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苗寨村寨调研报告

贵州苗寨村寨调研报告

贵州省黔东南黔南民俗调研报告□个人隐私相片班级:***学号:***姓名:***调研简介:我们这次的调研主要在贵州黔东南以及黔南地区,从贵阳出发到凯里,过一个晚上,然后坐车去从江。

在从江呆三个晚上,在从江去了岜沙,小黄,占里。

然后去榕江,在榕江过一晚,接着出发去都江,第二天就启程回贵阳了。

回贵阳的路上都经过三都,都匀。

虽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路途遥远,算了一下我们坐车的时间就有将近三十个小时,但是这是一次相当有意义的旅程,让我们更加了解贵州这个很有文化特色的省份。

这一路上,要感谢当地政府向我们提供的帮组,同时也很感谢几位村长和老支书的帮助,才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调研地点之一:凯里市时间:2010年9月4日民族:苗族,侗族,简述路线:市区—凯里市体育中心—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简述: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辖2乡8镇5个街道办事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市总人口53万人,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城市。

那天我们一大早就出发,在凯里我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参观体育中心和民族博物馆。

第一站是体育馆,路程不远,所以我们一行走的方式进行调研了,一路走过去,发现凯里作为黔东南州的一个州府,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我们看到的很多建筑都具有少数民族的屋顶等等,虽然有大部分没有结构的作用,但作为一个象征民族的符号保留下来是很有意义的,也只有这样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城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走出去啊!不要像其它城市一样,都失去了地域文化,一切按部就班的模仿欧美国家,弄得我国大多数的城市是之见建筑不见城市,千篇一律。

地点之二: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时间:2010年9月5日族名:苗族人口:2000----2500路线简述:凯里----从江----岜沙(村长家----树神----守恼坡----新寨----村民家----梯田----老村长家)一、物质民俗:A.居家(建筑)1 住宅:a 平面:近似正方形。

①.一层养猪(牛)兼作仓库,设有火炉(猪食)。

②.二层出挑,大部分依山而建,一般有三个卧室,一火塘,一活动空间,一餐饮厅,屋子后面是个后院主菜洗涤的地方。

火塘里的火坑下有泥土而起以免烧坏地板,有木架支撑,上直接在二层生火。

③.三层主要是储藏空间,屋顶:如无条件封完全封闭的,就用储备杂物,看兼做采光通风。

有条件全封闭的,就作为储藏和居住。

b 立面:①.开窗小,多以方形(旧)为主,近几年刚建的房屋开窗就要大一些。

②.正面大窗,开洞形式花纹多样。

c 屋顶:①.有用树皮(旧)木条整铺成(一般10年换一次),这是一般不是很富裕的家庭采用的(或者有些人家用树皮是出于对树的崇拜)。

②.现在新建的房屋都采用瓦了。

③.屋顶形式:歇山为多。

2 仓库:a 无楼梯,底层架空。

b 厕所于住宅外,直通于土地,十分简陋3 灶头烟无组织的排放,烧火的时候屋子里都会充满烟雾,这样有助于木屋的蛀虫,延长木屋的寿命。

4 屋瓦转弯(曲线)瓦当形状星形,有动物形象(牛猪),有垂花(球状),屋脊(动物,葫芦塔,星形)B.服饰1 女性服饰:a 婚前:绑小腿,没有裙摆。

b 婚后:有裙摆,不绑小腿,头上带有一特殊银饰c 有黑色短裤齐膝。

d 衣服前有荷包,用于放手的。

2 男性服饰:以黑色为主(树崇拜),小腹前类似于荷包状围裙放重要东西,配有葫芦用于装铁沙,牛角用装火药,配有镰刀两把(有刀套,一个竹子编),头上有头巾(擦汗),配有枪(枪套自己做,铁制部分有师傅做,有长有短)然后用柴油洗。

