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成因、对策与问题 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成因、对策与问题 郭武强 史会明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出台了 取消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 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此,土地成为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但随之 而来的是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从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作者所在法院受理的农业承包合同纠 纷案件来看, 2004 年为 79 件; 2005 年为 125 件,增加了 46 件,同比上升了 58.22% ; 2006 年为 167 件,增加了 42 件,同
比上升了 33.6% 。在案件数量上升的同时,农业承包 合同纠纷案件占同期法院受理案件的比例也不断上升。 此类案件由于既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问题,又和 村内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事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 一,处理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聚众上访等群体性事件。 此外, 处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成功与否还直接关系到农村 的民主法治化进程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该类案件的特 点、成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妥善解决案件中遇到的新情况、 新问题,为维护农村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确保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 1、大部分案件比较复杂,社会影响面大 大部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从
订立合同到发生纠纷的时 间跨度较大,有的中间还存在续订、转包等情况。在一个案 件中,往往多种因素同时出现,致使情况比较复杂。另外, 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处理结果因为涉及发包土地的村委 会 1 、承包土地的承包方以及转包土地的出让方和受让方、 同村其他村民等多个主体的经济利益和民事权利,所以大多 会引起案件当事人、案外人的高度重视。有的案件在本村或 者周边地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受 公众的关注,案件社会影响面比较大。在有律师参与的纠纷 中,甚至存在人数较多、情况相似的一方当事人为了投石问 路,故意先提起几件诉讼,试探法院的判决结果,再决定是 否将全部纠纷起诉至法院的情况。 2、部分案件的矛盾比较突出,易激化的可能性大 近年来,部分农业承包
合同纠纷案件因为掺杂着个别人为竞 选村委会干部造声势、村委会正常和非正常换届后产生的前 后任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农村村委会领导之间的分歧以及家 族势力间的斗争等复杂因素,案件只是各方矛盾的爆发点和 权势、利益斗争的方式、方法,所以矛盾特别容易被激化。 有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基层党、政部门的个别领导暗中支持 一方,使得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另外,农民是否占有承包土 地和占有承包土地的数量多少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发展 和获利空间的大小,还直接关系到弱势农民的基本生存和生 活保障问题,农村弱势个体上访和以死相拼等极端情况发生 的可能性很大。 3、查清案件事实比较困难,案件的审理难度大 农业承包合同的承包期限
较长,大多数村干部和农民的法律 意识淡薄。再加上双方均生活在本乡本土,互相存在一定的 信任。所以,双方用口头方式来订立和变更合同的情况时有 发生。而诉讼时双方又不能提供书面形式或者比较客观、真 实的旁证,往往只能提供证人出具的书面证言。证人因为与 双方当事人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作证时经常带有明显的倾向 性。还有的证人在给一方当事人作证后又给另一方出具相反 的证言。法院很难单独依据证人证言来查明案件事实。在群 体性诉讼中,被组织起来的村民,在“法不责众”思想的支配 下,聚众上访,向法院施压,也给案件的正常审理制造了一 定的困难。 4、群体诉讼数量居高不下 在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中,群体性诉讼占有
一定的比例。 这类案件分两种情况:一类是典型的群体性诉讼,即半数以 上村民,依据 1999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 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试行 )》(以下简称《若干问题的 规定》)第二条的规定, 以签订承包合同时违反 《土地管理法》 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规定的民主议定原则,或者所签 合同内容违背多数的村民意志,损害集体和村民利益为由, 要求确认承包合同无效的案件。另一类为隐性的群体性诉讼, 一般为村民在换届选举中,选出新的村委会,由新村委会进 行诉讼, 或者支持新村委会直接撕毁合同, 另行处置承包地, 迫使合同相对人起诉。 2004 年作者所在的法院受理此类案 件 15 件, 2005 年为 17 件, 2006 年为 18 件,案件呈逐年 上升趋势。 5、以争夺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或者提高承包费为主要诉讼目 的 近年,随
