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

《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


二.秦岭生态功能区划
1.秦岭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秦岭生态功能区一级区划 按照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秦岭生态功能区,属
于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 生态二级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生态三级 区。 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 与全国生态环境区划相衔接,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可作为 各省的生态功能区划一级区,即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 功能一级分区为秦岭山地整体,命名为秦巴山地常绿阔 叶—落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或 秦岭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 功能区。
(3)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人类生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搞 好林业生态工程、城乡园林绿化布局、水域生态保护等规划 设计,提出各类生态功能区内森林与绿地面积、群落结构和 类型方案。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生态调查
资料收集、实地考察
因子选择及图 像化处 理
生态评价
生态适宜性分析 适宜 性评 价
生态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评价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社会结构情况 和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等。
(3)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声环境质量 现状的监测和调查。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2. 生态调查的方法
生态调查的手段通常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实地调查、社会 调查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四类。
收集历史资料,可以了解区域与城市的过去及其与现在的关 系,还可以提供实地调查所不能得到的资料;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3. 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
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敏感性因素很多,通常选用影响 开发建设较大的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生态因 子,通过制定单因子生态敏感性标准及其权重对各 单因子等级及其权重进行评估, 通常用5、3、1或9、 7、5、3、1表明其敏感性高低。然后用加权多因素 分析公式进行单因子图加权叠加、聚类得出综合评 价值,作为综合评价值分级标准,并由此判明不同 区域的敏感性等级。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1. 水土流失分析 用于分析、评价规划区域潜在水土流失与现实水土
流失状况的通用方程为: A=RK(LS)CP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2. 敏感集水区分析
敏感集水区评价的目的是基于规划区域水文及水资 源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确定其与资源开发和工 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使规划区域内水循环过程得 到维护。规划区域按其与河流、水体、水土流失、 植被等的关系,划分成不同敏感性集水区。对人类 活动及一定方式的土地利用十分敏感的区域划分为 敏感集水区;而对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相对抗干扰 能力强的区域划分为不敏感集水区。
阅读材料之秦岭生态功能区环境 规划
一.秦岭概况
秦岭山系横亘于我国中部,其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秦 岭是大陆南北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是暖温带半湿润季 风气候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黄河水系 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这里物种丰富,自然生态系统典 型、完整、相对良好,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秦岭是我国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秦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 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决策分析
规划方案
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 生态调查的内容
(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自然环境状况调查主要侧重对规划区 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调查,包括:气候气象因素和地理特 征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状况;人类开发历史、方 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 演变的基本特征;基础图件收集和编制,主要收集地形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和土壤侵蚀图等。
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总体目标
用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对秦岭生态功能区的 保护与建设,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 恢复和重建,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促进自然资 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实现陕西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的 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保证 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适宜,指土地有限性,当持久用于规划用途会出现 中等程度不利,以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效益;
不适宜,指有严重的限制性,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 对其影响是严重的,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利用勉 强合理。
综合生态适宜性分级,通常根据综合生态适宜性值 确定适宜性分级的上下限,结合单因素的生态适宜 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4.生态旅游规划
5.重点工 程项目及 投资规划
第二节 城市生态规划
一、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
1、生态城市概念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 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 念。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是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创造人与自然环境互惠 共生,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
2、生态城市建设指标
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设生 态型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社会进步三类共28项指标。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土地利用Leabharlann 划 城市用地—般可分为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生活居 住用地、市政设施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绿化用地 等,它们各自对环境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本身又给 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秦岭生态功能区划
(2)秦岭生态功能区三级区划
秦岭功能保护区的三级区划,是把不同县(区)
按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现状 完好程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归并划分为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中心的保护区、重 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以及水土保持中心防治 区、重要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突出重点,有 利于规划措施的针对性。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 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干扰的适应能力。生态 敏感性分析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影响生态环境的组成 因子按照一定的加权叠加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的一种 方法,它基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影响生态 环境平衡的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可动态的在一定范 围内显示“如果这样”将会产生何种后果和“最好 这样”的合适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内容包括水 土流失评价和敏感集水区的确定等。
级,并由此制定规划方案。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
2. 线性组合与非线性组合法
线性组合法是用一定的度量值来表示适宜性等级, 并给每一因素视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将每 一因素的适宜性等级值乘以权重值,得到该因素的 适宜性值。最后综合各因子的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 即可得到综合适宜性值及其空间分布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
第九章 生态环境规划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城市生态规划 生态产业园规划 生态规划案例—广州科学城生 态规划
第一节 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 和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二、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
三、生态规划的步骤
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I . L . McHarg在《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指出生态规划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 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规划。
2.规划支持系统 以控制人为破坏活动为目的,以依法治区,建立完
备的区域法律体系为手段,以恢复秦岭良好生态功 能为主要任务,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集监控、监测和 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支持系统,确保生态功能保护区 的各项规划指标落到实处,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本 地区可持续发展。 建立管理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建立一套技术领先,机动灵活,反应快捷,信息畅 通,工作有效的基础网络体系。 建立拥有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的监测监控体系。 建立起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管理法规和环境标准体系。 建立快捷、敏锐、现代的宣教体系。 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管理体系,实现社区共 管。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3. 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
对城市生态敏感性地带分级,一般按3级标准分:敏 感地带(3.7<A<5);一般敏感性地带(2.3<B< 3.7);基本不敏感地带(1<C<2.3)。对生态敏感、 景观独特的地带,适宜保持原貌而成为保护区;对 于生态不敏感、不适合动植物生长的地带,可以进 行工业区或商业区的开发。
又称地图重叠法。其基本步骤为, (1)根据规划目标,列出各种发展方案和措施,确定规划方案及
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建立关系矩阵; (2)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各因子对规划
目标的适宜性评价和分级; (3)用不同的颜色将各因素对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绘制在地图
上,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评价图; (4)将各单一因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 (5)由综合适宜性图上色调的深浅表示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等
在区域规划或城市规划中,实地调查往往是弥补历史资料的 不足与不完善,或对遥感资料的校正;
社会调查通过了解区域各阶层对发展的要求以及所关心的焦 点问题,以便在规划过程中体现公众的愿望;
遥感技术为迅速准确的获取空间资料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在生态资料收集过程中多采用网格法,即在筛选生 态因子的基础上,按网格逐个进行生态状况的调查 与登记,通过数据库和图形显示的方式将规划区域 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直观地 表示出来。
3. 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单因素生态适宜性等级通常分为三级,即适宜、基 本适宜、不适宜;或五级,即非常适宜、适宜、基 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同时分别赋权值5、 3、1或9、7、5、3、1,数值大小与该因素生态适宜 性的大小成正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