3 小孩:有胯刀和穿耳孔。

4 男子头发中间蓄长发鬏髻(不可剪)边缘隔一段时间就用镰刀剔去,剔头前用冷水洗头。

5 几乎都没有穿鞋,以赤脚为主。

C.饮食:饮食没有很大特殊之处,灶头挂老丝瓜,用于做糯米饭用D.生产(经济来源)1 外出务工(主要是男性)2 种地(稻子玉米稻田鱼)3 表演E.交通和交易步行,摩托车,拖拉机。

二、社会民俗:A.家族B.家庭C.村落:1全村16组,200户,2000----2500人。

2 以滚姓为主,有吴王贾同姓住在一个寨子。

3 五个寨子(王家寨大营坡寨)。

4 以前定居江西,后来搬迁从江后到岜沙。

D.民间组织E.岁时二月:结婚三月:印山红节六月:秋干节八月:染布十一月:芦笙节F.人生礼仪1 出生时种树,去逝时砍来做棺材。

2 20岁种树,40岁砍来建房子。

3 结婚礼仪:新娘座花轿而来,男方女方抢新娘,喊出“哦”的声音,将围裙(用竹编来晒),围在女生后面,将“斗笠”戴上,男方要扛枪,一未婚女子端来“粑粑”(糯米做芭蕉叶包),男子揣好送给众人(和新娘一起),众人回礼,最后男子一口吞下一个“粑粑”,后剃头(边缘),最后一起跳舞,鸣枪送客。

三、精神民俗:A.禁忌民间游艺1.上刀山(未见)2.芦笙舞:庆祝丰收,女吹man筒,男吹芦笙。

B.竞技1.“斗牛”木头制作(老人家穷用木头)C.信仰宗教1.祖母石:是个开会的地方。

2.神树亭:为了纪念伟大的毛主席而砍的。

(1978年砍)用右手摸神树:长命福贵。

用左手摸神树:能去出身上劫难,财源不断。

用双手摸神树:身体健康,出门平安,大吉大利。

3.拜树:众人各持“香”一柱在树前拜,寨老持“草”在树前扬动(用于驱虫)四、语言民俗:A.俗语谚语语言崇拜。

苗语有苗字(少数人知道)汉字为主。

B.语言禁忌感受:之前对岜沙也有过一点了解,在我们的印象中岜沙是一个很彪悍的苗族部落,男人都扛着枪,万一吃了点差错,会不会就走不出岜沙了。

其实当我们真正走进岜沙时,岜沙人的热情打动了我们,之前的恐惧感也全无了。

岜沙的男人崇尚武力,身跨要到,肩上扛着枪,俨然一副古代武士的气派。

给我们留下奇特的印象的还有每个岜沙人头上都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

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走进岜沙就有点像走进远古森林一样,充满智慧的岜沙祖先选择了这片厚土,岜沙人从此就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被世人所打扰。

就是因为这片茂密的森林,养育了在岜沙人民,因此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神圣的物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砍树的,他们把树当做神在祭拜,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就有一座专门用来纪念毛主席的一棵神木。

为了能让生育他们的树林更繁茂,他们的小孩一出生就要种树,结婚的时候也要种树。

听岜沙的老支书说,他们留在头上的发髻就是象征山上的树木,穿在身上的衣服是象征树皮。

可以说岜沙的文化是和树林分不开的!以上我说的感受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地点之三: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时间:2010年9月6日民族:侗族人口:3700多人路线简述:从江——小黄(村支书家—村子—村长带入村民家—鼓楼—风雨楼—在建博物馆—小溪)一、物质民俗:A、居家(建筑)1 居住a.平面图:以方形为主。

