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3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4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5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6
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统计
构成%
98.26
100.00
80.00 60.00
71.08
62.53 61.15
59.35 52.6
61.5
40.00 20.00
19.67
20.86
12.38 8.02
0.00
发热 肌肉痛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9
季节分布
• 发病与气温、雨量、蚊虫繁殖有关,有明 显的季节性,主要在5-10月份。多发生在 气温高、雨量多的季节。一般雨后2-3周伊 蚊密度上升,导致发病高峰出现。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10
人群分布
•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在老 疫区或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龄多为儿童。
➢每年大约有1亿感染者,其中50万例登革出 血热需要住院治疗,25000例死亡,
➢我国以输入性为主,义乌、广东东莞市近 年发生过暴发。
➢云南今年有发生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3
全球形势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4
病原学
• 登 革 病 毒 ( DV ) 属于黄毒科黄病毒 属,为单股正链 RNA 病 毒 ; 共 有 四个血清型,各个 血清型之间无交叉 免疫性。
•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 4、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
第二次病毒血症
普通型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出血/休克型
1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3~14天,一般4~7天 • 主要临床特征
– 突然起病、迅速高热(可达39~40℃,少数患 者表现为双峰热)
– 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头、眼眶、肌肉关节) – 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 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 – 出血倾向 – 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
•如果患者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 后5天)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 继而传播开去
•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8
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 不同型别毒株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 生二次或多次感染。
• 感染后只对同型登革病毒株有较强的免疫 力,并可维持多年。
皮疹
头痛
面红 骨关节痛 眼眶痛
出血
腹痛
呕吐
畏寒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7
登革出血热
• 有典型登革热表现;
• 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 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
• 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 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 血,常见肝肿大
• 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 100×109 /L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32
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
• 一、疫情监测 • 对临床疑似病例,采集急性期血检测登革
热IgM抗体、分离病毒,或双份血清检测 IgG抗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33
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
• 流行病学调查
•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 调查,并核实诊断。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9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 4~5天时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
➢血小板减少。特别是进行性下降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30
预防原则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 (白天防被伊蚊叮咬)
(次要)
➢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伊蚊,预防被伊蚊叮咬 (重点
)
➢提高人群抗病力:暂无可供应用的疫苗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5
传播媒介
• 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前 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 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6
传播途径
带病毒蚊
外潜伏期:8~12日
健康人士
潜伏期:3~14日 常见为5~8日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患病者
7
传播途径
•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 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概述
➢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传播的一种急 性传染病,是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 骨髓及关节痛,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 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
概述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 亚、西太平洋区和欧洲个别境域的100多个 国家和地区。
Hale Waihona Puke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13
临床分型
• 典型登革热(DF) 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14
典型登革热
• ⑴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 发 热 和 眼 球 后 疼 痛 , 24 小 时 内 体 温 可 达 40℃。
• 发 热 持 续 2~7 天 。 部 分 病 例 于 病 程 的 第 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 为双峰热或马鞍热型。发热期可有相对缓 脉,虚弱感觉常需病愈后数周才能完全消 失。
• 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8
登革休克综合征
• 具有DHF表现 • 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
肤湿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 克或脉压低于2.67Kpa(20mm汞柱以下)等危象, 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 • 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 WHO将DHF/DSS依病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国 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践中应用和总结。
• 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别。 • 输入性流行区所有职业人群均可感染发病。感染
机会主要与被伊蚊叮咬的机会多少有关。 • 任何种族均可患本病,但是在1981年古巴的登革
出血热流行中,黑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白人。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11
带毒伊蚊叮咬
发病机制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殖
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淋巴组织 复制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15
典型登革热
• ⑵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疹
、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 下出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看见 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 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 皮疹持续约为3~4天。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16
典型登革热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17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18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19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0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1
登革热防治专业知识
22
典型登革热
• ⑶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
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皮下 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 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于病 程的5~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