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 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 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 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2、从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划分类型:远景性、中景性、近景性目标 三种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无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和尺度。长远目标可以称为总目标,近景目标是具体的德育目标,是总目标派生出来的,是为逐步实现长远的总目标服务的。长远的总目标是由若干个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目标构成,是通过一系列的近景德育目标逐步实现的。 在教育实践中的对策和要求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例如:“一字管理法” (具体的各个阶段性的目标,去实现:培养“多能一专”的合格的小学教师) 3、从德育目标的内容层次划分类型:广泛性目标和先进性目标 广泛性目标是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 先进性目标是对共产党员、先进分子、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 比如:对群众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对共产党员就要求“无神论”,信仰马克思主义。 学校教育的问题就在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目标混为一谈,把理想和现实混为一谈,搞平均主义。党员干部不能起很好的榜样示范和带头作用,群众无法达成教育要求,造成教育的尴尬和无奈。 4、从品德结构要素上划分德育目标类型: 品德的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也就有相应的德育目标。 当前教育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关注道德认识(道德知识教学),关注道德行为(指标性考核),忽视品德形成的重要的中介环节: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认识德育目标,有助于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发现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二、 德育目标的特点

(一)社会规定性:主流思想观点的确立——善良、正直 (二)时代性 如何看待小学课本删去《狼牙山五壮士》,换成《微笑着面对一切》(桑兰)? (三)适应性 如何看待流行歌曲(《蜗牛》周杰伦)进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四)层次性 如: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的结合 性教育: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性认知、性心理、性道德教育 三、德育目标的设计依据分析 (一)反映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结构、

A:主观性、客观性、实践性 1、主观性:预想的结果 2、客观性:社会制约性、德育对象的需要和可能性 3、实践性:把主观、超前的目标变为现实 B、社会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1、社会历史性: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要求 2、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3、民族性: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 教育制度,精神文化、民族传统等 (二)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应酬” (三)符合品德的形成规律:知情意行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 (一)时代性: 如何看待流行歌曲(《蜗牛》周杰伦)进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如何看待小学课本删去《狼牙山五壮士》,换成《微笑着面对一切》(桑兰)和刘翔

《蜗牛》作 曲 : 周杰倫 作 词 : 周杰倫(“世界发展大会”开幕式主题曲)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飘 你静得像都不敢歇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夜往前飞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总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夜往前飞 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我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 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 总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 (二) 继承性: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古为今用) (三)融合性:外来文化(洋为中用) (四)有序性:简单到复杂 (五)统一性: (六)差异性:??? 这一点是当前德育目标当中处理得不太好的问题,把差别性当成了“分层”,比如:“性教育”应该是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构成,不是在某一个阶段就能完成的: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性认知、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但是我们主要有“青春期教育”,其他阶段则没有跟上,这是对“差异性”的片面理解。

[思考与讨论] 比较教材中的初中和高中的德育目标,说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目标内容强调差异性,忽视统一性和发展性 [附录]美国的公民教育的目标(17条) (1)自律,不仅要做自己认为应做之事,而且要做自己虽不愿意但社会需要自己做的正当的事; (2)守信; (3)诚实,在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商业活动和政府机构间的交往,都要诚实无欺; (4)实现最佳自我,能有勇气抑制集体的不当压力,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不当的事; (5)利已但不损人,即在追求个体或群体目标的实现时,手段正常合法,并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利; (6)勇于承认错误; (7)具有良好的运动员风格,懂得取胜是重要的,但这并非至高无上,重在参与; (8)谦恭礼貌; (9)像希望他人如何对自己那样待人; (10)懂得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存在的道理; (11)具有在逆境中正确调控自我的理智; (1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13)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包括尊重学校、企业、公共、政府以及每一个人的财产权; (14)遵守法律; (15)尊重自由; (16)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 (17)培养与家庭生活准则相一致的性态度。

[附录2] 国外的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美国的公民教育内容 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 美国的《公民读本》很多,其中密歇根大学的教育教授是这样编写的: 第一章:你:一个人;谈“一个健康的人”,“你和你的个性”,“和他人相处”到“做个好公民”; 第二章:你:一个学生。谈“学习的能力的不同”,“改善你的学习”,“清醒地思考”; 第三章:你:一个家庭成员,谈的是“家庭是不同的”,“家庭问题”,“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 第四章:你:一个公民,谈“你生活中的政府”,“政府存在的理由”。 《公民读本》如此开端的原因,是此书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孩子们的,这个国家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它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上。 二、德国 德国是一个以严谨认真、恪守规则著称的国家,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自然也要灌输这样的价值观和民族性格。 三、法国 法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公民教育,其目的是弘扬传承法国文化,抵制美国文化。(法国的宫廷文化——美国的牛仔文化) 四、日本 日本针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自杀、杀人、破坏自然等现象,在德育课中增加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念”等内容。 五、英国 英国人一向认为,让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会的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