着城镇建设规模的增大导致了征地面积的增加,农 村土地资源越发紧张。而随着农业税的取消、种粮补贴的发 放和粮价的上涨,农民承包土地可以比前几年获得更大的经 济效益,而且承包土地的数量越多获得的经济效益会越大。 因此许多以前撂荒、弃耕土地的农民近年又转而要求耕种土 地。一些前几年将土地流转给别人的农户纷纷起诉要将土地 收回或者提高承包费。与农户签订有承包合同的村委会也借 机起诉要求提高承包费。 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成因 1、村委会换届是导致诉讼的最直接原因 村委会换届是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最主 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村委会一换届就提起诉讼,现任村委会意 欲通过诉讼推翻前任村委会所签订的承包、延包合同;或者 直接采取强力手段,撒毁前任村委会签订的合同,迫使承包 人起诉。 其中一些诉讼是因为村委会、个别村委会领导在村委会换届 之前突击将与其有特殊关系的承包人 (甚至某些承包人就是 村会领导或其亲属 )尚未到期的土地承包合同, 未经民主议定 程序就以最长的期限签订延包合同。有的通过降低承包费, 给下任村委会造成本应到期的合同变成了正在履行中的合 同的既定事实。实际上,则是为了延续其影响,试图通过合 同的方式为有特殊关系的承包人获得超额利益。 还有一些诉讼是已经落选的村委会领导在换届后、办理交接 前,利用还掌管村委会印章的机会或者卸任后利用手中故意 留存的盖有村委会印章的空白纸,故意伪造合同,为与其有 关系的人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此外,新当选的村委会意欲为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获得利益也 是引起诉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承包人的土地效益凸显后, 村民因“红眼病”而提起的诉讼 是案件产生的另一原因 前几年,在别人不愿耕种土地时,大面积低价承包条件不好 的土地的农户在经过若干年的投入和耕种后,原先条件不好 的土地开始有了经济效益,再加上一系列惠农政策,使这些 农户的土地效益成倍增加。承包人土地效益的凸显造成了同 村的农民出现了“红眼病”现象,一些村民鼓动村委会对承包 户提起诉讼,试图终止合同、收回土地或者大幅度提高承包 费。 3、国家征收土地也是诉讼产生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
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先后规 划和实施了高速公路、铁路客运专用线等工程。各区、县政 府也为本地区确立了新的发展规划,经市政府和规划部门批 准后,陆续将土地征收。大额的土地征收费用如何分配,成 了发包方、承包方、转包方、实际耕种方关注的焦点,相关 的诉讼相应而生。 此外,通过大量的审判实践和广泛调研,我们发现案件还存 在着深层次的原因,主要为: 1、农村土地收益大幅度增加,是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产 生和上升的根
本原因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制定和出台 了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减免和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市场化的趋 势不断增强。土地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收益不断 提高,流动性不断增强,这几年承包地外租规模增加,租金 上涨就是这一趋势的结果。不断增长的经济利益成为纠纷产 生的最深层推动力。 2、缺乏合理的承包费增长和分配机制,成为纠纷产生和数 量上升的重要原因 这个问题在其他方式的农业承包合同中显得尤为突出。少数 村民,甚至本集体以外的人,在中央政策变化之前,承包了 大量的土地。承包期一般都在十年以上, 甚至有的为几十年 签订合同时约定的承包费在当时虽然较为合理,但没有约定 随着时间和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而调整承包费的数额,有 的反而明确约定了承包费不因政策的变化而调整。随着农业 政策的巨大变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约定的承包 费和目前土地的收益存在着客观的、巨大的反差。中央惠农 政策较多地被少数人享有,引发没有享受到政策优惠的村民 的不满,产生纠纷。 在家庭承包中,由于中央政策和《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 期限为三十年,比其他方式的承包期更长。虽然家庭承包在 “二轮延包”时,每个村民都享有平等的承包权,分配等额的 土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家庭人口的变化不均衡,村 内机动地短期调整机制的缺乏,以“农户”作为承包方的承包 方式间接导致了同村个体成员间实际承包土地数量的不均 衡。而且,家庭承包在大多数地方没有承包费,即使有承包 费,也比较低,不能分配到没有承包土地的新增人口手中。 这样,对于新增人口而言,既不能因获得承包土地而享受到 国家的惠农政策,又不能从承包费中获得补偿,集体也不能 提供其他就业门路。上述问题迟早也将成为诱发新增人口提 起诉讼的一个原因。 3、农村法治观念淡薄的现状是案件产生和上升的温床 首先,大部分村民
民事法律意识薄弱,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 “权大于法”和“法不责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