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
新要求,其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将这个概念写入党代
会的政治报告,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是对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
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对广
大人民群众谋福理念的重大体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的方向,它将给我们带来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的转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
关键词:小康社会:奋斗;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28x(2011)07-0249-01
一、生态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内涵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其形态经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
而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的显著区别在于,
前者凭借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干预自然的能力,人类对于
自然从被动适应、主动反应发展为积极的干预、改造。工业文明在
不到人类历史万分之一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总和还要
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与制度。工业文明在使
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无视自然的价值,使原本充满灵性的
有机自然沉沦为机械的、僵死的被征服与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赋予了工业文明以新的特征,增长成为工业社会的最大追
求。
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生态危机。从20世纪
60年代起,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
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特征的生态危机凸显,人类为了竞
争性的增长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通过反思,人们意识到,只有建
设新的文明形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
以来,关于走出工业文明困境,探寻新的文明形态文明的努力开始
在全球范围出现。
树立生态文明观,是对以增长为核心的工业文明观的扬弃,而不
是结束文明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历史连绵不断,每一种新近的文明
形态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生态文明对于工业文明既有否
定,也有继承。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科技成就、科学思想、
民主制度、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财富,我们必须充分肯定
和继承。但是,工业文明时代关于人类要凌驾于自然之上、要主宰
和控制自然的思想,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不
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
次新选择,将引领人类迈向文明的新高度。
以往人们对文明的了解,人为文明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
界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现在看来,仅离在人类社
会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层面上理解文明是不够的,人类这会
本质上也是自然社会的一部分,必须从人类与自然的母子关系上认
识文明的另外一个层次,那就是,敬畏宇宙、关爱地球、亲近自然。
生态文明明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
大自然,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
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
首先是价值观的转变。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不是项目问题、技
术问题、资金问题、政策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是灵魂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其次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生产方式上,它追求经济
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传统gdp不再是衡
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
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
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运用生态技
术和生态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人类生
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沿着与
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
第三是社会结构的转变。生态环境危机并不是自然本身的危机,
而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组织形式的危机。因此,解决问
题的答案不在生态环境上,而在人类自身。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
族面对全球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必须做的庄严承诺。人类作为有生
命的存在物,起源、依赖于自然界,属于自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人类作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又以其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
改造自然,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前提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需
要。党中央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到非常突出的位置,把切实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非常必要的,代表了当代中国共
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反映了当今时代世界
范围内各国发展所共同面对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对发展主体提
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等生态与经
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而且对扩大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
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级负责的精神,意义
非常重要。
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一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
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二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
关键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
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推动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
究。
三是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
首先,要从改变生产模式人手,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
的传统增长模式实行根本变革。其次,要坚决纠正和制止企业产品
过度包装行为。过度包装不仅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而且也造成
了极大的浪费。第三,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
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提倡从我做起,大力倡导节能环保、
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
浪费污染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
氛围,切实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
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只要这样坚持下去,环境就会一天天优
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