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培育和造就亿万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目标之一,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大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
工程。目前农村中小学在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和导向等重大理论认识上依然存在困惑,在具体
教学实践中也面临诸多难题。本文作者通过对样本县(区)及农村学校深入调研,主要对农
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观点。
一、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
1.不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和本体功能是育人,是促进人的发展,把
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换言之,农村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规格上,要着眼于造就具有现代精神的一代新人,
即促进人的现代化。它不仅仅是为改变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储备人力资源,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基础教育使得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基”。
2.在当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学校教育目标转变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
来是很必要的,但不要刻意固守“必须为农”且“仅仅为农”的狭隘观念和做法。
能否接受教育或者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个体知识层次的高低。教育的层次与
质量不仅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而且为每个受教育个体在未来社会中的安身立命奠
定基础。这就要求农村学校教育要扩展其内涵,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服务。可
以说,发展农村学校教育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的先决条件。”
3.受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当下农村中小学生和家长离开农村,“千军万马挤大学
独木桥”的意愿很强烈。
对此,农村学校要在师生和家长中大力开展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成才观、成功观教育,
树立“全面发展,学有专长,能力多元化、成才多样化”的人才观,树立“升学报国、成功就
业、成功创业”同属成功范畴的成功观,努力改变普遍存在的轻视甚至鄙视从事农业生产和
农村建设的现象。
二、如何对待农村中小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和为农村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阶段的教育,最主要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以育人为本,为学生健
康成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至于培养农村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靠初中以后
的分流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承担。因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课教学
时间,还要有大量的实习基地、设备和专业课教师,这些必须具备的条件普通中小学根本无
法达到。当然,农村普通中小学并非与培养农村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关联。首先,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依赖于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技能;其次,在指导学生学
习国家课程中,可结合农村产业特点和地方独特的教育资源,进行适当地渗透;第三,国家
《课程方案》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总课时的16~20%,这为农村中小学
走特色办学的路子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学校可通过实施地方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达到开放
办学,为农服务的目标。这里需特别强调:普通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的是学生参与实践
活动的兴趣、参与程度以及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关于提升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与增强教育“软实力”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确实对广大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给予了政策扶持和巨额财政援助,各地政府也配
套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各地区差异仍很明显。这种状况导致人们将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水平的
关键聚焦在经费和投入之上。其次,改善办学“硬件”设施是显性的,而增强教育“软实力”
是隐性的,人们观察问题往往容易关注显性东西而忽视隐性的因素。第三,改善办学“硬件”
设施短期内即可显现效果,而提升教育“软实力”是修炼“内功”,需要较长时间的“铸造”和积
淀,在急功近利思想的主导下,往往看重“硬件”条件的改善,而放松“软实力”的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