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1 / 1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 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用)
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组
二○一二年三月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1 / 1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6学时,实验讨论26学时 学分: 学分 适用专业:供五年制预防临床医学专业用
一、前言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分为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和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I。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以诊断学为基础,阐述诊治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把对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治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治依据,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一步奠定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I以外科学实验为基础,教授外科手术基本操作,其主要内容是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它不仅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外科医生,也是为所有医学生打好进入临床各科学习的基础。医学生毕业后无论是从事临床各个专业的诊疗工作,还是从事基础各个学科的实验研究,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到无菌操作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 [教学内容] 本《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是以赣南医学院自编的第二版教材为依据编写。其中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以四诊操作、头颈部检查、胸肺检查、心脏血管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1 / 1 心电图检查、实验室诊断为实验课堂讲授内容;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II以无菌术、外科常用结的认识、使用及打结、外科手术录像、切开与缝合、仿阑尾切除术为实验课堂讲授内容。其他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基本要求] 1.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并掌握各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2.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3.熟悉血、尿、粪便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了解实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4.能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而进行综合分析。 5. 通过模拟练习和动物手术练习,使学生对手术室的管理和外科手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树立无菌观念,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技能
[学时分配] 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总教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6学时,实验讨论2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内 容 理论 实验讨论 合计
四诊操作 1 1 2 头、颈部检查 0 2 2 胸肺部检查 0 2 2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1 / 1 心脏、血管检查 0 2 2 腹部检查 0 2 2 神经系统检查 0 2 2 心电图检查 1 1 2 血液一般检测 1 3 4 尿液、粪便检测 0 2 2 无菌术 1 1 2 外科常用结的认识 0 2 2 使用及打结 外科手术录像 2 0 2 切开与缝合 0 2 2 仿阑尾切除术 0 2 2 考查 0 2 2 总 计 6 26 32
二、目录 1.四诊操作 2.头、颈部检查 3.胸肺部检查 4.心脏、血管检查 5.腹部检查 6.神经系统检查 7.心电图检查 8.血液一般检测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1 / 1 9. 尿液、粪便检测 10. 无菌术 11. 外科常用结的认识、使用及打结 12. 外科手术录像 13. 切开与缝合 14. 仿阑尾切除术
实验一 四诊操作 [教学目标] 一、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二、 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一、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检查方法。 二、 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三、 生命征: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差错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四、 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姿势、步态与疾病的关系。 五、 皮肤的颜色、湿度、弹性、皮疹、脱屑、皮下出血、蜘蛛痣与肝掌、水肿、皮下结节等体征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六、 浅表淋巴结的分布、检查方法与顺序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重点讲授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并在临床实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1 / 1 践操作中进行观察分析。
实验二 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标]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内容、顺序与方法,并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 头颅外形的一般检查。 二、 眼、耳、鼻检查。 三、 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舌、咽、扁桃体、颚、喉等内容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 颈部检查:颈部外形、姿势与运动、皮肤与包块的检查;颈部血管、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及其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一、通过教具或电视进行课堂讲授,然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 二、通过临床实践操作认识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实验三 胸部、肺脏检查 [教学目标] 一、 掌握胸廓及肺部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 二、 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 三、 了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和乳房的检查方法。 四、 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1 / 1 一、 胸部常见的骨骼标志、体表标线及分区的意义。 二、 胸壁、胸廓、乳房检查:正常及病态胸廓的外形改变;乳房的检查方法。 三、 肺和胸膜检查。 (一)视诊:呼吸运动,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二)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语音震颤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 (三)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或直接叩诊法。 叩诊音的分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肺界(包括肺上、下界)、肺下界移动范围的叩诊法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四)听诊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及其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正常听诊区域。 2.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啰音: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特点及临床意义。 湿性啰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 干性啰音:哨笛音、鼾音。 4.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5.语音传导:语音传导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五)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 [教学时数] 2学时。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1 / 1 [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电视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相互相互检查,掌握检查的顺序和方法及正常肺部体征。 二、在临床临床实践操作或录像中使学生熟悉肺部各种异常体征。 三、通过临床实践操作达到能够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检查记录。
实验四 心、血管检查 [教学目标] 一、 掌握心脏视、触、叩、听检查方法和体征,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二、 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三、 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四、 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要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 五、 了解血管视、触、听检查方法。掌握血压正确测量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六、 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周围血管征。 七、 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 一、 心脏 (一)视诊: 临床基本技能与诊疗技术教学大纲 1 / 1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震颤的发生机制、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及叩诊顺序。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其各部分的组成。 3.正常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及听诊顺序。 2.心率与心律。 3.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4.心音的变化: (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额外心音:舒张期额外音(奔马律、开瓣音、心包叩击音等)、收缩期额外音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6.心脏杂音: (1)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2)分析杂音的要点:最响部位、传导方向、杂音出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