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法

环境法

简答题1.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应如何理解?环境法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人工环境包括城市、乡村、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

2.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如何理解?目的是: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立法采用目的二元论,即:基本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终极目的是保护公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该法适用范围如何理解?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全国性的适用于全国范围;地方性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适用于该地区;某些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具有“域外效力”,如海洋环境保护法。

4.我国环境法的特征有哪些?特征有:(1)综合性。

保护对象的广泛性;立法体系综合性;法律措施综合性。

(2)技术性。

体现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学规律的要求,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性的特征。

(3)社会性。

主要是解决人类同自然的矛盾,保护全社会的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最明显地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

(4)共同性。

当代的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各国的环境保护法有较多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

5.环境保护的主体有哪些?(1)个人(自然人),既是环境的享用者,又对环境施加一定的影响。

(2)企事业单位,是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有义务保护环境。

(3)地方各级政府,政府的职责决定了其有义务保护环境。

(4)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环境事务,是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主体,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的管理机关,担当组织规划实施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国内环境保护事务中最重要的主体。

6.环境损害的概念及实质是什么?概念:环境损害是指由人类活动的影响或者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对人类有不利影响甚至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环境不利变化。

实质: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了环境能力或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而导致的一种后果。

7.简述环境法的概念和特征。

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

8.环境污染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概念:环境污染是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特征:(1)环境污染须伴随人类活动而产生。

(2)环境污染须为物质、能量从一定的设施设备向外界排放或者泄漏。

(3)环境污染须出现环境质量下降的结果。

9.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是什么?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用于生产和生活或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流、草原、矿产、森林、野生动植物、海洋等被人发现的存在于自然状态中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基本特点:是其赋存的自然性和开发利用的社会性。

10.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和特点有哪些?概念:是指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噪声已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之后的第四大环境公害。

特点:具有暂时性、继发性和区域性。

11.固体废物的“三化”原则是什么?“三化”原则也称“三R”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减量化:不产生和少产生固体废物。

(2)资源化:已产生的固体废物在生产过程中回收、循环、再利用或用为另一种生产的原料。

(3)无害化:通过各种处理、处置方式使固体废物安全、无污染地进入环境。

12.简述环境行政责任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概念:环境行政责任是指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环境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上的法律后果。

构成要件:(1)行为的违法性。

即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2)行为人的过错。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3)行为的危害后果。

(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其中(1)和(2)是必备要件,(3)和(4)是选择性要件。

13.简述环境民事责任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概念:环境民事责任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因不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而侵害他人的环境权,依照民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构成要件:(1)环境损害的事实。

包括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环境享受损害。

(2)因果关系。

即环境损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14.简述环境刑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

概念:环境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环境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破坏,构成犯罪时,依法应当承担的以刑罚为处罚方式的法律后果。

构成要件:(1)环境犯罪客体,是国家环境资源管理制度;(2)环境犯罪客观方面;(3)环境犯罪主体;(4)环境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15.环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有哪些?包括不可抗力与受害人过错。

(1)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事由必须是造成损害后果发生的唯一原因时,才可以据此免责。

(2)受害人过错。

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

16.简述我国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其分类。

概念:环境标准是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由有关部门依法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

分类: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和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其中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环境标准属于强制性环境标准。

17.简述环境民事诉讼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概念:环境民事诉讼是环境侵权的受害人为保护自身的人身、财产和环境权益,依据民事诉讼的条件和程序向法院提起的针对侵权行为人的诉讼。

特点:(1)原先起诉资格放宽。

(2)举证责任倒置和转移。

原告只需提出受到损害的事实证据,如果被告拒绝承担民事责任,则需要提出反证。

(3)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4)诉讼时效延长。

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18.简述公众参与原则。

(1)概念: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公众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开发决策、建设项目有相应的知情、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

(2)理解:参与主体是公众;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影响到公众环境利益的建设项目;参与方式主要是通过法定的程序进行;参与的权利包括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决策权与监督权。

19.简述“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法律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应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

20.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行为,包括开发建设行为以及国家制定规划、政策和法律等行为,应事先对行为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已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它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可以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它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法律制度;是当代决策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之一,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

21.请列举五部我国自然资源法律。

(1)《水法》;(2)《渔业法》;(3)《草原法》;(4)《森林法》;(5)《野生动物保护法》;(6)《矿产资源法》等。

22.请列举我国五部污染防治法律。

(1)《大气污染防治法》;(2)《水污染防治法》;(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4)《放射性污染防治法》;(5)《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6)《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23.简述环境资源法律体系的构成。

(1)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2)环境保护法律;(3)环境保护行政法规;(4)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5)环境标准;(6)环境保护规章。

24.什么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就是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明确了一个区域、一个部门及至一个单位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范围,理顺了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能够得到层层落实。

25.国际环境法的渊源有哪些?(1)国际环境条约。

包括多边条约和双边条约;(2)国际习惯;(3)一般法律原则;(4)司法判例;(5)国际组织的决议等。

26.请列举五部我国加入的国际环境条约。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南极条约》;(3)《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4)《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5)《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7)《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27.请列举五项国际环境法的一般原则。

(1)国家主权与不损害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原则;(2)国际环境合作原则;(3)防止环境损害原则;(4)谨慎原则;(5)污染者负担原则;(6)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7)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28.简述国际环境法中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类型。

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中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有三类:联合国系统的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和其他专门机构,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系统以外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EU);根据环境条约或其他条约建立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

29.简述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2)要实现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限制某些行为,不至于因为当代人类的发展而危害满足后代人类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3)应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维持和建立在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质最小化的条件之上,并且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必须控制在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

30.简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概念: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所有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必须有区别,具体而言就是发达国家应当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或者是主要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