b.立面图:窗户开口相对,有木栅格,有推拉窗出现,栏杆有格网,垂花雕刻出来有各种花样c.每家有两个火台,一个用于煮饭吃,一个用于煮家畜的食物。

二、鼓楼(三大一小)a、一、二层为四边方形,上部为八边形,一般为十三、十五层(奇数)起翘用石灰麻袋灌制成,瓦是普通家庭用的屋瓦。

b.鼓楼柱杆上雕花各异,主要是描述一些节日的热闹场面。

c.鼓楼顶部用木条拼起来“X”形。

d.鼓楼顶部有鼓(长鼓:木制)有一个人负责维护,和敲鼓(全寨送米给他)。

e.鼓楼的施工期长,画花(节日活动)。

f.鼓楼的作用紧急情况用于报警、节日时用于开会用。

三、风雨桥:五座,沿小溪而建,上棉有很多描述节日的画。

四.新建50个水池(防火之用,也用于洗涤)。

五、一屋的挑杆:凉衣服,凉布。

B.服饰服饰以白黑色为主调,女性夹有花纹(蜡染)。

女性前挂有“银锁”有辟邪和防止肚兜下滑的作用。

男性有头巾:花布颜色以蓝白色为主,起作用有装饰和擦汗。

染布工艺:蓝靛(植物,八月茂盛)用镰刀割下(特制)---泡---压---煮---滤---染苎麻---做成线(麻线)---织布染:染一遍---晒---锤(鸡蛋清和某种植物)使之变得光滑---晒(上述重复3次每次锤上一天以上,量多时两天)B、饮食a.主食:稻子,玉米很少(也有用于喂猪)。

b.肉食:稻田鱼、猪、羊、牛······c.蔬菜:青菜(要人草)d.舂米e.有客人来就吃“烧鱼”。

C、生产(经济来源)a.种植稻谷,养殖牲畜(猪、牛、鸭、鸡、鹅)。

b.牛,一是用来斗牛,二是用来耕田,还有稻田鱼,因此要种草。

工具:谷风机,舂。

E.交通工具和交易马车(以前没有,年老时体力不支引进)。

小型菜市场。

有游商经过。

三、社会民俗A.家族a.潘姓为主,世代定居,有寨老b.另外有“吴”“陈”“刘”“贾”“蒋”。

c.每家5—6人,允许生2个小孩。

B.村落a.全村有3700多人,20组,分片区(全由三个原始村寨组成)。

b.新钱寨+小黄寨+高黄寨=小黄村寨。

c.生活用水取自于五公里外的山泉,井水用于饮食用水。

d.有小学,读初中的小孩要到县城去读。

C.民间组织a.侗族大歌:会讲侗语就会唱,且必须会唱,歌词多以“恋爱”为主,全村分为12个。

b.对歌有男女对唱,输方请客(一般为男方请客)。

c.夜晚留情侣对唱。

d.唱歌的时间不定,随兴而歌,有时唱一晚上。

e.节日有对歌比赛。

f.其他乐器:琵琶、芦笙、牛腿(二胡之类的乐器)。

D、岁时a、春节:初一、初二在家里拜年,初三活动在片区请对歌罗汉请姑娘吃饭,也走亲访友。

b、黄瓜节:三四月份,新婚夫妇或青年男女上山种黄瓜,每一个片区一片地,晚上回来罗汉请姑娘们吃饭。

c、五六节:5月5日太忙于6月6日合并称为“五六节”,男孩取女孩送的“巴巴”,一天分三餐,中午饭吃鸭肉,下午吃狗肉,全寨人一起吃。

d、中秋节:对歌。

每逢节日必有大歌。

D、人生礼仪a、结婚:1.订婚:挑吉日,男方挑猪肉送到女方家,女方回赠衣服,鞋垫(都是自制)。

2.定情物:罗汉送烟斗给姑娘,姑娘回赠手镯给罗汉。

3.结婚:每年12月28日,迎亲队伍当天回来,由“老婆子”将新娘引进门(女方家人不嫩给在场),新娘坐在房子中间的凳子上,等把鸡肉煮熟之后,新娘才可以起来。

b、出生:1.将糯米装入篮子中,布5尺送于篮上。

2.外公家用桶装米,小孩衣服,生鸡蛋,一只鸡,送到男方家。

送礼的人,男方家回赠半斤猪肉。

3.满月酒迎客风雨桥上有拦路歌和拦路酒,酒用“兰竹筒”装,同时要放鞭炮,吹芦笙。

三.精神民俗A.禁忌、民间游艺。

村中有戏台,用于表演,对歌。

C.竞技a.斗牛:,主要用黄牛,一般在节日时在小溪边沿举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