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遭遇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和全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我党在南方创建的最后一块红色苏维埃区域。
闽东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的东北部,它以福安、连江两县为中心,包括宁德、霞浦、寿宁、周宁、福鼎、柘荣、罗源、屏南和古田等县。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其活动范围还延伸至浙江省南部的泰顺、平阳、苍南等县的部分地区。
根据地总面积达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
从1928年7月福建省委最初决定向闽东发展开始,到闽东红军改编新四军北上抗日,闽东革命根据地前后共经历了整整10年的艰难历程。
它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1928年7月至1933年3月)大革命末期,闽东爆发过反帝爱国斗争和工农革命运动,连江和古田两地还建立了党的组织。
1928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提出向闽东发展;并决定以福安为中心,开展革命斗争,创建一块红色区域。
此后,福安、连江相继建立或重建党组织,并在城镇知识分子、店员工人、民团、商团中开展了革命活动。
1931年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邓子恢到福安、连江巡视工作,把闽东党的工作重心从城镇转入广阔的农村,发动了农村“三抗”(后为“五抗”,即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斗争。
1932年5月15日,福州中心市委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了“发动和领导闽东北千百万工农士兵劳动群众起来斗争,开辟新的苏区”的战斗口号。
中心市委书记陶铸亲临闽东指导工作,帮助福安、连江建立了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和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闽东农民运动进入了开展游击武装斗争,“创建新的苏维埃区域”的新时期。
接着,中心市委又先后派叶飞、江平、曾志、赖金彪、任铁峰等人到闽东,加强了闽东党的领导力量,成立了福安中心县委。
在此前后,寿宁、宁德、屏南、福鼎、罗源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闽东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蓬勃兴起,“直接给闽东北的反动统治以有力的摇撼”。
至此,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已日臻成熟,“福安新苏区的创建已在民望中”。
形成阶段(1933年3月至11月)1933年3月中旬,连江县革命委员会在长龙山面游击区义沃村成立,主席林嫩嫩。
8月,福安县革命委员会在福安北区泰逢村成立,主席詹如柏。
9月,连江透堡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主席杨兆恩。
11月,寿宁县革命委员会在寿宁东区赤陵洋成立,主席范铁民。
与此同时,在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也相继建立了区、乡、村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部分地区开展了分田运动。
这一时期,闽东各地武装暴动此起彼伏,“霍童暴动”、“甘棠暴——闽东革命根据地概述●中共福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光辉历程FU JIAN DANG SHI YUE KAN➡➡编辑/张朝阳■闽东苏维埃旧址11动”、“青皎暴动”连连告捷。
各地在暴动中建立了7支工农游击支队。
另外还创建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带有迷信色彩的、极为广泛的群众性武装组织——红带会。
遍布闽东全区各地的小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闽东革命根据地已经初步形成。
鼎盛阶段(1933年11月至1935年1月)1933年11月初,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全面分析了闽东形势,认为在我党领导的“斗争区域内,敌人已毫无立锥之地”,“反动统治阶级极度动摇、无能、崩溃之形可见”。
因此,“苏区的建立绝不是某一个地方,某一小块的问题,而是整个闽东的问题”。
此时正值蒋介石发动对各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和福建事变发生,闽东防务空虚,统治力量薄弱。
闽东党组织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成立了闽东红带总会和赤卫队、游击队总指挥部,举行全区性农民武装暴动,消灭反动武装,夺取敌人政权。
在福安地区,1934年1月,福安中心县委领导游击队、赤卫队三四千人胜利占领闽东重镇赛岐,造成了威逼福安县城,震憾全闽东之势,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土地革命斗争的发展。
接着,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北第2独立团,共300余人枪。
此后,闽东工农武装两度围攻霞浦县城,占领柘洋和福鼎重镇秦屿,攻打寿宁南阳镇,横扫各地反动地主武装民团、大刀会,威振闽浙边区。
福安中心县委所辖的5县区域内各级苏维埃政权星罗棋布,形成了“三四百里苏区”。
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筹备处成立,随即在福安柏柱洋进行分田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一场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在闽东梅花型波浪式地展开。
在连罗地区,同年1月2日,连江县委领导游击队并动员群众万余人,解放了连江重镇马鼻,成立了镇苏维埃政府。
接着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13独立团,有600多人枪。
1月中旬,连江县委在透堡召开全县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林孝吉为主席的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连罗地区开展了分田斗争。
至同年春,连罗地区共建立了174个乡苏,连江“全县的农民几乎都自动起来挂旗、分田”。
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召开,正式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
政府内设土地、财政、粮食、军事、文化、肃反等各部,先后下辖福霞、安德、福寿、安福、霞鼎、宁德、连江、罗源、周墩、霞鼎泰等县苏和42个区苏,800多个乡苏,其中畲族乡苏21个,村苏300多个。
