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一个问题,论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历程、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灾害;研究历程;现状及进展;发展趋势
1.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因为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裂缝、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火山等。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就是困扰中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和迫害,还会对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地质灾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分别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进行论述。

2.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
2.1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仅仅局限于预测研究与灾害机理,重点研究方向是分析活动过程以及灾害形成原因。

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地质灾害次数增加以及带来的损失突增,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领域深入到灾害评估以及重点性灾害类型比
如泥石流、崩塌和地震灾害的危险区划分研究。

wi.garrison学者在1965年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就是gis理论。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多层次的地理研究领域中。

地理学家
finney.micheal.a在分析美国滑坡灾害中就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mario等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县评估地质灾害,划分地质灾害区域。

daniel将工程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深层次评估滑坡灾害。

而随后,c peter keller 和trevor j.davis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可视化技术的虚拟再现滑坡形态。

后来,高精度的遥感技术出现,在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价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差分干涉技术、干涉雷达技术等等,都在地质灾害的研究中广泛使用。

如今正在运行的很多雷达卫星,位移监测可以达到毫米量级。

目前,模型的建立以及计算机实现是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重点。

例如,地质灾害的监控对“3s”技术的应用。

另外,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ddrs,是用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来进行仿真,模拟地质灾害发生的完整过程。

2.2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从现状来看,国外地质灾害研究在今后将有以下一些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一方面,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将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系统,从更广和更深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特征、分类以及防治等相关问题。

另一方面,“3s”技术和灾害制图
技术等现代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到对中小流域的地质灾害的区域评
价中。

并且朝着准确估测灾害等级、弄清时空分布的目标努力,以期提前预警,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

此外,国外将会比以期更加注重研究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据此建立地区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从而防范于未然。

3.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
3.1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历程
相对于世界上其他的许多国家而言,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起步非常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才慢慢开始。

从三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均以地震灾害的研究为主。

到了“八五”期间,滑坡、泥石流、坍塌、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矿区灾害等等常见的地质灾害开始被列入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之类。

八十年代时,西安矿山学院教授杨梅忠先生对煤矿区的地质灾害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后来,他对地质灾害链、地质灾害群、地质灾害系统,以及地质灾害的效应理论与实践都进行了研究。

而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地质灾害学者开始对我国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类,并对各个类型的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时刻分布状况、各地区发生的规律等等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许多的新观点、新知识、新理论,都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遗传算法、灰色系统模型等为代表的定量化方法,为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数据,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与治理。

随着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分形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等等科学理论都被运用起来。

而以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协同预测模型、突变论预报模型等为代表的非线性理论也被应用到地质灾害的预报方面。

随着这一切进展,地理信息系统也渐渐被地质灾害的研究运用起来。

例如,向喜琼、黄润秋二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以及管理的思路和步骤;陈佩佩、武强等人把人工神经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对山西榆次的地裂缝灾害展开了研究,并且由此建立起地裂缝的危险性评价体系。

3.2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目前,我国广泛使用“3s”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的研究。

总体来说,我国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就研究成就而言,首先,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全国范围内各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且对各大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机理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与了解。

这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相应的地质灾害的预警与防治工作。

其次,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比较积极地使用新兴科学技术与手段,尤其是监测技术、预警系统以及防治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错的进展。

再次,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准确性提高,对其描述也逐渐从线性向非线性、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

而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技术还不够完善,
对全国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的了解并非十分全面,对各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的评估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另一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地质灾害的理论与实践。

已有的理论大多用于地质灾害事后的检验,而非事前的准确预测,经不起大量实践的检验,建立不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管理体系。

此外,对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新兴技术和方法的创造与推广的力度不够,影响地质灾害研究速度的推进。

3.3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我国地质灾害的研究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首先,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将会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注重积极主动引进国外在这方面的新兴科学技术和先进手段。

其次,我国的地质灾害研究将在灾害的评估以及监测防治方面有所偏重。

尤其对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将加强对其灾害爆发周期的规律的研究,例如对四川省的地震的研究,以期事先预报,减小灾害程度与损失。

再次,我国将会在地质灾害研究过程中加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形成一套集监测、预报、灾情分析、灾后重建等等内容的完备体系,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准确而全面的地质灾害情报与信息。

4.总结
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多发,四川的两次地震,玉树的滑坡泥石流,让人惶恐不安。

在这样的形势下,地质灾害研究更应该积极担当起自己的使命。

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开发或引进,
并且积极应用新兴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推进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刘传正.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j】.地质通报.2005,24(7):597-602.
[2]殷坤龙.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分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15-21.
[3]张永波.张礼中.周小元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58.
[4]戴福初.李军.地理信息系统在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0,19(1):91-96
[5]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6]杨梅忠.煤矿区地质灾害链分析及防治对策见:全国煤炭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108-1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