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及出路————————————————————————————————作者:————————————————————————————————日期:2浅谈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及出路马国梁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僵化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科学体系。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当时得出的某些观点、结论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则永不过时。
面对社会主义在发展中所呈现的新形势、遇到的新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将实事求是、继续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以无与伦比的伟大气魄和超人的胆略学识,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极大的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可以肯定,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社会主义也将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成倍提高。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这就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认真地去分析研究这些问题,想办法进行解决。
为此,笔者也作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思考,特写了本篇文章。
借此抛砖引玉,以便同广大读者一起做更加深入的探讨。
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较少,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在那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年代,几亿农民常年搞饭吃,依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可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耕耘、播种、灌溉、收割基本上都已不用人力,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化肥、农药、除草剂、良种的采用更是保证和提高了土地的产量。
我们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从土地上解放了大量的农民。
在城市也是一样。
由于生产方式的改革,由于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采用,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所用人力越来越少。
产量一再倍增,用人以一当十。
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充分展示。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集中,许多小企业、个体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纷纷关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仅靠单枪匹马或小作坊奋斗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
这样从中又解放出了一些劳动力。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增了许多新工种、新岗位,但仍然难以消化所涌现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力。
按说这正实现了我们世代所追求的理想,因为从此我们就再也不会被繁重的劳动压弯脊梁,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以轻松自在的享受现代化的幸福生活了。
但是不行!因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只有那些在业的人才能拿到一定的工资进行消费;而那些无事可干的剩余劳力,有的陷入了生活困境;有的则观望徘徊迷惑,找不到出路;还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例如盗窃、抢劫、卖淫、走私、贩毒、赌博、诈骗、勒索、产销伪劣产品等等。
那么怎么办?笔者认为:也许我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予以解决:(一)增加就业人数,减轻在职人员的工作强度。
例如在将来我们能否施行“六小时工作制”?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安排“一岗多人”?这样可给在职人员提供更多的休闲时间,以便享受生活,增加消费。
(二)组织带薪学习,建立常备的人才资源库。
将那些愿意学习、研究的人员招收到各级、各类成人学校中来,常年带薪学习、研究,随时为各行各业输送各种专门人才。
(三)组织社会服务,享受基本待遇。
由基层政府将那些适龄的剩余劳力全部组织起来,成立各种服务大队,去完成各种工作任务。
例如协助交通管理、维护社会治安、保持城市卫生、社区街道事务、开办福利院、突击专项任务、提供劳务输出等等。
在农村主要是向城市输送大量农民工,其他剩余劳力则留下为当地农村服务。
针对我国劳动力富足的情况,我们应实行“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小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让全体国民充分合理的进行消费。
另一方面,人在社会上完全的放任自由是不行的,自由必须是相对约束而言的。
在街头上随意流动的闲散人员对社会治安实际上构成了很大威胁,所以只有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管理,才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毛泽东主席从很早就重视对人民群众的组织问题。
早在1927年,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就热情肯定了“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的行动。
1943年,他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曾作了关于“组织起来”的专题讲话。
他说:“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
1955年他在亲自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一篇按语中又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更多的福利事业。
”在另一篇按语中他又说:“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那些在革命时期还只会按照常规走路的人们,对于这种积极性一概看不见”。
毛主席的这些话,对于现代的中国,仍有相当的指导作用。
只有组织起来,才是解决我国剩余劳力的根本出路。
二、收入差别的缩小世人皆知:在分配领域,我国个人的收入差别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这种巨大差别,一方面引起了国民心理的不平衡,成了产生社会矛盾的一大根源;另一方面是社会总消费的不足。
富人只是名义上拥有实质上浪费,而穷人则无力购买不能消费。
