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小学课堂管理
摘 要:“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
的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和方式。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课堂
管理模式。在教育活动中,人既是教育活动的原因,又是教育活动
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所以教育必须“以
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现已形成的“课前预习或前
置性作业—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课堂管理模
式,从根本上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并对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上提出了
新的要求。
关键词:“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课堂管理模式
四年前,我校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学生学习现状的问卷调
查,从调查结果了解到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虽然也想学好科
学文化知识,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就是提不起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效益低下。究其原因是,在当前课
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参与课堂教学的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
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师成了唱戏的,学生则顺理成
章地成了“看客”和“听客”,整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在2009
年6月,学校第二届教育教学工作会上,我校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
的目标: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探
究,积极合作,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校从此踏上探索课堂教学
改革之路。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
一、感悟生本
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我们陆续派出132位教师到广州
学习“生本”,感悟“生本”。在学习期间,教师听理论培训,看课
堂实例,与实验教师探讨交流,他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生本教育是
以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真正长远受益的教育。
我校戚风琴校长以“寻觅教育的春天”为题,全校动员,掀起了学
习生本教育理论的热潮。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教育走向生
本》《教育激扬生命》等书籍,并邀请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
教授到校指导……
经过认真思考,我们确定“建设以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
的学校管理”,我们的特色就是课堂教学管理真正的变革。
二、践行生本
1.更新观念,奠定实践之基础
理念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前提,观念不改变就没有教育的改
变。教改就是要从教师自身改起,提升教师的理念是教改工作的
首要任务。我校教师由朦胧的自发意识起步,在不断的否定与寻找
中,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明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教
改之初,教师最强烈的要求是:学校先给点方法。“大家摸着石头
过河,但现在连石头都没有,怎么敢动?”但是随着理念的逐步更
新,教师逐渐发现,只要大胆地相信学生,充分地依靠学生,我们
很多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让各个学科、各个班级殊途同归,找到
自己的方法。只有观念改变了,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才会想出无
穷的属于自己的方法。
2.师生培训,课改有力之助推
学校在教改前后陆续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形式与内容也随教
改推进的程度而有所变化。前期是观念的更新,主要进行团队拓展
和心态培训,并全面普及“生本教育”理论,唤醒自觉,激发潜能,
重塑自我。后期集中于各学科课堂模式的探究,我们组织课题组教
师分期到广东进行生本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培训,并请广东践行生本
的教师到校进行具体指导,解决问题。
教改中,学校也很注重学生培训。由年级组实验教师和班主任具
体负责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培训,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和训
练,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不到一月的时间,已能进行小组合作,
并能清楚、大声地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
3.课题研究,课改深入之保证
学校以课题研究方式来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学校成立了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研究”科研课题组,采
取自愿报名与学校推荐相结合方式,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
我们第一批参加实验的班级有9个,教师有19名。由戚风琴校
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筹划、组
织和协调工作,陈远书记和主抓教学的赵青副校长负责具体管理与
指导。
学校制订了详细的课题实验方案,每位实验教师制订了阶段计
划。课题组每月坚持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周推出一节全校研究
课,每个月形成一份个人月小结,每个月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每
月出一到二期教育信息报,及时刊发宣传学校的教改动态,在全校
形成了强烈的研究风气。
三、生本之效
目前,我校的实验班课堂教学已初步形成四个基本流程,即课前
预习或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实验班已基本形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的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得
到提升,成绩上显示出优生面扩大,学困生面大幅度降低,学生明
显转化的发展趋势。课堂上学生由退缩拘谨、声如蚊蚋到自信大方、
合作展示,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大为加强,行
为习惯养成效果显著。
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出现了教学双赢的局面。实验班学生的自
学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比普通班高出一筹。
实践证明:“以生为本”这种教育理念与实践管理,与现在国家
教委试行的新的课程标准完全吻合,并且在实施的空间上有更多、
更广阔的灵活性及伸展性。生本教育理念,已渗透到我校的各个学
科,我们会在生本教育之路上继续踏实前行,力争“快乐、素质、
成绩”三个梦同时在我们学校实现,让我校处处呈现教育的精彩!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