——政府不理会许多科学家不断发出的警告,对教育和科技事业基本采取自由放任态度,坚持自由主义,不重视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也不愿意运用国家政权的职能制定正确的科学政策,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拒绝增加科研机构的活动经费,拒绝成立国家科研部和教育部、科学顾问委员会、医学研究会等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政府各级大臣和高级文官自视清高,认为英国的繁荣应归功于商人和工厂主而不是科教人员;二,国会——国会作为为英国最高立法机关也不重视通过立法手段来促进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只有迫于形势,不得不召开会议讨论教育和科技立法问题时,许多医院也表现得漠不关心,教育和科技立法问题很难提上国会的议事日程;三,第三、四代企业家——相较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一时期的企业家根本不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革新,却只满足于坐享“工业革命”和“殖民垄断”带来的巨大财富和优越的社会条件,只一味追求贵族绅士的名誉、社会地位和生产方式;四,皇家学会——皇家学会曾一度推动英国科技发展,但现在却早已退化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场所,向一些没有不懂科学技术,没有科学见解,科学地位的人开放,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贵族化或出类拔萃人物的组织。

2英国长期推崇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结构不合理。

英国长期推崇的是贵族学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方式,坚持应试教育。

而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又强调以笔试为主的方法录取文官,这无疑是对英国的教育方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校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学生智力测验的训练上,已达到提高考试成绩,增加升学率的目的,忽视了对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甚至连牛津,剑桥等大学也拒绝把科学技术列入教学大纲,甚至不肯设置机械工程等工程技术的教授职位。

二战后,政府设立了“学校评议会”(图一),却也对学校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重视不够。

自然科学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经费上都处于劣势。

这种重文轻理的政策使得学校知识结构更加不合理,教育结构比例也更失调。

1958年中等教育学校受教育部资助和地方机构维持的数据对比就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图二)。

府内的高级官员更关心党派政治和海外发展,而不是关心国内教育科技。

相较于法德等国投资教育经费早已超过国家财政支出30%的时候,英国仅投入5%,而在科学家的一再呼吁下开办的国家物理实验所甚至因为经费不足转而靠找外快维持生计。

后来政府又因经费不足转而集中力量加强基础理论与国防科研。

这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将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还需投入更多资源,而英国政府和企业却不愿意出巨资支持科学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产品,再加上科研人员严重不足,因此英国科技出现了“国内开花,国外结果”的奇怪现象。

二、1968年富尔顿改革重视通才一向是英国的传统,可是半个多世纪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特别是战后,出现了工业国有化的新趋势。

这样现有的文官队伍就日益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再加上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生了新技术革命,市政府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科技人员的作用日益显著,这不能不促使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科学技术得以迅猛发展,英国文官队伍迅速膨胀(图三),文官中技术人员增多,但其地位却还是一如既往,这严重阻碍了专业技术文官发挥才能的积极性;而战争让英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世界地位下降,经济也低速增长;在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英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改良政策,然而这时的文官制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弊病丛生,更难适应英国处境的艰难以及新科技所带来的政府管理工作的变化。

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更严重,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文官制度,打破重视通才的传统。

年《富尔顿报告》的公布, 揭开了“ 二战” 后六七十年代英国文官改革的序幕。

尽管此次改革最终归于失败, 但它在英国文官制度演进的历史中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此次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打破“通才”体制,实现文官队伍的专业化。

受政府的委托,1960年以富尔顿(Lord Fulton)教授为首的“富尔顿委员会”在经过大范围的调查之后,于1968年提出了旨在建立新型文官制度的改革方案-《富尔顿报告》,在《富尔顿报告》指出“今日英国文官体制基本上还是《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中19世纪哲学的产物,然而它面临的却是20世纪后半期的任务,这是我们发现的,也是需要我们加以补救的现状。

” (引用、拷贝2:此处字数为:71),文官制度过度偏向于通才,忽视专业人才,专业技能不受重视。

富尔顿认为,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通才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了。

针对这些问题,威尔逊总统与富尔顿进行了改革,其核心是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革英国历来重通才轻专才的不良传统,以适应行政工作专门化、科技化的大趋势,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

具体为:一,实行行政管理专业化,改革通才官僚结构,削弱通才对政策的影响;二,设立文官学院,加强对文官的专业培训;三,调整文官分级制度,取消以前的行政级、执行级、文书级、助理文书级、专业和科学技术级、勤杂人员级等6级,代之以10个职组即:综合、科学、专业技术、训练、法律、警察、秘书、资料处理、研究、社会安全等。

每一职组中,再根据各项工作性质、种类、责任大小以及所需资格条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职位。

其中行政级、执行级、文书级、助理文书级合并为一大类,统称为综合类,专家科技人员自成一类称科学类。

这打破了文官制度的“封闭型结构。

”4分工更细化,这也就要求文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文官在就职前必须到专门职业团体接收相应专业训练;四,富尔顿鼓励文官之间霍文关于其他部门工作部门之间相互流动,允许文官离开政府到外界工作,也欢迎他们重返文官之列;五,设立文官事务部以推行改革方案。

在文官队伍中,要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

这无疑要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而不是仅以读过历史和古典文学为条件。

文官中的专家和管理人员都应当更加职业化, 对专家来说是要在管理方面接受较多的训练, 并且有机会担负更重要的职务和得到更广泛的就职机会。

这次改革后,政府大大增加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目,到1978年已达45000人,比1968年增加一倍。

这次改革受到了一定成效,却未能彻底打破通才体制。

除了《富尔顿报告》本身存在不足之外,还受到了保守党政治家们的反对,而文官系统内部既得利益集团行政人员也抵制这次改革,因此这次改革并未得到全面认真的贯彻。

到1980年,文官制度中的通才模式依然存在,1981年撒切尔政府以精简机构,削减开支为由撤销了文官部,停止推行富尔顿报告,改革最终失败。

5这次改革是英国历史上首次对文官制度本身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尝试,为文官界注入了一股新思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且紧密联系实际。

有人做过调查,认为美日经济增长如此之快,超过一半是靠应用新技术实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