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重新制定分配原则。
具体如下所述:(一)对无劳动能力、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应给予足够的生活保障,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
(二)对有功之臣、烈士家属和依法退休的人无疑应当保证他们应该享受的待遇。
(三)对已经组织起来的社会学员、服务人员,政府应当给以最基本的工资待遇。
鼓励他们依法自主创业、积极就业。
(四)对于在业人员应主要根据他们的工作量(时间和强度)、参考其工作成绩来制定工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行的条件下,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产方式的改革,而不是由于人的工作量的加大。
(五)国营企业的资本属于全民所有,国营企业管理者的工作也和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一样,是在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所以他们的工资标准应当参照后者的标准来制定。
国营企业绝不应是少数管理者和使用者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的工资待遇不能和发达国家的同类人员挂钩。
国营企业的利润应该全部上缴,其再生产的扩大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上级的批准。
(六)对个体企业的发展规模必须进行限制。
如果他们的规模无限增大,那么将会占用过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影响国营企业的运行;另外对个体企业主的收入也必须进行限制,应依法让他们上缴个体企业保险费、个人所得税、遗产税,鼓励他们向社会捐赠个人所得。
高档商品应当增加消费税。
(七)对那些违法犯罪人员要坚决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必要的罚金。
(八)农村土地如果实行兼并、采用集约化的生产方式,那么持地农民可以入股分红;失地农民则按剩余劳力处理。
(九)每人从一出生即开始拥有一份不超过标准的可以免费的仅供居住用的土地,但在去世后必须收回。
只有此地上购建的房屋设施仍属于个人财产。
国民收入的大体均衡有着极大的社会意义。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物质的循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和物质生活资料变得相互匹配,保证这个系统的顺利运行、循环不息。
只有让每一个细胞都得到适度的营养,才能保证整个人体的身心健康。
贫富悬殊发展到极端就是整个社会的动乱崩溃,社会财富的大量毁灭。
富人把社会财富全部霸占成功的那一天,就是穷人没了活路的那一天,因而也就是社会危机总爆发的那一天。
三、城乡差别的缩小在当今时代,由于体力劳动的减轻,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所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正在消除,脑力劳动者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广大农村,随着机械化、农场化、集约化生产方式的采用,所以农业和工业的差别也在日益减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三大差别,唯有城市和乡村的差别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了——因为乡村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不过城市。
到城市去工作和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城市人,这是无数代乡下人久有的愿望。
大城市作为一区一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那里有第一流的学校、医院和科研单位,有无数的商机和就业岗位,可以有优厚的收入;还有那繁荣的街市,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和休闲之地,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以及特有的优越感,无一不象磁石一样吸引着无数的庄稼人,因此落户城市不知成了多少人的梦想。
且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及城市建设的需要,已有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到城市去求学就业、打工落户,成功发展,因此我们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其吸引力越来越强。
但城市的空间规模毕竟是有极限的,所能容纳的人口总数也是有极限的。
因为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它和周围的环境必须是和谐相处的,它的物质代谢和内部运输随着人口的无限扩大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使人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所以在让城市人放开生育的同时再让大量的打工人员实现落户城市的理想——这是绝无可能的。
不仅只此,下边还给我们的城市人口管理造成这样一个两难的局面:若让城市居民的生育达不到更替水平,那么无疑城市将成为吞噬人口的“黑洞”,各姓居民的后代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限衰减;而若让城市居民的生育达到更替水平,那么又将剥夺外地人前来落户的空间。
我们究竟选择哪种模式好呢?对此难道我们就不能换一种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吗?限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将原用于城市扩建的资金投到乡下去。
在乡下办工厂、办学校、办医院,搞科研,尤其在现代通讯和交通运输都已十分发达方便的情况下,将城市的资源优势移居乡下,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乡下的自然村落应该进行适度的集中。
农村土地可以通过办农场、办公司的形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将剩余人口定点集中到各级村镇上,从而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最终消灭城乡差别。
当然,如同野战部队一样,我们的大城市、大工程建设也永远需要一支流动性的民工队伍。
虽然我们无法让他们融入大城市,但应尽力改善他们的居住饮食娱乐条件,保障探亲休假的权利。
无论如何,由城乡差别构成的金字塔高度都只能压缩、不能再拉大。
四、个人信仰的重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甚至是危险的。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无神论,但不等于没有信仰。
我们信仰唯物辩证法,信仰科学社会主义,信仰自己的智能和诚实劳动。
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我们自身方法;而科学社会主义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实现最为美好的共产主义。
这一目标的实现只有靠我们无数代人的勤奋劳动才有可能。
这也正是《国际歌》里所唱的内容:“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科学认识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统一,人们的思维将更加理性。
优越的社会制度、完善的行为规则,将有效地避免和化解人与人之间所能产生的纠纷,激发战争的因素更是难以形成。