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开展了工农业、商业、文化卫生等各项建设事业,闽东革命根据地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与此同时,各县委、县苏积极发展工农武装力量。
在霞浦西洋岛建立的闽东红军独立团海上游击独立营的基础上,又在福鼎、连罗和宁德与霞浦交界沿海一带建立了3支海上游击队;在霞浦成立了第10独立团。
此外,各县委、县苏也组建了自己的独立营作为警卫部队。
正当闽东土地革命方兴未艾之际,福建事变失败,接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遭敌破坏,闽东党组织与上级联系中断。
为了加强对闽东以福安、连江为中心的两大块根据地的统一领导,1934年6月,两地党组织在福安溪柄菜花桥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书记苏达(后詹如柏代理)。
临时特委下辖福霞、安德、福寿、安福、霞鼎、宁德、连罗等县委和福安城区特支,共有28个区委,77个支部,2200多个党员。
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闽东,14日胜利攻克罗源县城,并在宁德赤溪与闽东红军会师。
在先遣队的帮助下,9月底12在宁德支提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副师长赖金彪,政委叶飞。
全师辖3个团、2个独立营、1个特务连,共1600余人,940多支枪。
独立师成立后的半个月中,挥师各地,“开辟了宁罗方面的新苏区,掀起古屏方面的革命浪潮,成为秋收斗争中一支不可战胜的生力军”。
由于工农武装斗争的不断胜利,闽东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不仅能够把闽东7县苏区打成一片,同时发展到古田、屏南”。
至此,闽东大片河山形成一块赤色版图,闽东革命根据地达到了鼎盛时期。
沦陷阶段(1935年1月至4月)闽东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极大恐慌。
1934年冬,当他们完成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之后,立即纠集闽浙两省3万多正规部队,加上各县保安部队、地主民团大刀会共10万的兵力,对闽东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围剿”。
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和苏维埃政府通过特委机关报《红旗报》发布紧急动员令,发动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英勇还击,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
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反“围剿”斗争未能取胜,苏区首府柏柱洋首先沦陷,接着各县委、县苏驻地相继被占。
至年底,大部分苏区沦陷,闽东党政机关和红军身陷重围。
1935年1月中旬,临时特委在福安洋面山召开紧急会议,毅然作出转变战略方针、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闽东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闽东主力红军撤出中心苏区后,国民党反动派、地主豪绅卷土重来,反攻倒算,捕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向农民追索田租和土地,根据地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浩劫。
马立峰、詹如柏等闽东革命领导人因叛徒出卖壮烈牺牲,各级政权逐渐解体,党的基层组织大部分被破坏。
广大党员干部掩埋起印信文件,转入地下活动。
武装力量除独立师和少数地区的游击队外,其余的被迫停止活动,红带会也自行消亡了。
闽东苏区只剩下数块两县交界的边缘地区分别由叶飞、阮英平、范式人、许旺等领导人在坚持斗争。
恢复和发展阶段(1935年4月至1938年2月)敌人自以为闽东革命根据地已不复存在,闽东党和红军已消灭殆尽,便陆续撤走了主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渡过了1935年春这一最困难险恶的时期后,在各个边缘地带活动的同志开始取得联系。
闽东独立师和各地武装力量又跃然出击,接连取得了福鼎龟山,宁德桃坑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接着,整顿了红4团,新建了红5团,同时恢复和建立了数支游击队和独立营。
1935年5月底,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在寿宁含溪重新恢复,叶飞任书记,决定对内恢复苏区,对外发展新区。
此后,由于武装斗争的开展和“红心白皮”等统战政策的制定执行,闽东革命形势开始出现转机。
8月,中共闽东特委在柘洋楮坪正式成立,充实健全了领导班子,后又恢复了福寿、宁屏古、霞鼎、鼎平等4块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在广大汉畲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运用“狡兔三窟”等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
至1936年底,闽东党和红军在南起福州闽江口附近,北抵浙江泰顺、庆元、景宁、平阳,西至政和、屏南、古田等,遍及闽浙两省23个县的辽阔地区建立了游击根据地。
闽东独立师从撤出中心苏区后余下的300多人发展到5个纵队800多人。
各地党组织也得到恢复发展,有的地区甚至还保留着苏维埃时期的分田成果。
在这一时期中,闽东红军同刘英、粟裕率领的挺进师在寿宁郑家坑胜利会师,并根据斗争需要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推行“南剿北和”的反动政策,成立闽浙皖赣4省边区“剿共”总部,对闽东等根据地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清剿”。
闽东党和红军紧紧依靠根据地人民与敌周旋,打击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取得了反“清剿”斗争的胜利。
抗战全面爆发后,闽东特委一方面发动领导了闽东地区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给来犯之敌迎头痛击,迫使国民党福建当局接受闽东特委提出的合作谈判共同抗日的倡议。
经过4个回合的谈判斗争,闽东特委粉碎了当局以“收编”为名,企图消灭闽东红军的阴谋,同当局达成协议,并在《福建民报》上公开发表《中共闽东特委共赴国难宣言》。
1938年2月14日,闽东红军1300多名将士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挥师北上抗日。
在留下来坚持斗争的闽东特委领导下,闽东人民转入了新的斗争,直到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蒋家王朝,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执笔缪小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